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得精彩、学得有效
教得精彩,是每个教师的理想,也是我踏上教育岗位后所奋斗的目标。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最重要的资源,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办学的依靠力量。新课程的目标、课程、教学、教育评估等体系尚待构立和健全,还得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中完善,使得“大珠小珠落玉盘”而百花齐放,“千沙散尽金复来”。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要有职业精神。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实现自我的自觉超越。具体而言,就是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专业的职业素养、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职业信誉、深厚的职业情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尊贵的职业尊严和不可推卸的职业责任……从大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都可以囊括到教师职业精神的范畴中来。当然,这样的理解还不全面。
诸如,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那么多的优秀的人民教师: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且自己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的人民教师严蓉;”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的人民教师张米亚;生死关头救的是学生的人民教师张辉兵;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的人民教师向倩;人民教师瞿万容: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代课老师杜正香: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幼小学生。他们用的不仅仅是人的本能,而是教师的职业精神使然。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也要有爱心,即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良好的心态于人、于己、于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除了给学生传授知识外,更多的是一位教师的心态还会直接影响到许多祖国花朵的身心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学历、高文凭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如沧海一粟,不值骄傲!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所以瞧不起教师这一职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奉劝一句“既来之,则安之”。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瞧不起也无济于事。只要认真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当今这个要求和谐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和周围的人和谐共处,好的关系才能成就好的事业。
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无怨无悔,就得为自己的学生负责,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身上看到教师的本色,让他们在我们身上学到有用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这也不难,只要我们尽职尽责,干好我们的份内之事,感觉自己对得起学生、家长、社会以及自己的良心,也就尽职了。
其实这些都是相辅相承的,有了爱心,自然就有了责任心,只要你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我们把满腔的热情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自然就会尊敬我们、爱戴我们,可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等到有一天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你会觉得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在你的心中种植爱吧!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你品尝到收获的喜悦和诗意的教育生活。
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不同,学生所受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情况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宜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和教学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学深度、速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要做到这点,首先要了解学生,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既掌握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全班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等;又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注意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做到既面向全班又兼顾个人。第二,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别特点,重视个性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前提还是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细心观察,才能逐渐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专长、性格和脾气,然后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起点上都得到发展,有所进步和提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观察是直接了解和研究学生最有效的办法。一个人的思想、内心活动总会在行为活动中有所表现,特别青少年情绪比较外露,还不善于掩饰自己。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反常的情绪、突发性的行为,从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神态和表情中捕捉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句小声的嘀咕,也许是学生思想问题的流露,一个困惑的眼神,可能表明他们学习中的疑难,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出他们内心世界。这些信号,教师要迅速地捕捉,并据此做出不同的判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容量和教学步骤。正如孔子所言,教学生要“视其所以,听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这样才能“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思维流向,才能及时掌握学情,获得教学信息反馈,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