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四连杆机构里上 V形杆的布置问题
四连杆机构里上 V形杆的布置问题
1. 关于 V型杆夹角的选择
(1 从上、下杆受力均匀考虑 )
推力杆承受纵向力的频次 (驱动、 制动) 比承受侧向力的频次 (转
弯、横坡)要多,我们先分析纵向受力情况,见图 1 。
设上、下杆均平行布置,距地面高度分别为 a 、 b ,作用在地面
上的纵向力为T (制动或驱动力,只是方向相反) ,则上、下杆的杆向
受力为:
多数情况下,布置成 a » 2b ,即有:
这样,为使上、下杆受力均等,采用一根上杆,两根下杆,可得
到合理的结构受力。同时,可以采用上、下杆不等长、不平行的设计,
侧倾时不存在干涉问题。
若上杆采用 V形杆,由两根斜杆组成,其纵向受力情况见图 2 。
上杆也属二力杆件,只承受杆向力 R(不计铰接头扭转刚度和摩
擦) ,合力 R 和分力 F1 / 2 的关系是:
如果要使上杆与下杆在承受纵向力时的杆向力均等,则令:
∴q / 2 = 60° ,q = 120°
这说明采用120° 以下的夹角,在纵向力作用时,上杆受力不会大
于下杆。
(2 从承受侧向力时减轻上杆受力考虑 )
上杆侧向受力情况见图 3 。二力杆件承受的杆向力为:
0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当q = 120° 时, R = 0.577L
为了保证上杆的侧向投影杆长不能太短, 以获得较好的车轴运动
轨迹,q 不可能选太大。现有的 V形杆夹角多数是57° 和 76°,个别的
有 48° 。这几种布置的杆向力分别为:
q = 48° 时, R = 1.23L
q = 57°时, R = 1.05L
q = 76° 时, R = 0.812L
显然,夹角q 越大,V形杆在承受侧向力时杆向力越小,但承受
纵向力时杆向力越大。若与下杆受力情况对比,V形杆有富裕的承载
能力,所以q 角应尽可能选大些。当然,对于有车架纵梁结构的,V
形杆的固定端往往要布置在纵梁外侧。
2. 关于 V形杆固定端、活动端跨距的选择
(1 固定端跨距大,活动端小(倒八字) )
多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 4 由于下纵杆平行于汽车纵轴线, 。
其瞬心在无穷远,故对侧向运动没有约束。上 V形杆的交点O 为车轴
相对车身的瞬时转动中心,由它约束两者的侧向和纵向运动,即,车
轴只能绕该点相对车身作水平转动。但由于纵杆的杆向约束,限制了
两者的相对水平转动,也就是说,上、下杆共同约束了车轴对车身的
侧向和纵向运动。以上分析只是对刚性、无间隙的铰接头来讲是正确
的。
现代的悬架推力杆铰接头普遍采用橡胶衬套, 杆向、
沿 垂直杆向、
以及扭转都有一定弹性。以下来分析这种弹性约束的影响。
1页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从图 4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 L 时,对瞬心 O 产生一个力矩
M = L × m 。因为偏距m 不大,所以偏转力矩也不大,相应的弹性变形
也较小,即,上杆的切向位移u 较小。
其次,下杆活动端距瞬心也较近,因此,其切向位移 v 及其纵向、
侧向位移分量 x 、y 也较小。这就是,车轴相对车身的偏转位移较小。
还有,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a 较小,
使切向位移 v 沿杆向(纵向)的分量 x 相对较大。而推力杆杆向约束
(即刚度)比侧向约束要大得多,所以下纵杆能更有效地控制车轴的
偏转及侧移。
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提供了较强的约束。
(2 固定端跨距小,活动端大(正八字) )
少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 5 。行驶中出现强烈摆振现象,以
致设计被否定。
从图 5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 L 时,由于偏距 m 很大,对瞬心O 的
偏转力矩 M = L × m也大,所有的偏转变形即切向位移u 、v 及其分量 x 、
y 均较大。
此外,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a 很大,
使切向位移 v 沿杆向(纵向)的分量 x 相对较小,而侧向位移分量 y 相
对较大。因为推力杆杆向约束强,侧向约束弱,结果是下杆对偏转及
侧移的控制变差。
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的约束力较差。
3. 结论
2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