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加大对产粮区财政支持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大局
摘要: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产粮大省虽为国家
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种粮食的比较收益低,却落了个
"粮食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名份。在世界粮价持续高企的
背景下,提出了化解"高产穷省"困局的财政思路,并以河南为例,
提出通过加大财政对产粮区补贴的办法,保护中国主要产粮区耕地面
积,从而提高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粮区;财政补贴;粮食安全
中国耕地面积较前些年不断减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粮食产量的
耕地约束日益加大。要长期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重建重视农业
的战略,必须做一些制度安排,来保护产粮大省的农民和政府官员种
粮食的积极性。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粮食库存充足,供求也大体平衡。目前中国粮食生产比较稳
定,连续四年增产,去年总产量 10 030 亿斤,从今年夏粮收成看,有
望第五年增产;粮食储备也很充足,目前中国的粮食库存消耗比高达
40%,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 17%~18%的安全线。
1.自然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
1
自然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包括中国土地资源、水资源对粮
食供给的制约,还有气候变化加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增大。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耕地数量呈现不断减少态势。据国土资源部
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降为 1.39 亩,不足世界平均
水平的 40%,约相当于美国的 1/8,印度的 1/2。到 2007 年,全国耕
地保有量减少到了 18.26 亿亩。而国务院下达的任务是,到 2020 年中
国耕地的保有量不低于 18 亿亩。这个约束性指标的制定,是考虑到中
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均消耗粮食量、耕地质量以及平均亩产等要素,
要保障粮食安全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要保障这条红线,面 。
临着人多地少、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的巨大矛盾。
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 为 11 000 亿立方米左右, 仅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 900 立方米。而且中国水资源分布还具有南
北方的巨大不平衡性,北方农业主产区水资源普遍严重不足,在未来
这将对中国的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据统计,中国因灾害年
均损失粮食在 1 000 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产量的 1/10。特别是近年
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加剧了农业生产
的不稳定性。
2.社会经济条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制约
中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生产分散经营,活劳动投入
少,加上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增多,留下来的农业劳动者素质相对低
下。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收入,农业只是其手中的一根可
2
有可无的拐杖。农业生产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的趋势逐渐在减少、增
产难度增加。
最近几年,由于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的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据估算,
目前在中国的种粮成本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 15%,但粮价仅上升 6%,
种粮的成本收益率已经从去年同期的 21%下降到目前的 16%。 农民也会
"用脚投票" 他们选择洗脚上田。最近,有研究机构对包含河南的九 ,
个粮食大省的近 200 名村长或农户调查发现, 10.8%的被访者表示将减
少粮食种植面积,仅 4.1%将增加种粮面积。农民离农的现象是一个危
险的信号:一旦农民种粮意愿下降,减少种植面积,粮价上涨并引发
农民惜售,后果将十分严重。粮价有可能成为未来通胀的导火索。
3.中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的势头
根据有关报告,2020 年,中国人口将达 16 亿,而且还会继续增
加。人口增加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这将使中国本已
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
如果按照每增加 1 亿人口,口粮直接消费量增加 1 300 万吨计算,
则全社会口粮直接消费量到 2010 年将达到 5 500 亿公斤,口粮缺口大
大增加。由于粮食供小于求,将会导致粮价升高。
粮食的供求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资源的约束。在沿海发
达地区,耕地的保有量已经少得微不足道,现在国家的粮食安全主要
是依靠包括河南在内的几个产粮大省来保障。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