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治未病"型电话回访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糖
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未病"型电话回访模式对糖尿
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131 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其中 34
例为观察组(1)由责任护士电话回访,35 例为观察组(2)由主管医生电
话回访,37 例为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电话回访 25 例为不做回
访的对照组。结果各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比较:观察组(1)观察组
(2)实验组控制均属尚可,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2)略优于观察组
(1),但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优于观察组(1)观察组(2),
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由医护共同承担的电话回访较全面对
糖尿病患者出院期间的指导起到积极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糖化血
红蛋白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是治未病思想在中医护
理临床实践中的成功运用
【关键词】 电话回访 治未病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治未病"型电话回访方式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新型回访模
式[1],有助于促进患者对健康指导的依从性,提高治疗疗效。且电话
回访经济、快捷、实用且不用花费患者很多时间,减少患者的奔波,
是患者易于接受的一种健康教育方法。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
密切相关。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可以防止糖尿病各种
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我科对 2009-3/2009-5 出院的患者
131 例进行电话回访,新型的电话回访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
报告如下。
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科 2009-3/2009-5 出院的患者 131 例, 病程 0-5 年, 年龄 23-75
岁,出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平均 8.2,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并发症。
无沟通障碍。
1.2 方法
1.2.1131 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其中 34 例为观察组(1),35 例为
观察组(2),37 例为实验组,25 例为不做回访对照组统计学分析,两
组在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上比较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1.2.2 观察组(1)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后第三天电话回访,着重
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回访内容为回家后的睡眠,饮食、出汗、
舌苔变化、药物服用、胰岛素注射操作及注射不当出现的并发症的处
理,饮食控制,及时解除患者疑虑。第 7 天电话回访,内容同出院后
第三天回访,并督促血糖监测,告知低血糖的防治。随后每周一次,
第 2 个月每 2 周一次, 个月每月一次,并督促来院检查糖化血红蛋 第三
白。12 周共回访八次,平均每次 6 分钟。评价内容为患者糖化血红蛋
白。
1.2.3 观察组(2)由主管医生在患者出院后第三天电话回访,回访
内容为睡眠,饮食、出汗、舌苔变化、药物的服用,药物是否更换或
药物剂量调整,低血糖的防治。出院第七天回访饮食控制,胰岛素注
射。随后每周一次,第 2 个月每 2 周一次,第三个月每月一次,并督促
来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12 周共回访八次,平均每次 6 分钟。评价内
2
容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1.2.4 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后第三天电话回访,内容同
观察组(1)出院后第三天回访。主管医生在患者出院后第七天电话回
访,主要解释责任护士无法回答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药物的更换及剂
量的调整。出院第三周主管医生电话回访,第七周责任护士电话回访,
第十二周主管医生电话回访,并督促来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12 周共
电话回访五次,每次平均 6.5 分钟。
1.3 评价标准
以 2002 年亚洲-太平洋地区 2 型糖尿病政策组制定的糖尿病控制
目标;糖化血红蛋白(%)<6.5 为理想,6.5~7.5 为尚可,>7.5
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两样本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为显著性差异。 表 1 各组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比较(x-±s)
组别例数糖化血红蛋白(%)
观察组(1)307.06±0.16
观察组(2)326.93±0.39**
实验组 336.06±1.24*△
对照组 258.17±1.10**
注:与既电话回访又健康讲座组比较*P<0.05,**P<0.01;与
对照组比较,△P<0.05。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