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学案
—水
一 基本点
(一)水圈
1.各水体之间通过水循环而相互转化和不断更新,根据更新周期的长短,分为静态水资源(冰川、深层地下水和内陆湖泊水)和动态水资源(河流、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二)大气降水
1.大气降水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空气上升冷却促使水汽凝结、足够的凝结核。
2.四种降水类型:(气流上升原因的不同)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山坡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显著减少,甚至出现焚风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山地迎风坡(最大降水高度);世界上降水最多地区多位于迎风坡
多分布于中纬地带,冷暖气流频繁交汇
形成于热带洋面上,多影响低纬大陆东岸
3降水多少的分析:
① 低气压带控制――多上升气流――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少雨
② 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
③ 气流从海洋吹来――多雨;气流从大陆吹来――少雨。暖湿气流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④ 暖流经过――多雨;寒流经过――少雨。干旱地区高山相对多雨,形成“湿岛”。
(三)陆地水
1.河流水的补给来源: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雨水补给:流量随降水量变化而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依据气候类型判断)
积雪融水:冬季有大量积雪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融化而出现春汛。
冰川融水:山岳冰川融化,成为大河源头或干旱地区河流主要水源。流量受气温影响,夏季流量大。
湖泊水:对湖泊以下河流段径流起调蓄作用,延缓削减洪峰。人工水库、沼泽等湿地有同样的作用。
地下水: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往往构成河流的“基流”。
注意: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河流水、湖泊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高低具有相互补给关系。(水位:自由水面的海拔高度。水流一般由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
2.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的降水状况(多雨、少雨)、蒸发量的多少(与温度高低有关)
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来源的水量变化。例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0℃)。冬季较寒冷地区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易发生凌汛。
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的覆盖率,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航运价值: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稳,河道深且宽阔,无瀑布急流,通航价值大(一般在河流下游)。
水能资源:流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一般在河流上中游)。峡谷地段适于筑坝。
人类活动:河流两岸一般人口密集,引水、筑坝、改变地面状况、污染、航运等都会影响河流水文和生态。
3.地下水:
a类型
类 型
定 义
补 给
主要特征
潜 水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或沙漠中水汽直接凝结而成
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埋藏较浅,受外界气候影响大;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
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
补给区的潜水
有承压水面,由补给区流向排泻区;埋藏较深,受外界气候影响小;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水质较好。
b潜水的补给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坡度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下,对下渗补给地下水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属地上河,只能河水补给地下水。
c地下水利用问题与保护
①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地区大水漫灌,导致潜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有灌有排,合理灌溉。
②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起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及时人工回灌(雨季回灌补漏);适量开采,防止过度。
③承压水开采过量和污染后不易恢复——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防止污染;适量开采,防止过度。
(四)海洋水(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1.水温: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海水蒸发。
水平分布――低纬高,高纬低;夏季高,冬季低(变化幅度小2/8月)。寒流经过低,暖流经过高。
垂直分布――随深度增加而降低,1000米以下变化很小,稳定在2-5℃之间。
2.盐度:影响因素――蒸发、暖流、结冰增加盐度,降水、寒流、融冰、陆地径流降低盐度。
水平分布――副热带最高,赤道附近稍低,高纬度最低。近岸及河口处受河流影响较大。
垂直分布――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3.洋流(成因、分布、影响)
①成因: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的成因
②分布:参照地图册18页的洋流分布图
③影响:对气候、渔业资源、海上航行、海洋污染方面的影响
4.海洋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等)与海洋权益(领海与专署经济区的概念)
5.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破坏(围垦、过度捕捞、工程建设等)和海洋污染(石油、有毒物质、工业冷却水、农业废水等)
(五)水资源
1.某地区水资源总量即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
2.缺水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主要分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性缺水两种类型。
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
a自然原因及措施:
①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② 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③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
b人为原因及措施:
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③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3.我国水资源危机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水资源减少;重金属元素影响水生生物及人体健康——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质型缺水
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黄、淮、海河流域最严重)——资源型缺水——河流断流、地面下沉、湖泊干涸、土壤盐碱化,污染加剧
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无序利用,上游引水过多,植被破坏——内陆河下游生态环境问题:绿洲萎缩、湖泊消失、荒漠化加剧
(六) 湿地保护
《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珊瑚礁、海滩、红树林、河口三角洲以及人工湿地如水田、池塘、水库、运河、沟渠等等)。
湿地的生态功能: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降解污染物、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还能为人类提供水和物质资源,具有科研、航运、发电、旅游等价值。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湿地面临过度开垦、污染严重、水源减少、泥沙淤积等威胁,天然湿地急剧减少,湿地功能和效益不断下降。
二 典型例题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可知,A、B、C三地降水量差
异较大,试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形成
原因
。
(2)图中大陆西岸的等温线和年降水量线
走向为 ,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
2.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等高线图。它
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读图3潜水等水位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口井中,水面离井口最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根据图中信息的推断,正确的是
A.潜水位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而起伏
B.山脊的潜水比山谷的潜水埋藏浅
C.山脊是潜水的补给区,山谷是潜水的排泄区
D.潜水的运动方向是从山谷到山脊
3.读下图,回答问题。
某地区气候、地下水埋深与水盐垂直运动示意图
(1)3--6月份,月干燥度过程线、潜水位过程线及积盐(脱盐)线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7~8月份,潜水水位变化的情况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
(3)8~10月份,地表积盐与干燥度、潜水水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___。
(4)上述关系对我国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启示是____ ___ ____ _ ___。
4.2005年12月27日至2006年1月3日,受天文、水文和气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出现一次特大咸潮,对珠海、中山、番禺和广州等地区的部分水厂供水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水厂被迫停产。据此和图判断(1)~(3)题。
(1)特大咸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B.气候干旱,径流量小
C.正值小潮,海水消退
D.工厂排放大量含盐废水
(2)减轻咸潮对城市影响的有效
措施有( )
A.关闭水厂,减少取水量
B.开放上游水库蓄水,增加河口径流量
C.跨流域调水,保证城市供水
D.建立海水淡化厂,对含盐河水进行淡化
(3)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迅速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气候宜人,地形平坦 B.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C.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迅速 D.人口增长迅速,宗教信仰自由
5.右图是沿P地(400N,116030/E)和Q地(300N,120015 /E)所作的一幅地形剖、面图,图中河流R1、R2、R3、R4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0.8%、2.1%、1.8%和3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以上河流的整治工作中,首要任务都是
A.发电 B.防洪 C.灌溉 D.航运
(2)在河流Rz下游,主要由自然原因导致的灾
害有
A.断流 B.水土流失
C.凌汛 D.三角洲萎缩
1.(1)A处受副高控制,寒流经过,降水很少;B处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雨较多;C处终年受西风带控制,且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很多。(2)南北延伸 海陆位置、地形
2.C A
3. (1) 同步下行 (2)上升 雨季降水多,潜水补给多,水位上升
(3)降水少,蒸发多,干燥度上升,地面积盐多,潜水水位下降
(4)减少蒸发,合理排灌,控制潜水水位
4.B B C
5.B 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