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邳州市王杰中学
课题:28、《醉翁亭记》 课型:新授 时间:2017.05.15
执笔:王永征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2)积累文言词汇。(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时间: 3课时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字浅易,文笔生动,可以结合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但是,我校学生对于古文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好,所以,要加强训练引导。首先读通读顺,然后注意骈散结合的句法,体会“也”、“而”不同语气的读法和用法,增强语感。更要加强背诵训练,采用理“文脉”、抓线索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 导学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它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二、资料收集大汇报:
1、了解作者:
(1)本文作者是 ____代 ____家 。 字 ____, 自号 ____, 又号 ____, 本文选自《 》。本 文 是 作 者被贬为 ____时所写,《丰乐亭记》是它的姊妹篇 。
2、我来帮你读?
▲本文中有21个也字,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若夫/日出/而林罪开,云归/而岩穴螟,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初读课文 神游“醉翁亭”
1.我积累这些字词
壑(hè) 潺潺(chán)辄(zhé) 霏(fēi)晦(huì) 提携(xié) 酒洌(liè)
2.我理解这些词语
意:情趣。秀:发荣滋长的意思。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酣:尽兴地喝酒。丝:文中指弦乐器。竹:文中指管乐器。弈:下棋。谓:为,是。野芳:野花。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苍颜:脸色苍老。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文中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了,石头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3.我能译课文(参考课后注释)
4.课文内容我把握:
第一段:引子写亭周边的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和亭名的由来:(
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乐亦无穷”)
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5.我能完成以下问题!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之“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