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以美国脑、心智和机器中心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05160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以美国脑、心智和机器中心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以美国脑、心智和机器中心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以美国脑、心智和机器中心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卷第2期2023年6月科教管理科教发展研究Journal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tudies Vol.3 No.2 Jun.2023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以美国脑、心智和机器中心为例1李正梁思燕焦磊【摘要】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跨学科研究平台注重自身对国家、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实际贡献成为其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应然使命。但我国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在开展社会服务时存在动力欠缺、广度与深度有限、松散不成体系、相关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在理念及目标设定、路径选择以及成

2、果认定等方面亟待变革。基于美国脑、心智和机器中心(Centerfor Brain,Minds and Machines,CBMM)的案例,研究发现CBMM服务经济社会的逻辑动因在于寻求组织合法性、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并同时实现增加弱势个体人力资本、促进向上社会流动与引领社会进步、助推社会生态更新的重要功能。CBMM得以兼顾组织发展和担当社会责任的关键在于凝聚社会公益共识、为弱势学生提供体系化的教育推广计划、借助知识转移构建创新集群、重构评价管理规范等创新举措,这为我国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经济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关键词】跨学科研究平台;社会服务;公益使命;知识转移作者简介:李正,华南理工大

3、学副校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高等工程教育、高等教育管理。24 梁思燕,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高等工程教育。焦磊,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跨学科研究与教育。DOI:10.20105/ki.jstes.2023.02.004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一、问题提出解决重大复杂社会问题的现实需求与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形塑了大学发展形态的更迭,高校愈来愈主张跨越传统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活动,更注重知识生产解决现实问题的求用价值。加之一系列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国家政策,加速了以知识生产、应用与传播为

4、旨归的研究型大学的组织革新,跨学科、跨校、跨机构的研究平台骈兴错出。同时,在新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过程中,社会弥散性、质量评价多元化、社会问责与反思性等特征I亦不容忽视:其一,跨学科研究平台在走入社会中心开展知识跨界生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获取组织运行需要的各种资源,逐步提升学术声誉以及社会影响力;其二,服务界面的拓宽也倒逼跨学科研究平台拓展其服务职能,关切社会需求、社会责任、社会影响、人文关怀等社会元素成为跨学科研究平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事实上,当前我国发展基础较好、优质资源集聚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开展的跨学科研究大多依托于国家及区域组织的重大科研项目,国家和地方财政拨款是其主要经

5、费来源。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鼓励跨校跨机构跨学科开展高质量合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高校要强化有组织科研,更好服务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3政策层面的指引为跨学科研究平台提供了发展向度。因此,在研究型大学中占据知识生产高地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不应面于提升论文数、经费数等科研指标,注重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贡献应成为跨学科研究平台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在当前的学术场域中,绩效主义导向的评价惯习仍在对高校的行动策略施加规训作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能之间出现割裂、脱

6、耦的现象,”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情况逐渐为学界体认,社会服务职能更是面临逐渐被“边缘化”的风险。当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社会服务过度I 25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重视应用性、经济性、个体性和主体性时449该职能的价值意蕴将会被简化为科研服务与经济服务,缺乏社会关切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容易被异化为追逐科研绩效、提升院校排名的工具。此外,也有一些跨学科研究平台将服务社会窄化理解为经验交流、志愿服务、专利转化等浅层次行为5缺乏对国家、社会、区域、产业等外部环境需求的密切关注。由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与哈佛大学(

7、HarvardUniversity,简称HU)联合管理的跨学科研究平台脑、心智和机器中心(Centerfor Brains,Minds and Machines,以下简称CBMM)在开展世界一流的跨学科研究的同时,始终积极担负社会责任。自2013年CBMM成立以来,因其在研究、教育、多样性以及知识转移等方面表现优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Science Foundation,以下简称NSF)在原有的5年2500万美元的基础上追加资助金额和项目周期,迄今为止总授标金额巳高达48079625美元61,CBMM成功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研究旨在通过对CBMM案例的分析探讨美国跨学科学术组

8、织在服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逻辑动因及行动策略,为我国跨学科学术组织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他山之石”。二、CBMM的功能定位与组织架构CBMM是由NSF资助、总部位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技术中心(Sc ience and Technology Center,以下简称STC),该中心跨越组织藩篱,由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联合管理。校际联合式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身份标识让CBMM得以集聚整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两所顶级学府的学科资源、人才智慧以及基础设施设备等,实现信息交互、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以共同应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挑战。作为独立建制的实体组织,CBMM由学校主管学术的副校长统筹管理并与传统院系保待平行关

9、系,能够规避管理结构、资源分配方式、人员管理方式等常见组织障碍,有效释放组织创造活力。跨学科的组织基质使CBMM具备集成与融合、26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智能与创新的特征,强调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匡11 等异质性知识的融会贯通,突破传统学科壁垒,为跨学科研究、教育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开辟新的天地。理念凝练了组织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是组织安身立命之本。源自麻省理工学院智能计划的CBMM致力于通过计算机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紧密合作来创造一个智能科学与工程的新领域,该领域旨在基于计算的方式理解人类智能,并基于该理解开

10、展工程实践气在使命愿景的引领下,CBMM聚焦解决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人类视觉智能这一前沿问题,在研究、教育、多样性和知识转移四个关键领域制定了战略目标:研究目标是围绕解决有关谁、什么、为什么、地点、方式以及行为主体的动机、目的和期望等图灵问题(Turing+questions),通过合作研究共同开发自上而下的计算模型;教育目标是集成新知识并关注其可获取性,包括开发研究生和本科生水平的示范课程;多样性目标是关注新领域具有广泛的包容性;知识转移目标是确保新知识得到迅速和广泛的传播并能够应对21世纪的巨大挑战,从而为国家和世界人民服务7。清晰明确的功能定位是促成学者与学生追求卓越发展、创造性地思考和实

11、践的指南针,为跨学科研究平台拓宽学科组织边界、营造开放包容的组织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跨学科研究平台应在组织功能上设计将愿景和资源转化为行动和能力的制度框架。CBMM由领导层、学者、管理人员、研究协调员、外部咨询委员会等构成(如图1所示)8采用分布式、透明化决策方式,使不同主体在持续沟通协同的过程中保持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具体而言,首先,CBMM组织内部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的职责涉及对组织的整体统筹管理及研究方向把握、资金分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两个主要机构的副主任负责协助相关事宜。其次,主任下设教育、研究、知识转移以及多样性四个板块的协调员,他们负责对接相应

12、目标的落地执行;在研究板块遵循问题情境驱动、以27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CBMM挑战为枢纽设置智能演化、智能循环、视觉智能、社会智能、智能理论研究重点模块,将不同学科组织的学者、学生、资源等多元构件进行重新整合,借助组织内部合作共享、互通有无推动组织的变革转型。再次,中心经理、管理经理等专业管理人员的加入能够保证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平台各项职能有序高效运行。最后,网站、外部咨询委员会以及教育模块外部评价者的存在帮助CBMM在与外部环境互通有无的过程中保证组织的运行质量。CBMM以对组织目标的贡献、研究重点模块内部与模块间的协作、合作向心性(ce

13、ntemess)、多样性承诺(commitmentto diversity)和共同体发展(communitygrowing)为核心准绳,注重打破知识分割与个人“单打独斗的秷桔,将研究资助重点放在有助于实现组织研究目标的团体项目并根据项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旨在激励不同研究模块的学者组建大型团队,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作出对组织、对研究共同体有开创性意义的贡献,提升研究的社会效益。学术副校长管理团队主任(MIT)外部咨询委员会副主任(MIT)I I 副主任(HU)中心经理MIT)II管理经理HU)图1CBMM组织架构28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

14、三、CBMM服务社会的动因分析届;I 知识生产转型背景下,跨学科研究平台从学术场域转向更大的社会场域,在组织内在追求和外部环境需求的双重驱动下,CBMM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实现平台组织、学生个体与社会的共生共赢。(一)寻求组织合法性,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迪马乔(DiMaggio)和鲍威尔(Powell)在研究中将组织合法性划分为规制合法性(coercivelegitimacy)、模拟合法性(mimeticlegitimacy)和规范合法性(normativelegitimacy)三个维度9。首先,规制合法性主要源自政府及其他权威组织。NSF从教育、研究、知识转移、多样性及合作等方面

15、,对作为科学技术中心的CBMM进行全方位动态评估来施加间接影响;而工业界则借助企业捐赠、技术商业化、合同收入等手段为组织提供经费支撑。因此,CBMM的规制合法性主要通过目标引导、资源配置倾斜以及绩效评估等途径来实现。其次,模拟合法性强调合法性的认知属性,主张合法性是一个实体组织在制度整合和社会心理的基础上适合其嵌入的社会情境的程度。一般而言,STC计划设立的主要目标为:第一,立足千长远战略计划,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第二,培养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第三,集成与协同教育、科研资源以及工业企业资源,促进三者之间的知识转移,转化科研成果10。为谋求一定的认知合法性,作为STC之一的CB

16、MM也重视进行经验移植的个性化改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服务方式以解决迫切的社会现实问题、推动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最后,规范合法性强调组织发展要遵循某些特定的行为准则、规范、价值观与专业标准。一方面,美国大学评判标准有转向兼顾教育学术品质与社会公共责任的趋势”I国际科研评估范式也增加了对科研成果外部非学术影响的关注12。另一方面,商品化、市场化导向容易侵蚀高等教育机构对公共利益的使命感,与其他社会机构相比,高等教育组织更应该主动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29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为避免公众信任危机,跨学科学术组织通过关注研究成果的非学术影响,追求“不失责任的卓越”以获取规

17、范合法性。如此,跨学科学术组织服务社会的过程也就成为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认知规范共同作用下的合法性过程。(二)增加弱势个体人力资本,促进向上社会流动高等教育传播高深知识以及将学习能力扩散到所有社会阶层的潜能是促成社会进步和人力资本增加的关键13。教育层次的提升以及教育成就的升级通常意味着个体积蓄更多的人力资本,获得更具竞争力的”可行能力”与就业优势。受益于衔接产业需求的便利性及有效性,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以下简称STEM)等学科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丰厚的经济回报和更高的职业地位,实现向上社

18、会流动。但现实却存在女性以及少数族裔、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STEM教育可及性问题。2015年获得STEM硕士、博士学位的女性在全美从事STEM相关工作的人员中的占比约为6和11%,远远低于男性的占比;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性从事STEM工作的可能性是同等教育程度男性的一半左右14。受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少数族裔处于美国中低产阶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文化资本等先赋性因素致使少数族裔学生在追求更高层级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获得更高的社会阶层与社会地位的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教育是个体优化人力资本的重要阶梯,CBMM为女性、代表性不足的少数族裔、第一代大学生、残疾学生以及来自经济弱势

19、背景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及企业实习机会,让弱势群体接触认知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复杂跨学科领域以及积累研究经验15借由高质量的教育过程促成学生更优异的教育成就,有效支持弱势学生人力资本的累积与增殖。同时,这一举措也为弱势学生提升教育层次奠定有力基础,助力该群体成为硕士、博士等学位的获得者,乃至从事脑科学领域相关职业,提高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毕业后社会地位实现跃升的几率。30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三)引领社会进步,助推社会生态更新匡11知识生产转型背景驱动跨学科研究平台社会服务的领域和范畴由单纯聚焦经济系统逐步延伸拓展至公民利益和全球福扯,将

20、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知识民主化纳入组织发展的价值追求(16。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最大限度维持不平等假设(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I7和有效维待不平等假设(effectivelymaintained inequality)(Is指出,某种稀缺的教育机会的分配是存在阶层差异的,在满足优势阶层的教育需求后,教育机会才会被“传递”到弱势阶层。在既有社会结构不平等的前提下,单纯的教育机会扩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机会分配不均问题。事实上,教育公平在美国已然成为“政治正确”和社会共识,但实际上美国教育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之间存在

21、鸿沟(19贫富阶层分化和固化、种族歧视、女性的玻璃天花板效应”等社会不公问题构成了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土壤。有鉴于此,作为社会发展引擎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在投身公共领域时不应停留千适应社会当下需要,形成社会结构的自我复制,而应转向寻求更富有预见性地支撑与引领社会生态的变革,促成教育公平。CBMM始终秉持公益的价值立场,树立尊重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在促成内部教育过程公平的基础上将自身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当中,激励更多高等教育机构和工业企业参与到促进教育公平的改革当中,引领和更新多元包容的社会主流价值。此外,CBMM还建构了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视频知识资源,便于社会公众以及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汲取认知神经科学和

22、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领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知识资源获取的民主性与公平性,打破知识垄断的局面。四、CBMM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策略在响应组织社会服务使命的过程中,CBMM精心设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路径,在理念及目标设定、开展教育推广、知识转移以及最31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终成果认定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并积极推动改革落地,实现兼顾组织发展和担当社会责任的有效平衡。(一)以社会公益为价值主张形塑组织发展向度在创造智能科学与工程这一全新领域的过程中,CBMM始终认同和坚守社会服务的价值理念,将多样性板块的目标定位于推动STEM领域中女性、少数族裔和残疾人等代表性

23、不足群体的充分参与以及提升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创设一个多元、广泛包容的研究集群。CBMM将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纳入组织使命的关键构件,确保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之间相互支撑、互动循环;这为其在多样性、教育、知识转移模块设置行动目标、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解决方案以及实施评估奠定了文化根脉,使之成长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此外,无论是在日常管理运营的各项工作中,还是在每年举行的年度务虚会上,CBMM为组织内部及其合作机构的女性、少数族裔、残疾人等弱势人群提供发声、参与的机会,鼓励该群体对教育推广、知识转移、评价各项活动予以主动积极的反馈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建议,保证对人类智能研

24、究感兴趣的弱势群体更充分广泛的参与。与此同时,CBMM主动寻求社会公益理念的推广,引领高等教育组织社会服务风向,为弱势群体参与计算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学习活动提供组织保障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该平台不断扩大自身互动界面与合作载体,籍借社群之间的横向互动与紧密连接来撬动更多利益相关者认同社会公益的理念主张、识别新的合作机会空间并在价值共创的过程中发展社会服务能力,共同承担起高等教育机构的责任。CBMM与霍华德大学、亨特学院(HunterCollege)、波多黎各大学、加勒比大学、皇后学院(QueensCollege)和韦尔斯利学院这些拥有大量女性和少数族裔学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就改善

25、少数群体处境、实现教育公平这一共同目标统一教育行动路向,借助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交流共享机会等手段促进教育资源的有益流动与合理再配置,增加代表32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性不足群体接触计算神经科学的机会。再者,CBMM主动寻找接口,积匡11 极参加墨西哥裔西班牙裔和美国印第安人科学进步协会(Societyfor Advancement of Chicanos/Hispanics and Native Americans in Science)红且织的会议和少数族裔学生生物医学年会(AnnualBiomedical Research Conferen

26、ce for Minoritized Scientists)等7明确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以持续不断地接触更加多元的群体、拓展社会服务网络,最终创造尊重多样性的社会生态。(二)以弱势群体为抓手开展教育推广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综合多元学科的知识场域持续拓宽其边界,将科学技术与人类世界的现实情境紧密结合,因而呼唤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推广方式。该中心聚焦于女性和少数族裔群体,为他们设计系列教育推广计划,内容涵盖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项目、本科生科研提升与实习实训、博士后教育研讨等。这一套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关照特殊群体学生个人成长与价值追求的实现,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培养具备多元素养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在保证教育资

27、源可及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促成学术知识在更广范围上的传播,实现多元主体价值耦合与协同共进。首先,为高年级本科生配备研讨会、GRE准备课程等学术资源,使学生得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生水平的学术创新活动,在研习闭环增强对脑科学领域的兴趣与认同感,逐渐成长为具备多元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跨界复合型创新人才。组织还会在每月的第一周提供定量方法研讨会,旨在让受邀学生广泛接触计算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20,并将前沿跨学科学术成果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建构当中。其次,CBMM设计了暑期研究实习计划,在营造多学科会聚的研究氛围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代表性不足群体学生对计算神经科学和智能科学领域的兴趣

28、,并帮助其与麻省理工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为他们接下来的学术生涯提供支持网络和指导来源。最后,在博士后小组研讨会上,博士后围绕研究主题进行简短的研究演示,并在33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科学讨论的过程中听取专业学者的建议与个人分享,与合作企业代表会面,获得职业规划援助和学习有价值的职业技能的机会21以期成为计算机科学、数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发展后备人才。针对教师提升的教育体验项目主要面向马萨诸塞州综合评估体系(Massachusetts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测试分数较低的高中抑或是弱势群体占比大的合作机构

29、,通过赋能教师将智能研究前沿内容与思想带入课堂,帮助培养未来工程研究和创新的领导者。CBMM为波士顿地区的高中科学教师提供暑期工作坊项目,在获取对现代生物学的新见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尝试整合和开发新的课程材料,将其用到科学课程中,助力提升波士顿地区STEM教育资源的质量22。此外,CBMM还会为合作机构的师生提供810周学术休假活动,帮助来自多元化合作伙伴的教师建立强有力的研究合作,并为他们的机构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和提供咨询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CBMM也考虑到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为面向师生的实践项目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津贴补助。(三)以知识生产和转移为纽带建构多元合作

30、网络跨学科研究平台与外界社会环境的资源交换能力影响着组织的可待续发展水平。在与外界形成高质高效的互动合作关系的过程中,CBMM的关键策略是连接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等不同社会主体,寻求知识转移,发展多维网络结构来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CBMM在与科研院所构建合作联盟关系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内高校的信息互联、知识传递与资源共享,而且打破区域隔闵、放眼全球谋求国际合作。该平台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开展研讨会和讲习班、互派科研人员交流访问等方式与香港城市大学、热那亚大学、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等国际教育机构建立起密切的联系23使其学科研究国际化水平更为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也更为卓越,搭建起联通流动的智能研究

31、全球社区。在与产业界开展协同创新时,首先,CBMM的研究项目不仅面向智能领34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域的尖端前沿,同时兼顾了知识技术的求用价值,关注应用人工智能解匡11 决工业界数据处理、智能决策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因而CBMM成功吸引了AlphabetX、富士通实验室(FujitsuLaboratories Ltd.)、斯伦贝谢、西门子公司等知名企业和实验室并与之建立协作关系24有效获取产业界的需求信息、先进设备与资金支持,有效推动知识创新向技术应用的转化。其次,合作伙伴企业还会被邀请参与组织内部开展的研讨会,与CBMM的科研人员进行交互式对话。除

32、了讨论与CBMM研究目标相关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前沿技术问题,对话双方还会探讨技术与社会、自主性和关键决策等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影响及其现实应用困境。这不仅能让企业在发展中省思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还能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产业需求信息,实现技术应用向科学发现的转化。再次,谷歌、微软公司为CBMM学生申请暑期实习提供了专门渠道,富士通实验室、西门子公司还设立了专项奖学金24有效激励学生在实际产业环境中深化对跨学科智能研究知识的认知,将应用智能技术与产业需求的链条衔接得更为紧密,开发该领域更广泛的社区生态系统。CBMM关注与回应知识民主化需求,让更多公众了解和参与智能科学跨学科领域的教育和

33、研究,有序增强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嵌度。首先,CBMM于在线学习圈(learninghub)提供了大量在线学习课程、演讲视频、建模分析工具和数据集以及参考书籍25增进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其次,CBMM大力推进公众科普活动。与波士顿博物馆合作开展”问问科学家“科学活动,回答公众有关人工智能的疑问;开展“儿童帮助科学”(ChildrenHelping Science)、“Lookit:一个在线发展实验室”(Lookit:an online developmental lab)活动26主张将研究带给家庭、将家庭带入研究,以此激发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并参与组织研究。最后,组织成员积极回应社会

34、关切,通过开展主题演讲和参与科研论坛、社会媒体讨论等形式探讨人工智能的效益和未来、法律问题和道德准则等社会议题,监测智能研究背后的社会价值、研究伦理和社会责35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任,推动形成学科创新文化氛围。(四)以精准评估为突破口创新组织管理规范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当下,知识生产转向由异质利益相关者协作驱动,学生、企业、社会公众对知识创新产出的评价与反馈愈发成为组织合法性的关键向度。对此,CBMM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规范,为社会服务职能发挥提供了规范标准和行动指南,保证组织知识生产活动的有效运行。第一,将内部评估与外部问责相结合,科学设计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

35、内部评估CBMM持续参与的关键指标是教师参与CBMM活动(研究、教育、多样性和知识转移)和CBMM合作(交流、演讲、出版物、外部资助)的程度8围绕公共议题贯彻落实组织使命,兼顾衡量跨学科创新活动的学术影响和非学术影响。而NSF外部咨询机构也会根据组织提交的评估报告、现场考察结果、新闻报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提供的特殊数据等资料综合考量中心是否将教育、研究、知识转移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否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而并非简单拼凑组合等实际运行情况27以对作为STC的CBMM进行动态监测评估。第二,

36、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循证评估与形成性评估。为了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推进循证决策,CBMM要求独立实验室负责人(PI)和参与研究的师生在年度报告系统中提交研究、教育、多样性、外展和知识转移五个评估领域的活动、产出和贡献评估报告,注重组织活动对学员、教师、机构的持续影响,并对较难评估的隐性成效进行23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追踪评估。五、启示与借鉴大学作为社会公器,服务社会、引领社会之于其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不言而喻,具备强劲科研能力和丰富人才资源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在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公共利益与公民福扯等方面拥36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37、。契合我国现实情境的社会服务能力是面向国家重大胚司,战略、区域建设、产业发展等需求带动组织内涵式建设,建构多元化、高质量社会服务格局的综合能力447。除了直接开展服务,社会服务职能也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职能的履行而间接实现。因此,我国跨学科研究平台可积极扩展组织边界,在解决“卡脖子“科技前沿问题、教育扶贫、乡村振兴、学习型社会等领域采取多样化手段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智力支撑与社会引领作用。但我国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着忽视社会服务职能的思维局限、社会服务零散化、相关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缺位等问题,在理念及目标设定、路径选择以及成果认定等方面亟待变革。我国大学前沿跨学

38、科研究平台组织可以从CBMM服务社会的行动策略中寻觅镜鉴,释放更大的社会服务潜能。(一)加强顶层设计,激发服务社会意识理念是行动的先导,CBMM将多样性和知识转移视为组织使命的重要构成要素,主动适应“无边界”的知识生产网络,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持续进发知识生产力与创造活力。当下我国部分高校在学部制改革、枢纽”“学域”组织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产学研跨界融合,以期实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相互支撑、互动循环。但由于传统院系管理的路径依赖、组织文化与评价标准缺位等因素影响,新型跨学科研究平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仍存在广度与深度不足、缺乏成熟的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等现实阻滞;而大部分

39、跨学科研究平台目前遵循的仍是学科逻辑,聚焦于汇聚跨学科拔尖人才开展一流的学术研究。组织仍孤立地理解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个职能,并在实际运行中将其割裂开来,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中对挖掘社会议题生发研究创新点、获取外界资源支撑研究开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价值缺少整体认识,亟待主动加强顶层设计实现转变。为此,跨学科研究平台应瞄准国家、区域、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树立社会服务导向的理念,培育重视社会公益的组织文化,以组织共识指导建设实践,避免组织行动37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偏离跨学科研究平台的公益使命。一方面,可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社会服务事项的整体制度设计与运营管理

40、,为社会服务导向如何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评价等过程提供相应指导和咨询,推进各项职能全方位协同发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是涉及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联动的开放系统工程。跨学科研究平台应摒弃“单打独斗的思维局限,打破零和博弈的利益割据局面,在参与并贯彻教育公平、推进知识转移等方面牵头组织各方主体与其他学术组织、企业、社会公众建立有效联结,在搭建利益共同体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上主动作为。(二)开展教育推广计划赋能师生,践行教育过程公平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阶段,存在社会阶层分化、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等现实问题,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1、。同时,当前跨学科研究平台开展的社会服务零散、不成体系,对提高学生高阶知识获取与综合能力的作用有限,且组织的社会服务体系难以纵深推进28。CBMM关注组建多元化的学生团体、促进全体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弱势群体师生搭建了多层次、体系化的教育推广计划,以保证弱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取高质量学习资源。对此,我国跨学科研究平台在自觉担当增进公共利益责任和引领社会进步使命时应注重赋能弱势师生的学习进阶,通过持续的制度安排确保弱势学生有机会参与高阶学习。跨学科学术组织可与相关高等教育机构、社会非盈利组织进行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以师资培养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反哺社会。此外,跨学

42、科研究平台还可参与高校对口支援教育项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跨学科研究平台也可直接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参与跨学科前沿领域科研的准入机会和实践平台,抑或是在短期教育项目的人选筛选过程中除了考量学术背景还兼顾性别、经济背景等因素,以期增加该群体学生的人力资本,促使其实现向上社会流动。38 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三)纳入多元主体参与知识转移,实现价值共创共享匡11 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社会契约性特征,理应为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CBMM依托自身优势凝练研究方向,积极适应与有效对接外部需求,以学术前沿知识与先进技术转移实现组织发展利益和研究成果产

43、出的最大化。相较之下,我国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在推动产业核心技术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知识转移还有待加强,卓越的科学研究与卓越的社会服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组织之间壁垒林立。针对这些问题,跨学科研究平台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应当重新审视并重构组织社会服务方式。首先,在知识生产时应兼顾求真和求用价值,寻求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以及应对关乎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重大挑战的最优方案,将社会议题转换为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知识创新目标,借助知识产出实现知识生产的公益性目标;其次,跨学科研究平台应吸纳利益相关者参与互动并推进相关者之间正向联动,构建纵横交错贯通、高效协同演进的知识集群。通过与不同类型

44、的组织交流合作、提高公众科研活动参与度等方式,跨学科研究平台得以寻求、开发、整合、应用、迭代更新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异质性资源,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资源叠加、价值共创共享。(四)构建动态开放的评价制度,兼顾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制度规范是保证跨学科研究平台高质量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石。CBMM出台完善的评价制度规范,为客观准确评估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操作流程。反观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价值日渐凸显的同时,对社会服务践行成效的关注度却并未得到相应提高,现有学术支持体系以刚性的学科化和效率文化为导向,绩效合法性成为评价跨学科研究平台的重要标准29社会服务成效的动态考核机制缺位,评价维

45、度与手段单一,重评判轻诊断、重结果轻过程、重显性成果轻隐性影响等问题存在。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向非线性创新的趋势下,我国高校现有社会服务评价体系亟待变革重构,要平衡以公共利益为重的价值理性与追39 科教发展研究2023年第3卷第2期(总第7期)求经济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此,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的评价体系应在高校主导下让师生、社会组织、企业、国际性组织等内外部多元主体通过定期会晤与对话等方式参与评估过程,在跟踪监测的过程中协商、沟通、表达利益诉求,增强对组织的内驱性认同。在评估内容和指标设置方面,评价应兼顾学术影响和非学术影响,在评价跨学科研究成果学术影响的基础上,还应聚焦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46、产业技术创新进步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在评价方式方面,跨学科组织平台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评估,实现数据搜集高效化、评估过程可持续、评价结果客观化。最后,在运用评价结果时,除了将评价结果与组织绩效拨款、教师绩效奖励、职称评定挂钩以调动教师投身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将其用于组织发展诊断与改进对策,实现组织的长远发展。参考文献1吉本斯M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GIBBONS 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47、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Translated by CHEN Hongjie,SHEN Wenqin,et al.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6(in Chinese).2中国政府网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22-01-26)2023-05-28.https:/ 5673489.htm.40 G.Opinion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Ministry of Finance and National

48、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Furth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EB/OL.(2022-01-26)2023-05-28.http:/ 5673489.htm(in Chinese).大学前沿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社会的动因、行动策略及启示李正梁思燕焦磊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EB/OL.(2022-0

49、8-29)2023-05-28.http:/ _ xwfb/gzdt_gzdt/s5987/202208/t20220829 _ 656091.html.I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everal Opinions on Strengthening Organiz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High Level Self-Reliance and Self-ImprovementEB/OL.(2022-08-29

50、)2023-05-28.http:/ _ xwtb/gzdt_gzdt/s5987/202208/t20220829 _ 656091.html(in Chinese).4王瑜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视角下高校社会服务的现实悖论与能力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2):47.WANG Yu.The Realistic Paradox and Ability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ReformJ.He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