资源描述
政府治理理念重塑基础上的公共预算决策模
式变革(下)
新时期公共预算决策重塑
一、公共预算决策分析框架
作为政府实施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公共预算是"政府对公众的公共
偏好进行有目标选择的结果" 是民主的载体,是连接立法部门和行政 ,
部门的纽带,是确保公共管理效率和效益的工具。公共预算决策符合
一般决策的规律,即:在寻找和分析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
准进行方案选择,这一简单的决策过程描述暗含着那些将显著影响预
算决策的关键要素:决策参与者、决策权力的分配、决策的目标或方
案选择的标准、决策信息。上述四个要素内涵不同的组合,又体现为
决策模式的不同。
(一)公共预算决策要素。
1. 决策参与者。公共预算决策参与者包括:立法机构;预算部门;
各主管部门(如各委办局),通常认为主管部门具有寻求预算规模最大
化的倾向;利益集团,是指"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
加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 有时也涉及一般公众和媒体等。 ;
2. 目标与价值。任何一项预算决策都包含价值要素与事实要素(西
蒙,1988)。前者主要反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后者主要反
映那些试图实现已确立的价值目标的活动本身的效率问题。
1
3. 决策权力。预算决策过程同时也是预算权力的分配与运用过程:
有人提出预算申请,有人审议申请,有人或批准或削减或不同意申请。
在有的场合下,预算决策自上而下展开,主要反映行政首脑的意图;
而在另一些场合,预算决策自下而上形成,相关部门和个人共同参与。
在某些情况下,行政机构主导着决策;而在其他情况下,立法机构具
有与行政机构同等甚至更大的权力。
4. 决策信息。决策过程实质上是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
运用的过程。为此,爱伦·鲁宾把预算决策称为"实时预算决策" ,认
为现实中的预算决策要根据不断变化的信息动态予以调整。
(二)公共预算决策模式: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
公共预算决策模式是指决策得以达成的运作机制, 述四个要素相 是上
互作用并形成最终决策的过程。可以从渐进主义和理性主义两个基本
视角来理解公共预算决策模式。
1. 渐进主义决策模式。从渐进主义视角来看,公共预算决策是一个
政治过程。强调结合事实来考虑价值和标准,把分析限制在若干项选
择之上,集中精力于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从现状中为一系列增量变
化取得支持更为可取。渐进主义模式的代表人物威尔达夫斯基指出,
"预算是渐进的,而不是全面的。预算的一项基本真理是,它几乎从
来没有被作为一个整体而每年进行彻底审查,没有根据所有可能的选
择方案重新分析现有项目的价值。相反,这些预算建立在上年预算的
基础之上,只是特别关注有限范围内的增长或削减。 "
2. 理性主义决策模式。从理性主义视角来看,公共预算决策是一个
2
分析过程,强调以最有效率、最经济、最具效能的方式做出决策,认
为政府活动的目标是从任何一项投资中获取最大回报。作为一种在智
力上的努力,理性主义致力于理解现存于社会中所有被接受的价值,
并赋予每种价值一个权重,然后寻找所有可选择的方案及其结果,最
后选择一个在社会价值和成本收益考量下最具效能的方案。当然,完
全理性的决策是不现实的,或者说会给决策者施加无法承受的压力。
因此,公共预算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式并不要求达到完全理性的结果,
它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们在决策中的一种目标定位和方法,一种试图达
到的程度。理性主义下的决策机制也可称作"择优机制" 。
从某种意义上说,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主要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差
别。首先,渐进主义模式倾向于强调事实究竟如何,而理性主义模式
强调事情应当如何。其次,两种预算决策模式隐含了人们在政治、哲
学上的不同立场。在政府的基本形式上,渐进主义反映的主要是多元
主义观点;而理性主义则更倾向于精英主义论。 二、新时期公共
预算决策重塑
(一)决策模式重塑——理性主义和渐进主义的综合。
我国新时期公共预算决策模式的选择必须围绕决策为之服务的对象
(经济、社会的现实与长远目标)展开。从现实性上来讲,要考虑对象
的实质性、过程性、描述性以及客观性的一面,兼顾现实可能和参与
者利益,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完善和修补现有范式;从规范性的
要求来讲,要考虑对象的可能性、理论性、指标性以及结果性的一面,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