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初中生睡眠问题与抑郁和多动注意问题关系的纵向研究石绪亮李子涵朱亚(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 通信作者:石绪亮 )【摘要】目的:考察初中生睡眠问题发展轨迹的群体异质性,以及不同的睡眠问题轨迹对初中生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纵向预测作用。方法:选取 名初一年级的新生进行 年追踪调查,间隔时间为年,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多动注意不能分量表测量学生的睡眠问题、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并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睡眠问题在 次调查中的得分情况,初中生睡眠问题可分为无睡眠问题组、睡眠问题加重组(睡
2、眠问题得分随时间逐渐增加)和睡眠问题缓解组(睡眠问题得分随时间逐渐降低)个亚群组。在控制了性别和基线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后,二元 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睡眠问题加重组能够显著预测 年随访阶段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结论:在整个初中阶段,初中生逐渐加重的睡眠问题与更严重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存在关联。【关键词】初中生;睡眠问题;发展轨迹;抑郁症状;多动注意问题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牞 牞 牞 牞 牞 牞 牞 牞 牞 牶 牞 【】牶 牞 牞 牞 牞 牶 牞 牞 牞 牗 牘 牞 牗 牘 牗 牘 牞 牗 牞 牘 牗 牞 牘 牶 牞 【】
3、牷 牷 牷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牷 牗 牞 牞 牗 牘 牶 牘睡眠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一,它能有效地舒缓身心压力,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在青春期阶段,受到生理以及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个体的睡眠模式会发生巨大改变,夜间入睡时间会明显推后,总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青少年期常见的睡眠问题主要包括:失眠、睡眠时间不足、噩梦和日间嗜睡等。在一篇包含 项研究的元分析中,研究者发现,中国高中生和初中生睡眠障碍的检出率分别为 和 。青少年的睡眠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 ,还会导致其学业成绩下降和认知功能受损 。因此,对青少年睡眠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外关于儿童青少年睡眠问题
4、的追踪研究发现,从儿童期到青少年中期,个体的睡眠问题会首先呈现出下降趋势,之后会逐渐趋于稳定 。先前关于睡眠问题发展轨迹的研究多假设个体间是同质性的,所有人都遵循相同的变化模式。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者发现睡眠问题的变化轨迹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例如,有研究者对瑞典 名青少年的失眠症状进行 次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失眠症状存在 种不同的变化轨迹,分别为:“无失眠症状组”、“失眠症状上升组”、“失眠症状下降组”和“高而上升组”。周宵等人对震后青少年的睡眠问题进行为期两年半的 次追踪调查,结果发现,震后青少年的睡眠问题存在 种变化轨迹,分别为:“无睡眠问题组”“睡眠问题上升组”“睡
5、眠问题下降组”“睡眠问题先降后升组”和“持续睡眠问题组”。此外,等人对澳大利亚儿童的研究发现,从童年中期到青少年期,儿童睡眠问题表现出两种变化轨迹,分别为:“无睡眠问题组”和“持续睡眠问题组”。虽然周宵等人考察了我国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变化轨迹,但该研究针对的是遭受过创伤的青少年且样本量偏低。在系统查阅文献后,我们发现,国内尚未有研究系统考察过普通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变化模式。通过对青少年睡眠问题的不同变化轨迹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学校快速筛查出有睡眠问题的学生,尤其是长期持续存在睡眠问题的学生,从而为后期精准、高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先前“以变量为中心”的一些研究已发现,个体先前的睡眠问题能够预测其
6、后期的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不同的睡眠问题轨迹组在预测后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是否存在差异呢?部分研究给出了初步证据。例如,有研究对孕产期妇女的失眠症状进行追踪调查,调查时间分别在怀孕 周、周、周和产后 周,结果发现,相比较“无失眠症状组”的孕妇,“长期失眠组”的孕妇患产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更大 。等人考察了不同的睡眠时间轨迹与儿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结果也发现,相比较睡眠时间充足的儿童(小时 天),处在“睡眠时间下降组”的儿童有着更大的自伤风险 。睡眠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预测作用,更突显出了干预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必要性。相比较其它心理健康问题,对睡眠问题的干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且不具有明显的“污
7、名化”效应,这些都应引起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根据上述文献分析,本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采用大样本的追踪设计,考察了初中生睡眠问题的异质性发展轨迹,以及不同的睡眠问题轨迹对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纵向预测作用。本研究主要提出以下假设:初中生睡眠问题存在不同的发展轨迹类型;相比“无睡眠问题组”,“睡眠问题加重组”在 年随访时有着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对象与方法 对象样本 估 算:采 用 样 本 量 计 算 公 式 (),其中,为样本估计值,为统计量,为误差值,为概率值。本研究中,(可信水平为 ),(根据先前研究,中国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检出率在 之间 ),由此得到本研究所需样本量
8、为 人。考虑到追踪过程中的样本流失问题,我们将研究样本扩大 倍进行数据收集。选取广州市两所初中的初一年级进行追踪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年第 卷第 期 查。基线调查时间为 年 月,共有 人参与,排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 份。在 年随访(年 月)和 年随访(年月)时,对初次作答有效的 名学生进行 次追踪调查。随访 年时,回收有效问卷 份,有效问卷率为 ;年随访时,回收有效问卷 份,有效问卷率为 。调查前,对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以确保调查流程的规范性。施测过程中,由调查者向所有学生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保密性原则。调查在学生教室中进行,作答时间在 左右,均采用纸质版问卷进行
9、填答。研究中的所有调查程序均符合科学研究的伦理要求规范(伦理批号:)。工具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采用刘贤臣等人修订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评估初中生在最近 个月内的睡眠质量。该问卷共有 个条目,主要评估个体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睡眠障碍等 个方面。量表总分在 分之间,临床诊断值为 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整体睡眠质量越差。先前研究表明该量表效度和信度良好 。本次研究中,该量表在 次测量中的 系数分别为 、和 。抑郁障碍自评量表(,)采用苏林雁等人修订的抑郁障碍自评量表评估初中生在最近 个月内的抑郁情绪。该量表共有 个项目,采用(没有)(经常)的 级计分。总分范围在 分之间
10、,临床诊断值为 分。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该量表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的效度和信度良好 。本次研究中,该量表在基线和 年随访阶段的 系数分别为 和 。长处与困难问卷()采用 编制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专家翻译的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多动注意不能分量表评估初中生最近半年内的多动注意问题。该分量表共有 个条目,采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 级评分。总分范围在 分之间,临床诊断值为 分。得分越高,表明多动注意问题越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已广泛使用,效度和信度良好 。本次研究中,该量表在基线和随访 年阶段的 系数分别为 和 。统计方法首先,采用 软件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对基本资料作一般
11、性描述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 相关分析考察变量间的相关性;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采用夏皮洛 威尔克检验对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进行检验。其次,采用 进行潜变量增长模型(,)和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的分析。潜变量增长模型主要考察初中生睡眠问题的整体发展趋势,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主要对初中生睡眠问题发展轨迹的模式类别进行识别和划分。根据先前研究 ,当因变量为偏态分布时,对因变量数据采用稳健极大似然估计(,)对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缺失值采用全息极大似然估计(,)进行处理。确定潜在类别时,主要参考的指标包括 :信息评价指标(和 数值越小,模型拟合越好
12、)、指数(数值越高,分类精确性越高)和似然比检验(和 )。似然比检验主要用来比较潜在类别模型的拟合差异,如果差异显著,说明 个类别的模型显著优于 个类别的模型。区分出潜在类别后,再采用二元 回归分析,考察不同睡眠问题分组对 年随访阶段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纵向预测作用。结果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本研究首先从程序方面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了控制 ,包括:使用效度和信度较高的测评工具、部分条目使用反向计分和保护被试的匿名性(仅填写学号)等。其次,在数据收集后,采用 单因子检验法分别对 次施测的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次测量中特征值 的因 ,子总数分别为 个、个和 个,且第 个因子解释的
13、变异量依次 、和 ,均 的临界标准,说明 次测量中没有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第 次施测获得有效被试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平均年龄()岁。本研究所涉及变量的(均数 标准差)和 相关结果如表 所示。由表 可知,次测量中,睡眠问题与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夏皮洛 威尔克检验的结果表明,次睡眠质量的得分均呈现正偏态分布(基线:,;年随访:,;年随访:,)。表 睡眠质量、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相关分析(,)研究变量 睡眠质量(基线)睡眠质量(年随访)睡眠质量(年随访)抑郁症状(基线)抑郁症状(年随访)多动注意问题(基线)睡眠质量(基线)睡眠质量(年随访)睡眠
14、质量(年随访)抑郁症状(基线)抑郁症状(年随访)多动注意(基线)多动注意(年随访)注:。初中生睡眠、抑郁和多动注意问题的检出率在不同调查阶段的性别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表 ),在基线和 年随访阶段,睡眠问题检出率在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但在 年随访阶段,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在基线时,女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生,但在 年随访阶段,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基线和 年随访阶段,男生的多动注意问题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初中生睡眠问题的发展轨迹分析首先,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睡眠问题随时间变化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距 ,;斜率 ,)。其次,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进行分析,分别抽取了 个初中
15、生睡眠问题的潜在类别,具体拟合信息见表 。由表可知,代表信息评价指数的两个指标(和 )随类别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在选择 个类别时,值最高,表明 个类别时的分类精确性最高。根据 和 的结果,选择 类别时要比选择 类别时的模型更优。选择 类别和选择 类别时,模型并不存在明显差异。检查每个类别下的人数占比情况,发现选择 类别和 类别时,均有人数占比较低的群组出现。综合上述情况,最终选择 个潜在类别的分类作为最终模型。表 初中生睡眠问题、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检出率在不同调查阶段的性别差异 例数()变量性别男生女生值值睡眠问题(基线)有 ()()无 ()()睡眠问题(年随访)有 ()()无 ()()睡
16、眠问题(年随访)有 ()()无 ()()抑郁症状(基线)有 ()()无 ()()抑郁症状(年随访)有 ()()无 ()()多动注意问题(基线)有 ()()无 ()()多动注意问题(年随访)有 ()()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年第 卷第 期 表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的拟合信息拟合指数类别 类别 类别 类别 类别 值 值 根据每个潜在类别的截距和斜率,并结合图,对初中生睡眠问题的 种潜在类别进行了命名。第 个潜在类别在 个时间点上均表现出较高的睡眠质量(截距 ,;斜率 ,),将其命名为无睡眠问题组();第 个潜在类别的初中生在基线睡眠问题水平较低,但到 年随访时,睡眠问题明显加重(截距 ,;斜
17、率 ,),将其命名为睡眠问题加重组();第 个潜在类别的初中生在基线睡眠问题较为严重,但到 年随访时,睡眠问题明显减轻(截距 ,;斜率 ,),将其命名为睡眠问题缓解组()。图 初中生睡眠问题发展轨迹的亚类型 不同睡眠问题轨迹对初中生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纵向预测在控制了性别和基线的抑郁或多动注意问题后,采用二元 回归分析考察不同睡眠问题轨迹对初中生 年随访阶段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预测作用(表 )。结果表明,与无睡眠问题组相比,睡眠问题加重组在 年随访阶段有着更严重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讨论先前研究发现,睡眠问题的发展轨迹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特点。然而,目前鲜有研究考察在青春
18、期阶段,青少年睡眠问题的异质性发展轨迹。本研究采用追踪设计和“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究。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 ,不同睡眠问题的轨迹对初中生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纵向预测作用。表 不同睡眠问题轨迹对 年随访阶段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的二元 回归分析研究变量抑郁症状(年随访)值多动注意问题(年随访)值睡眠问题分组无睡眠问题组睡眠问题缓解组 睡眠问题加重组 抑郁症状(基线)否是 多动注意问题(基线)否是 性别男女 潜变量增长模型的结果发现,初中生的睡眠问题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这可能与国内学生在初三阶段所面临的升学压力有关。性别差异的结果表明,在初
19、一和初二阶段,男女生在睡眠问题得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到了初三阶段,女生的睡眠问题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面对初三阶段较高的学业压力,女生可能产生更多的学业焦虑和负面情绪,这可能会影响她们的睡眠质量。此外,较高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女生的月经失调和痛经等问题,这些也会增加其睡眠问题的发生风险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的结果发现,大概有 的学生在初中 年间未表现出明显的睡眠问题,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类似 。例如,等人利用澳大利亚出生队列数据,分别选取了儿童在 岁、岁、岁和 岁的睡眠问题得分进行建模分析,结果发现,有 的儿童可归入无睡眠问题组 。此外,本研究发现,有 的学生睡眠问题逐渐加重,这可能与这部分学生难以有效
20、应对初三阶段的学业压力有关,这部分学生也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对象;另外,有 的学生在初一阶段睡眠问题较为严重,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睡眠问题有所缓解。这可能与初一阶段的学校适应不良有关,伴随适应能力的上升,他们的睡眠问题也随之缓解。本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和基线的抑郁症状后,相比无睡眠问题组,睡眠问题加重组在 年随访阶段表现出了更严重的抑郁症状,即随着睡眠问题的加重,抑郁症状也变得更加严重。该结果进一步拓展了 等人的研究 。睡眠问题诱发抑郁症状存在多种解释。首先,睡眠问题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使得个体难以有效地调节负性情绪;其次,长期失眠会导致个体过度反刍 ,进而导致抑郁
21、情绪;最后,睡眠问题与抑郁可能存在共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此外,相比无睡眠问题组,睡眠问题加重组在 年随访阶段表现出了更为严重的多动注意问题,这可能与睡眠问题会影响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有关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次数据收集均是在新冠疫情后进行的,中学生的睡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也许会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后续的研究可尝试探究新冠疫情对青少年睡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其次,本研究仅选取了广东省的两所初中进行取样,样本的代表性有所欠缺,今后可通过系统性分层抽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最后,本研究并未对 年随访阶段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进行测量。综上,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视角考察了初
22、中生睡眠问题的发展轨迹。对睡眠问题特定亚群组的识别,将帮助学校快速筛查长期存在睡眠问题的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年第 卷第 期 生。此外,睡眠问题加重组的初中生在后期的抑郁症状和多动注意问题显著增加。因此,对睡眠问题的早期干预(例如:睡眠卫生教育、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等)将有助于降低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风险。参考文献犤 犦 牞 牞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牶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牞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牶 犤 犦 牞 牞
23、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犤 犦 牞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牞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牶 犤 犦 刘贤臣牞 唐茂芹牞 胡蕾牞 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犤 犦 中华精神科杂志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杨彦川牞 范方牞 蔡柔娜牞 等 初三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牶 一项追踪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犤 犦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苏林雁牞 王凯牞 朱焱牞 等 儿童抑郁障碍
24、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犤 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朱清牞 范方牞 郑裕鸿牞 等 心理弹性在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和调节牶 以汶川地震后的青少年为例犤 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寇建华牞 杜亚松牞 夏黎明 长处和困难问卷牗 学生版牘 上海常模的制订犤 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章晨晨牞 凌宇牞 肖晶牞 等 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量表牗 自评版牘 在 例青少年中的试用犤 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周浩牞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犤 犦 心理科学进展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牶 犤 犦 石绪亮牞 范方牞 曾彦莹牞 等 青少年清晨型 夜晚型偏好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牶 一个链式中介模型犤 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犤 犦 牞 牶 犤 犦 牞 牞 牶 牶 犤 犦 牞 牞 牞 犤 犦 牞 牞 牗 牘 牶 编辑:赵志宇 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