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乌龙的乌龙(二).docx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929394 上传时间:2025-03-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龙的乌龙(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乌龙的乌龙(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龙的乌龙(二)     至于乌龙茶工艺发源地是那里,有论点认为是武夷山,并应用王草堂的《茶说》来加以印证。王草堂的《茶说》写作时间大约是1717-1720年,王草堂在其《茶说》作了详细记载:“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当为筛字),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红半青。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摇之意),香气越发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焙之以烈其气也,汰之以存其精力。乃盛于篓而鬻于市。”此文被当时(1717-1720年)在崇安县(1989年改名武夷山市)为令的陆廷灿编入其《续茶经》。这是公认的关于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资料,但是是应用在武夷茶上面,有乌龙茶之实,无乌龙茶之名。其实早王草堂的《茶说》约百年的闻龙《茶笺》(1630年)载 :“茶初擅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尤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又云:“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     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人焙。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亦未之试耳。”闻龙《茶笺》还提到:“《经》云:焙,凿地深二尺,阔一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尝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盖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尽,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人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色香与味,不致大减。”闻龙《茶 笺》制茶法采用炒法杀青,其揉制烘焙与青茶制法相同,与1720年王草堂之《茶说》只差晒青摇青,而无揉制,晒青实为绿茶的基本工艺。至于焙法,《茶 笺》说得很详细,和如今的焙法几无差别,而《茶说》语焉不详。所以要说乌龙茶制法,此当比王草堂之《茶说》早了90多年。更有巩志认为,明朝初年,政治家、道学家朱升《茗理》一诗(约1372年),运用道家思想解释制茶理论,它通过诗的茗理与道家思想连结起来,论述乌龙茶做青技术,也即乌龙茶起源的又一新说,把乌龙茶制做工艺提前了三百年。     如果按庄教授的分析,乌龙茶的起源应在宋代北苑"龙凤盛世"的时代。宋朝诗人对制茶过程“结就紫云堆”是对乌龙茶类原料本质生动的描绘。精练的词句,提供了可贵资料。(见庄晚芳教授《中国茶史散论》)。则更不可以以道里计。所以我认为,乌龙茶工艺应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武夷茶在明洪武年间,朝廷颁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此当是最早的绿茶。此时武夷茶是采嫩芽,故称紫白二芽,或粟粒芽。此种情况当可一直追溯到1700年以后。安溪则没有发展出绿茶,历史上只有白茶,可见其采制之粗放,采摘带枝梗的三、四片叶子,结果发现容易“走水”,更能制得好茶。这正是绿茶工艺所不可想象的。周亮工(1655-1662年)《闽小记》中“闽茶”条:“武夷、紫帽、笼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炒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洗涤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即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日则紫赤如故。”这里传递一项重要的茶资料,如果绿茶制作不当,“经旬日则紫赤如故”,这其实是说,绿茶制作不当,会变成“紫赤如故”红茶,且“经旬日”不褪。     “红茶”一词曾出现明代刘基(1311-1375)(明初大臣,与朱升同时代人)的《多能鄙事》。闻龙《茶笺》(1630年)载:“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这也证明绿茶处理不当,容易变成“红茶”。稍了解青茶做法的都知道,采摘茶菁连枝带梗两三叶,晒青后晾青走水,带梗的水走得好,因为茶梗的水分会转移到叶片,不至于酦酵过分变红。如今的“空调茶”也是为了解决酦酵过度的难题。采茶连梗采,其实才是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艺。有人引释超全的《武夷茶歌》,认为乌龙茶发源地应是武夷,闽南人也发挥一定作用。     仔细分析,释超全的《武夷茶歌》(1685年)“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句,说的是武夷茶,借重安溪、漳州的采制方法,连梗带叶的,与武夷原来的采制方法有所不同,这样制作出来的茶叶“如梅斯馥兰斯香”,显得分外香。因为古时候,安溪称清溪,朱熹有题《清溪八景》,所以诗人所说的“清漳”,指的是安溪、漳州。安溪茶叶最早经榜湖到漳州,清漳泛指闽南。因为武夷岩茶难采但数量少,洲茶数量多,但容易采,加上武夷茶名声在外,没有必要因采制粗放而坏了名头。正是在这一点上,武夷茶很难想象会去制造较不受欢迎的青茶。安溪茶园山高路远,采茶往返往往需要一天,所以采摘粗放,连梗带枝,回家已晚,随意堆放,等到第二天再晒青,也是常事。这种茶叶也只能制白茶、青茶,安溪没有绿茶的历史也是可以理解的。安溪这种采制方法传到武夷后,大大丰富了武夷的制茶工艺,使得武夷茶更上一层楼,“如梅斯馥兰斯香”也是意料之中的。     后来武夷较为成熟的青茶工艺,又传回安溪,安溪得益于武夷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正如释超全的《安溪茶歌》所描述那样,"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安溪学习岩茶做法,在炒制和烘焙技术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据许多茶书记载,武夷茶在引进松萝技术后,也得到提高,烘焙正是武夷茶的强项。就这样,武夷和安溪在互相学习,互相渗透中,得到提高,得到深化。     可是释超全的《安溪茶歌》又说:“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这是说安溪茶以假乱真,冒充武夷茶,人们也无从辨认,进而嗟叹人心之不古。其实这里传递给我们一些重要的信息,往往为人们说忽略。这时的武夷茶应该是条索紧结,颗粒匀整;而溪茶则枝叶羼杂,颗粒粗壮。武夷茶水色黄绿清澈,滋味清香甘爽;溪茶水色偏红,滋味浓烈,火味较重,民间称“炕重火”。原因有三:     1.武夷茶是在绿茶基础上发展起来,酦酵程度较轻,大约10~15%;安溪茶在白茶基础上发展起来,酦酵较重,大约30~40%。     2.武夷茶工艺较稳定,安溪茶工艺尚不稳定,时有苦涩情形产生,只能*烘焙稍过加以掩饰。     3.武夷茶有好品种,安溪茶当时铁观音、本山一类好茶尚未出现。     年纪70以上的喝茶人,可能还记得,解放前的安溪茶大多称“溪茶”、“种仔”、“一枝春”等,烘焙程度较高,泡出的茶水较浓,清香气不足,火气有余。这种茶对喝惯了武夷茶的士大夫僧侣们来说,当然不堪入目。陆廷灿《续茶经》所引王梓《茶说》:“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也说明安溪茶尚不为达官贵人所认同。但是,此时的安溪茶已经完成质的转变,养在深闺人不识。只待培育出新品种,一鸣冲天是指日可待,以后的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据台湾茶史记载:清光绪11年,台湾茶制作技术进入自然清香开始年代。魏靜时茶农成功发明新的茶制造法,经研究后证明,所制的茶比经过薰花加工处理的(包花茶)还香,安溪茶大约也在此时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当时就是这种不为士大夫僧侣所欣赏的安溪茶,却为洋人所津津乐道。释超全的《武夷茶歌》还说:“西洋番舶岁来贾”,这里“西洋番舶”年年来华干什么,除了武夷茶,乌龙茶的销量也在年年上升。英国著名茶商托马斯.卡洛韦(Thomas Garraway)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英属东印度公司于1644年从厦门引进的。”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驱。1702年英属东印度公司载运的整船茶叶,松萝茶占2/3,珠茶占1/6,武夷茶占1/6。而此时绿茶和乌龙茶的出口是同时进行的。到了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4万吨),约占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1/3。当时生产的茶类有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砖茶、花茶。安溪茶其功不可没。     此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中,武夷茶就叫武夷、大红袍、铁罗汉、水仙什么的;安溪茶就叫乌龙、铁观音、本山、色种什么的;大家相安无事,如果让武夷茶改称乌龙茶,那是很没有面子的事。在出口时,洋人可分不清什么大红袍、铁罗汉的,统统的叫武夷茶;洋人照样也分不清什么铁观音、乌龙茶的,统统的叫乌龙茶;并出巨资在沿海建茶厂,把茶叶统统的混在一起,美其名曰“拼配”,运回国,照样大受欢迎。这种“拼配茶”当然不好再称“铁观音”什么的,只好来个乌龙称呼,就叫Oolong,说不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乌龙事件”。有一天,茶叶专家聚在一起,商讨要给茶叶分类,把全酦酵茶叫“红茶”,把不酦酵茶叫“绿茶”,那么半酦酵茶叫什么好?当时国际上早已经把半酦酵茶叫“乌龙茶”了,为了和国际接轨,于是就把这种半酦酵茶也称作“乌龙茶”了。但洋人对武夷茶和乌龙茶还是分得清的,对武夷茶还是很尊重的,从来没有把武夷茶和乌龙茶混淆起来。只是以后不知怎么乌龙茶这个小弟弟忽然崛起,还把许许多多的名茶都归属到了“乌龙茶”的名下,这才大家你争我夺的都想成为乌龙茶的嫡系子孙;这就像七匹郎出了名,皮儿卡旦也说自己原来就属于七匹郎一样滑稽。     “乌龙茶”有大乌龙和小乌龙之分,大乌龙是指一类采用半酦酵工艺生产的茶叶的总称,主要分布闽北、闽南、潮汕、台湾四地;只要这四地产的茶叶,人人有分,都叫“乌龙茶”。小乌龙是指一种一出现在世上就名叫“乌龙”的茶叶品种,原产地不详,分布安溪、漳平、南靖、建瓯、沙县等地,大都说是安溪移植来的。如果所说的是大乌龙,反正采用半酦酵工艺生产的都是“乌龙茶”,一般人都知道。如果指的是小乌龙,那是只有茶农才知道的;如果说的是乌龙茶工艺发源地,在有更确切的资料出现之前,还是让茶叶专家去贡献自己的大智慧;如果说的是乌龙茶是某某人创造的,那他得指出某某人姓谁名谁,家住何方,生辰八字,所为何事之类的,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我倒是欣赏铁观音的高姿态,说铁观音也是“乌龙茶”那可是你们说的,不管外销内销一概叫“铁观音”,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外销干脆从乌龙茶中分离出来,就叫Tie Guan Yin,原来称Ti Kwan Yin等好多个名字。其实要说茶叶类别,那大家都是青茶,要说茶叶品名,那大家都用原来的名字,不就皆大欢喜。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