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三维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留心身边的感动。
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
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2.给学生一个写前准备的过程。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然后进行交 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交流提出参考性意见,指出注意事
项和容易犯的毛病,做好预防工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与元九书》 言: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就是以 ,有
情为根,以言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根是感情,苗是语言,花是声韵,果实是意义。
可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
补充:作家谈有感而发
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巴金
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歌德
艺术创作的过程不是靠逻辑思维,而是靠狂热的冲动来完成的。──阿•托尔斯
泰
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
的反应。──贺拉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
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冰心《写作经验琐谈》
各人的情感有广狭、深浅、方向的不同,千差万别,难定程限,惟有反求诸己,以自己 的满足为限度:抒写到某地步,自己觉得所有的情感倾吐出来了,这就是最适当的限度。─
─叶圣陶《作文论》
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作家应该有一颗崇高的、火热的、敏锐的心。──王蒙《谈
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
二、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三、教师补充《父亲》全文及相关作品
父亲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 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
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 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 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
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 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¼¼"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 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
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
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 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
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
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
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 5000 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 3 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 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
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
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 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
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 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 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 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 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 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我的母亲
邹韬奋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 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 ,
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 嫁了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
上丈夫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 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
嫁 在我年幼的时候,
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在当时算是有革命性的"前进的" 女子了,她反抗了家里替她订的旧式婚姻,以致她的顽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但是 她却仍在"胡"字上面加着一个"朱"字!近来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后仍只由自己的姓名, 不加不减。这意义表示女子渐渐地有着她们自己的独立的地位,不是属于任何人所有的了。
但是在我的母亲的时代,不但不能学"朱胡彬夏"的用法,简直根本就好像没有名字 !我说
"好像" 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像我的母亲,我听 ,
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 ,后来我的 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
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 在五月里死的,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我在这篇文里
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 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 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
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
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 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 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 过着"少爷"的生活;父亲有十来个弟兄,有好几个都结了婚,所以这大家族里看着这么多 的孩子。母亲也做了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她十五岁就出嫁,十六岁那年养我,这个时候才 十七八岁。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 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 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到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我现在 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 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
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比我 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
仆,名叫妹仔。 官"似乎怪好听,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我 "做
还记得,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家里没有米下锅;妹
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 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 ,
到竹签,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 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当时不知道这就 是穷的景象,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 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她们竟好像母女,共患难,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她还是不
肯离开她,把孝女自居,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
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媚媚动听,妹 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销。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 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 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
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 现在想来, 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
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 读的是《三字经》 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
, ,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 "一
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 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修只须
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 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 ,
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教师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 ,
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 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 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 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
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 !
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 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
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 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 !
声"打得好" 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