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85726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 期 ()周秦汉唐研究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陆路(上海师范大学 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 )摘要:元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因其皇族地位,元氏家族的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是元氏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融合,促进元氏家族汉化,笼络汉族士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元氏家族与胡汉 多个家族通婚,有婚姻 余桩,涉及当时胡汉主要的士族。元氏与汉族士族的婚姻以北朝后期为多,现可知北朝时期元氏与 余个北朝本土汉族士族通婚 桩。元氏通过与汉族士族的婚姻进一步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也在婚姻中进一步学习

2、汉文化,加速其汉化进程。元氏与 个南来士族通婚,包含了东晋至梁代的皇族。与南来士族的婚姻,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南朝士族投奔北朝。对元氏与其他士族婚姻的探究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北朝政治社会等研究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研究视角。关键词:北朝婚姻;元氏(拓跋氏);汉族士族;民族通婚;民族融合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魏六朝诗地理考”();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北朝元氏文学家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作者简介:陆路,男,上海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市中华典籍

3、与国家文明重点创新团队成员。元氏(拓跋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因其地位而成为北朝最大的家族,元氏在统一北方的进程中多与胡人通婚,以加强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的交融。在统一北方后,元氏就逐步开始了汉化进程,为了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不仅延揽汉族士族文士入朝,还与汉族士族通婚,在近 年的时间里元氏与大多数的胡汉家族有过婚姻关系。元氏通过与汉族士族的婚姻进一步获得了汉族士族的支持,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也在婚姻中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加速了其汉化进程。与元氏通婚的南来士族中包含了东晋至梁代的皇族,这些通婚有助于元氏学习南朝文化、吸引更多的南朝士族投奔北朝。目前尚缺乏对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关系的全面

4、考述,弄清元氏家族婚姻的基本情况,是北朝第 卷陆路: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 婚姻研究的基础,本文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北朝时期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关系作系统考索。对元氏与汉族士族婚姻进行考证,可为北朝中后期社会政治史、民族融合史提供相关资料。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考察元氏家庭与汉族士族的通婚情况,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士族也包含门第相对低一些的家族,可容纳更多的读书仕宦之族,且元氏与汉族家族的通婚面广,尤其是前期还与一些门第不高的家族通婚;其二,能形成郡望、与元氏通婚的家族门第不大可能是底层。如果仅统计元氏与几个高门大族,则无法显现元氏家族与汉族间通婚的广泛性,故本文不以世族为范围,而以士族

5、为题考查元氏与汉族家族间的婚姻。一、元氏家族与北朝世家大族间的通婚北方汉族本土世家大族是汉晋文化在北朝的传承者,也是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基石,元魏要巩固在北朝的统治,也需要获得北朝本土世家大族的支持,与本土汉族士族通婚是获得他们支持的重要途径,北方士族也成为北朝时期元氏与汉族士族通婚的主要对象。与元氏通婚的北朝汉族士族包括河朔、河东、河淮、关陇的主要士族,下文考证正是按照这 个地域的顺序对北朝汉族士族进行排序。(一)元氏与河朔家族间的联姻状况目前可知,北朝元氏共与河朔地区赵郡李氏、顿丘李氏、赵郡吕氏、广平程氏、博陵崔氏、长乐潘氏、渤海高氏、渤海石氏、渤海吴氏、渤海刁氏、河间邢氏、河间周氏、巨

6、鹿孟氏、巨鹿耿氏、范阳卢氏、范阳张氏、范阳祖氏、上谷侯氏、上谷张氏、昌黎孙氏、河东辽氏、辽东李氏的 个汉族士族之间有婚姻往来 桩,具体如下:赵郡李氏(桩)。()根据 宣武帝嫔李氏墓志,北魏宣武帝元恪以固安侯、赵郡李静子殿中将军、领斋师主马左右李续宝之女为嫔。()李安世尚沧水公主。魏书 卷 李祥传:“(李祥子李安世)太和十七年卒于家。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崔氏以妒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生二子,谧、郁。”李谧卒于延昌四年(),年三十二,则生于太和八年(),可知李安世尚沧水公主是在北魏孝文帝时,称公主,则沧水为孝文帝女。()根据 魏书 卷 下 景穆十二王传下南安王桢 记载,元貵(字义兴),中山王

7、元熙异母弟,娶赵郡李氏女,李氏支系未详。()据 李宪墓志,李宪庶长子李长钧娶司空公元孟和女,元孟和事迹未详;()又,李宪第四女李季嫔为魏安乐王(鉴)妃。北史 卷 李灵传 载,孝昌三年()宪女婿安乐王鉴据相州反,灵太后谓鉴心怀劫胁,遂诏赐宪死。据 魏故使持节司空公安乐王妃李氏(季嫔)墓志铭,“夫人字季嫔,赵国平棘人也年十有四策拜安乐王国妃”。魏书 卷 文成五王传安乐王:“(元)鉴既庸才,诸弟粗暴,见天下多事,遂谋反,降附葛荣。都督源子邕与裴衍合围鉴,斩首传洛,诏改其元氏。庄帝初,许复本族,又特复鉴王爵,赠司空。”可知 李宪墓志 中漫灭的安乐王之名以及 李季嫔墓志 之“司空公安乐王”即元鉴(北魏文

8、成帝曾孙)。()李宪孙李祖牧之长女适魏颍川王元斌之世子世铎。李祖牧墓志 中一共记载了祖牧 女 ,而 李宪墓志 中仅提及祖牧女阿范,到东魏元象元年()李宪下葬时,其孙祖牧还只有长女阿范出生,阿范即元世铎妻。()据 北史 卷 后妃传下,“弘德如果真是与底层的婚姻连姓名都记不下来,如据 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咸阳王禧娶任城王隶户,即姓名亦未记录,且被北魏孝文帝责备,参见魏收 魏书,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夫人李氏,赵郡李叔让女也。初为魏静帝嫔”,又 新唐书 卷 宰相世系表 载,李叔让为李孝伯孙、中山太守李豹子之子 ,则属东祖房李曾一支,李叔让与李宪同

9、辈。()李宪子李希宗之长女李祖猗为东魏安乐王元昂妃。北史 卷 齐文宣帝纪:“魏乐安王元昂,后之姊婿,其妻有色,帝数幸之,欲纳为昭仪。召昂令伏,以鸣镝射一百余下,凝血垂将一石,竟至于死。后帝自往吊,哭于丧次,逼拥其妻。仍令从官脱衣助離,兼钱彩,号为信物,一日所得,将逾巨万。后啼不食,乞让位于姊,太后又为言,帝意乃释。”据 李宪墓志,李宪第二子李希宗妻博陵崔氏。李希宗女祖猗,适安乐(下残)。可知李祖猗为李希宗长女,为东魏安乐王元昂妃。魏安乐王元鉴娶李宪女,元昂娶李宪孙女,则元昂比元鉴小一辈,大约元昂即元鉴子,孝庄帝时恢复了元鉴身前的爵位,继承安乐王爵者即元昂。结合 李宪墓志 魏书安乐王传 可知,上

10、文所引 北史 卷 “魏乐安王元昂”当是“魏安乐王元昂”之误,资治通鉴 卷 陈纪一 亦误作“魏乐安王”。魏书 卷 孝庄帝纪 将“安乐王鉴”误作“乐安王鉴”。元魏有乐安王,是明元帝之后。李宪墓志 在祖猗后,可能还记载了李希宗第二女祖娥的情况,但此处“安乐”之下文字漫灭,就难以确证了。顿丘李氏(桩)。顿丘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分支。据 魏书 卷 李彪传 记载,御史中尉李彪女为宣武帝婕妤,宣武帝崩,出为尼。赵郡吕氏(桩)。()根据 元淑墓志,常山王遵孙元淑夫人吕乃贺浑,相州刺史、相国侯、赵郡吕金安女。()据 元睿墓志 记载,辽西公意烈玄孙元睿夫人赵郡吕氏,父恒农太守檀。赵郡吕氏本为河北著姓,元淑、元睿年龄相

11、仿、生活时代相同,但元淑妻吕氏不像汉人之名,元淑长年镇守平城一带,不像河南一带的元氏经历汉化,有可能吕氏是为了迎合居住地的鲜卑氛围而另取了鲜卑化的名,也有可能吕金安已居于平城一带,故为其女取了鲜卑化的名。广平程氏(桩)。()根据 元腾墓志,明元帝子乐安王范孙元腾夫人广平程法珠。()魏书 卷 后废帝纪 记载,南安王桢(北魏景穆帝子)孙元融妻程氏,为后废帝元朗母 ,魏书 未言程氏籍贯郡望,迁洛后元氏宗室多与世家大族通婚,估计元朗母为广平程氏。博陵崔氏(桩)。()由 崔楷墓志 可知,散骑常侍崔辩子仪同三司崔楷女崔瑶适吏部尚书、平原王元子均 ,元子均约为平原武昭王元祉子,袭爵平原王。北魏元祉永安二年(

12、)五月封平原王,是年十一月即卒,大约其子元子均袭爵平原王。()由 崔弘度妻元氏墓志 可知,任城王云曾孙女适隋邺县公博陵崔弘度女,元氏父迪已入关,为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通直散骑常侍。崔辩从父弟崔挺一支。()魏书 卷 崔挺传 记载,孝文帝以光州刺史崔挺女为嫔。()北齐书 卷 孙腾传 载,崔挺子吏部尚书崔孝芬娶安丰王元延明女,北魏永熙三年(),崔孝芬卒后,元氏再适郑伯猷。()由 崔孝直墓志 可知,崔挺子孝直(崔孝芬弟)之女适梁州刺史元士亮 。另据 北史 卷 祖莹传 记载,元士亮与祖?交游 ,当是东魏北齐时人,所属元氏支系未详。()由 元俭墓志 可知,常山王遵玄孙元俭纳周安国公崔宣猷女。魏分东

13、西后,入关的元氏和博陵崔氏通婚。北史 卷 魏宗室传常山王遵 记载,元俭父季海随孝武帝入关 ;北史 卷 崔挺传 记载,崔宣猷为光州刺史崔挺孙(崔孝芬子),孝武帝入关,崔孝芬为高观所害,崔宣猷间行入关 。支系未详。()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高阳王雍 记载,献 北史 卷 文成五王传 亦作“安乐王”。元祉墓志 已出土。祖魏司空崔楷,父周敷州刺史说。第 卷陆路: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 文帝子高阳王元雍妃范阳卢氏卒后,纳博陵崔显女为妃 ,据元雍嫡子元泰墓志记载,其母为崔氏 ,但未载崔氏郡望,结合元雍传所述,可知即博陵崔显妹。长乐潘氏(桩)。晋太康五年()改安平郡为长乐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州市),元和姓纂

14、载有广宗潘氏 ,广宗县(治今河北威县东),属于长乐郡,故长乐潘氏即广宗潘氏。()由 元勰墓志 可知,北魏献文帝妃长乐潘氏,生彭城王勰,潘氏祖青州治中、东来广川二郡太守猛,父平原乐安二郡太守弥。()魏书 卷 皇后传 记载,北魏宣武帝以潘氏女为嫔。渤海高氏(桩)。()元彬女适黄门郎、武卫将军、夏州刺史、抚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渤海高聿。()由 元举墓志 可知,高聿女又为元?子元举之妻 ,即元氏为元举之姑,元举妻高氏为其表妹。高聿,魏书 北史 皆无传,魏书 卷 出帝纪:“永熙二年春正月丁巳,以骠骑将军、前沧州刺史高聿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 记载,北魏献文帝椒房高氏,生北海王

15、详 ,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北海王详 载,北海王详与其堂婶安定王燮妻高氏通奸,元详母高氏知后,骂元燮妻为高丽婢 ,可知高氏非高丽高氏,元详母约为渤海高氏。渤海高氏有高允在朝中颇有影响力,献文帝以渤海高氏女为椒房是可能的。渤海石氏(桩)。根据 元继墓志 和 元继次妃石婉墓志,北魏道武帝子阳平王熙孙元霄之子江阳王元继纳汝阳公渤海南皮石馥女。;渤海吴氏(桩)。()北魏景穆帝子京兆王子推娶浮海吴,父南宫子。()据 元液墓志 可知,拓跋推子元坦娶浮海吴,父昌平太守,卒赠征虏将军清州刺史丑,生元液。浮海吴约为渤海吴之误,“浮”为并母尤韵开口三等平声流摄,“渤”为并母没韵合口一等入声臻摄,二字音相近。文成帝嫔

16、耿寿姬之母即为渤海吴氏,父临颜(颍)、白马二县令,吴氏兄神宝,北魏献文帝时行顺(幸)定州,被旨除弥寇将军、平兴(与)令。父弟息世明,为郡功曹,督护本县令。明息海宾,为郡功曹,复为郡中正。白马县治今河南滑县旧县城东,临颍县治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定州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在吴氏家乡冀州渤海(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北)西北,定州本就从冀州分出。献文帝正是到了吴氏家乡一带。世明、海滨皆为渤海郡功曹,亦可见吴氏居于故乡。从耿寿姬之母渤海吴氏亦可推知京兆王子推妻、子推子元液妻为渤海吴氏。南宫治今河北南宫市西北,昌平郡治昌平县(河北蔚县北),封爵、任官皆在河朔之地,正因吴氏本为河朔士族。渤海刁氏(桩)。魏书 卷

17、 刁雍传:“刁雍,字淑和,勃海饶安人也。高祖攸,晋御史中丞。曾祖协,从司马睿渡江,居于京口,位至尚书令。父畅,司马德宗右卫将军。初,畅兄逵以刘裕轻狡薄行,负社钱三万,违时不还,执而征焉。及裕诛桓玄,以嫌故先诛刁氏。雍为畅故吏所匿,奔姚兴豫州牧姚绍于洛阳,后至长安。雍博览书传,姚兴以雍为太子中庶子。泰常二年,姚泓灭,与司马休之等归国。”“相州刺史、中山王熙在邺起兵,将诛元叉等。事败,传首京师,熙之亲故莫敢视。整弟妇即熙姊,遂收其尸藏之,后乃还熙所亲。叉闻而致憾,因以熙弟略南走萧衍,诬整将叛,送整与弟宣及子恭等幽系之。赖御史王基、前军将检事使魏子建理雪,获免。后自征虏将军出除范阳太守。时已兵乱,整

18、郡获全。去郡之后,寻被陷没。灵太后反政,除安南将军、光禄大夫。元略曾于整坐泣谓黄门王诵、尚书袁翻曰:刁公收敛我家,卿等宜知 雍族孙双,字子山。高祖薮,晋齐郡太守。薮因晋乱居青州之乐安。父道履,皇兴初,除平原太守。至双始还本乡灵太后返政,知略因双获免,征拜光禄大夫。时略姊饶安公主,刁宣妻也,频诉灵太后,乞征略还朝廷。”刁雍高祖刁攸为晋御史中丞,渤海刁氏正为大族,刁雍子协随晋元帝南渡,位至尚书令,刁协孙畅为晋安帝右卫将军,刁畅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逵得罪刘裕,刘裕诛刁氏,刁畅子刁雍逃奔姚兴豫州刺史姚绍,南朝刘宋泰始二年()与司马休之等归北魏。刁雍归北魏后,为薄骨律镇(治今宁

19、夏吴忠市北)十几年,又入朝拜特进,与高允等同为耆老,至北魏太和八年()以九十五岁高寿而终。刁雍奠定了刁氏在北朝重振家族的基础,其子刁遵等借着孝文帝汉化改制,重新确立了渤海刁氏在北朝汉族士族中的一席之地。刁雍孙刁宣(司空法曹参军刁整弟)娶景穆帝子南安王桢孙女饶安公主。“整弟妇即熙姊”,刁整弟妇正指刁宣妻饶安公主,元略为元熙弟,则公主亦为元熙之姊。河间邢氏(桩)。()元贤墓志 载,平文帝之后元贤妻河间邢氏 ,邢氏情况未详。()邢晏墓志 载,太武帝子临淮王谭子万年县男元孚子镇远将军、员外郎元子礮娶沧州刺史邢晏女邢援止。()根据 邢峦墓志 邢峦妻元纯?墓志,景穆帝子任城王元云之第五女元纯?原配穆君卒,

20、再适车骑将军、平舒文定公河间邢峦。邢峦初娶博陵崔辩女,崔氏卒,继娶元纯?,峦卒后纯?入洛阳大觉寺为尼 ;。河间(章武)周氏(桩)。河间郡晋时分出章武郡,亦称章武周氏。任城王云曾孙元迪纳司空文安匡穆公周惠达长女周宣华,元迪妻周(宇文)宣华墓志 称周宣华为汝南人,周书 卷 周惠达传:“周惠达字怀文,章武文安人也。父信,少仕州郡,历乐乡、平舒、平成(成平)三县令,皆以廉能称”。元和姓纂 载周姓有河间文安之郡望,这一支周氏据说亦为汉汝南侯周仁之后,所举人名正是周惠达。文安(治今河北文安县北)在汉时是属于河间郡,西晋泰始元年()分河间郡东部为章武国(治东平舒,今河北大成县),周惠达父周信仕于本州郡,平舒

21、、成平(治今河北沧县西)皆属章武郡,乐乡(治今河北保定市东南)属于高阳郡,高阳郡就在章武郡西,二郡皆属于瀛州。此亦证周惠达就是河间周氏。巨鹿孟氏(桩)。()景穆帝纳巨鹿孟氏女生任城康王云;()魏书 卷 景穆十二王传 载,景穆帝纳另一孟氏女生生安定靖王休。()魏书 卷 景穆十二王传任城王云传载,景穆帝子任城王云纳孟氏为妃,孟氏为元澄母 ,具体情况未详;()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献文帝以孟氏女为椒房,生广陵惠王羽 ;又据 魏书 卷 列女传:“任城国太妃孟氏,巨鹿人,尚书令、任城王澄之母”,可知此孟氏为巨鹿孟氏。巨鹿耿氏(桩)。()根据 文成帝嫔耿氏墓志铭,北魏文成帝拓跋?以威远将军、博陵太守巨鹿耿

22、乐女为嫔。()据 文成帝嫔耿寿姬墓志铭 载,北魏文成帝以建中将军、魏郡太守巨鹿耿绍女耿寿姬为嫔。范阳卢氏(桩)。这 桩婚姻发生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及之后,其中有 桩可知是与卢玄家族通婚,玄为卢氏最早仕于北魏者。()孝文帝纳卢玄(卢谌曾孙)曾孙、固安伯卢渊弟议郎卢敏女为嫔;()卢渊子道裕尚献文帝女乐浪公主;()卢道裕弟道虔尚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言长公主,道虔当是在宣武帝时尚公主;()卢道裕从弟元聿(卢渊弟太常卿昶之子)尚孝文女义阳长公主,拜驸马都尉,授太尉司马、光禄大夫;()由 魏书 卷 卢玄传 可知,献文帝子高阳元雍纳范阳子卢度世从祖弟卢神宝女,这桩婚姻是孝文帝安排的。,()江阳王元硋子亮纳卢元聿

23、女,元硋墓志 中省作卢聿 。()元略墓志 表明,景穆帝子南安王桢之孙元略纳卢度世子、卢昶弟光禄大夫尚之女卢真心。()元融妻卢贵兰墓志,南安王桢孙元融纳卢贵兰,祖魏建威将军、良乡子巨鹿孟氏为后汉孟敏之后,参见陶敏 元和姓纂新校证,李德辉整理,辽海出版社 年版,第 页。第 卷陆路: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父幽州主簿延集。卢岳、卢延集皆不见于史籍。()元显恭墓志,景穆帝子城阳王长寿之子元鸾纳范阳卢氏,生元显恭 ,卢氏子显恭墓志未言卢氏父祖情况。()据 元邵墓志,孝文帝子清河王怿之女字季适卢氏,元氏为元邵妹。范阳张氏(桩)。根据 元举墓志,南安王桢孙元彬妻为中山郡功曹张小种女。范阳张氏为河朔大

24、族,张小种为中山郡功曹,中山郡治卢奴(今河北定州市),可知其当为河朔人,范阳郡治涿县(今河北涿州市),则大约即范阳张氏。范阳祖氏(桩)。据 祖子硕妻元阿耶墓志 记载,景穆帝子济阴王小新成曾孙女阿耶适范阳祖子硕 ,子硕具体事迹未详。上谷侯(桩)。据 元焕墓志 显示,文成帝子广川王元略纳平南将军、洛州刺史侯石拔女。上谷张氏(桩)。()魏书 卷 张衮传 记载,北魏献文帝以殿中曹给事中张白泽(钟葵)女为嫔,张白泽为临渭侯上谷张衮孙。()据 元灵曜墓志,北魏景穆帝曾孙、京兆王子推孙元灵曜妻上谷张氏,祖殿中尚书、广平简公白泽,父前将军、司农卿伦。昌黎孙氏(桩)。据 元坦妻孙氏墓志,东魏宗室元坦娶魏昌平太守

25、昌黎孙俊女,孙氏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十年()六月十二日卒于家,春秋七十有八,孙氏墓志中称元坦为平东将军、西荆州刺史 ,孙俊事迹未详。此元坦与京兆王子推子元坦非同一人。辽东公孙氏(桩)。()据 元晖墓志 记载,常山王素(北魏昭成帝曾孙)孙元晖夫人辽东公孙氏,义平子公孙顺女。()元鸷妃公孙曾孙墓志 记载,北魏平文帝拓跋郁律子高凉王孤五世孙元鸷娶义平子公孙礒女公孙甑生。辽东李氏(桩)。根据 元睿墓志,昭成帝孙辽西公意烈孙奴?(拓跋受洛子)娶常山太守李捶女。(二)元氏与河东士族间的婚姻状况结合各种资料,目前可知元氏与河东地区的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太原王氏、上党尧氏之间有 桩婚姻,具体如下:河东裴氏(桩)。

26、()魏书 卷 裴骏传 记载,闻喜侯裴骏孙询与寡居的宣武帝女太原长公主私通,孝明帝诏裴询尚太原长公主。()北齐裴子通墓志 显示,景穆帝曾孙安定王元超女适魏汾州刺史裴良子北齐骠骑大将军、太中大夫裴子通。河东薛氏(桩)。薛氏先自蜀徙于河东之汾阴。薛辩先仕姚兴,刘裕灭后秦,辩归北魏。()根据 北史 卷 薛辩传 记载,薛辩孙河东康公初古拔尚文成帝女西河长公主 ,称长公主,可知初古拔尚公主,已是献文帝时。()景穆子南安王桢子元诱纳薛伯徽,河东府君初古拔孙,尚书三公郎中长女,初古拔子尚书三公郎中某,史籍未载,薛伯徽墓志 亦未记其名 。()由 元湛妻薛慧命墓志 可知,南安王孙元谌纳薛慧命,祖河东康公初古拔,父

27、河东敬公胤。()景穆帝子城阳王长寿之曾孙元崇智纳南青州刺史河东薛和女,薛和为初古拔弟河东太守薛湖子。现可知元氏毛远明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第 册,线装书局 年版,第 页。其中,举为彬孙。魏书 卷 张衮传 作“后将军”,参见魏收 魏书,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由 元显魏墓志 可知,元崇智为北魏宗室元显魏之子,参见毛远明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 第 册,线装书局 年版,第 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与薛氏婚姻起于宣武帝时,初古拔本人及其侄女、孙子、孙女皆与元氏结为婚姻。太原王氏(桩)。()孝文帝纳王慧龙长子王琼长女为嫔。魏书 卷 王慧龙传,王慧龙自云太原晋阳人。,()文成帝子广川王略子

28、元谐纳中山文宣王王轈女,元焕墓志 透露元焕为元谐继孙 ,而 魏书 卷 恩幸传王轈 中记载王轈自云太原晋阳人 ,可见 魏书 对王慧龙、王轈出自太原晋阳皆表示怀疑,但元魏皇室、宗室与之通婚是认可他们属于太原王氏。()据 元倪墓志,道武帝子阳平王熙子拓跋浑之子元霄娶太原王氏,生元倪。()根据 元墓志,明元帝子乐安范之后隋朝散大夫元(北周开府仪同三司元慎子)娶北周开府仪同三司、蒙?一州刺史太原王充女。上党尧氏(桩)。根据 尧遵妻元妙墓志,临洮太守赠龙骧将军尧遵妻苌乐王拔孙、襄威将军、白石戍主之女元妙(字辉英),元妙神龟二年()五月卒于洛阳,春秋廿八,是年十月葬于洛阳。魏书 卷 尧暄传 载,尧遵为临洮太

29、守、赠龙骧将军,父大司农卿、赠相州刺史上党尧暄。(三)元氏与河淮士族间的联姻状况据统计,元氏与河淮地区的汉族士族荥阳郑氏、河南孟氏、清河崔氏(包括大房、郑州、青州)、南阳韩氏、南阳张氏、南阳张氏、南阳员氏、南阳赵氏、下邳皮氏共计 个汉族士族有过 桩婚姻,具体情况如下:荥阳郑氏(桩)。()孝文帝以秘书监郑羲女为嫔。()孝文帝以郑胤伯女为嫔,郑胤伯为郑羲弟小白子,则郑胤伯女为郑羲侄孙女,郑羲女为郑胤伯女从姑,孝文帝郑充华生皇子?,未封,早夭,未知郑充华为郑羲女还是郑胤伯女。()献文帝子高阳王雍女适郑胤伯子司州别驾幼儒。()北史 卷 郑羲传 载,文成帝孙安丰王元延明女适南青州刺史郑伯猷,伯猷为郑胤伯

30、弟平城子。,()根据 魏仪同开府行参军郑践妻元夫人(孟瑜)墓志铭 记载,郑伯猷子郑践娶其妻兄相州刺史元子玄女元孟瑜,元孟瑜与郑践为表兄妹。()由 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 可知,献文帝子北海王详纳郑羲子吏部郎中郑懿女 ,这桩婚姻是孝文帝安排的。()魏书 卷 孝文五王传 载,孝文帝以郑懿女为废太子恂孺子。,()元羽妻郑始容墓志 记载,献文帝子广陵王羽纳郑胤伯弟平城女郑始容,郑始容祖郑羲次兄中书博士小白。()献文帝子高阳王雍之子元诞妃郑氏,豫州刺史郑敬祖女,郑敬祖为秘书监郑羲孙、秘书监郑道昭子。北史 卷 郑羲传 未言道昭为豫州刺史,元诞墓志 所载可补史书之阙 。()郑道昭孙女、郑严祖女大车(一作火车)

31、为广平王怀妃,北史 卷 后妃传“冯翊太妃郑氏,名大车,严祖妹也。初为魏广平王妃。迁邺后,神武纳之,宠冠后庭,生冯翊王润。”北史 卷 郑羲传:“(严祖)庶子仲礼,少轻险,有膂力。齐神武嬖宠其姊火车,以亲戚被昵,擢为帐内都督。”郑道昭生于北魏文成皇帝太安元年(),广平王怀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高欢生于太和二十年(),以郑道昭 岁生严祖记,则严祖生于孝文帝承明元年(),严祖妹则比他略小,要之比广平王怀和高欢大 余岁,可见严祖妹不大可能成为他们的妃,而严祖 余岁生女,其女正好比广平王怀、高欢略小正可成为他们的妃,所以 北史 卷 郑羲传 所记是,北史 卷 后妃传 提供了郑大车原为广平王怀妃的史料

32、,“校勘记:郑氏名大车,严祖妹也。按本书卷 郑羲传,大车是严祖女,此误。”参见李延寿 北史,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第 卷陆路: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 亦有其价值。()郑文宽尚宇文泰元后妹平阳公主(孝文帝子广平王怀女),郑文宽随孝武帝入关,文宽为郑小白弟洞林曾孙,北周郑译(文宽从兄道邕子)从父。郑文宽为郑伯猷郑译从父文宽与小白子平城之子伯猷同辈,文宽为郑伯猷的族侄。()韦孝宽妻安乐郡君郑毗罗墓志 显示,郑羲从父兄荥阳太守德玄孙豫州刺史郑祖育之子仪同三司、显亲县开国男郑僧覆娶景穆帝子南安王桢孙安喜县开国伯元诱女,元氏为韦孝宽妻郑毗罗母。()元范妻郑令妃墓志 表明,汝阴王天赐曾孙元范纳齐州使

33、君郑宝女令妃,郑宝史书无载。()元徽墓志 载,城阳王长寿孙元徽妹适荥阳郑氏 ,郑氏名未载。在这 桩婚姻中,桩可知郑氏世系,皆属郑羲家族,这些婚姻时间均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及之后。河南孟氏(桩)。昭成帝曾孙常山王素子元淑孙女元氏(荆州刺史元女)适东魏镇西将军、光禄大夫孟景邕,孟景邕为冀州刺史孟威子。据 魏书 卷 孟威传:“孟威,字能重,河南洛阳人。普泰中,除大鸿胪卿,寻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天平三年卒。赠使持节、侍中、本将军、都督冀瀛沧三州诸军事、司空公、冀州刺史。子恂嗣。”元和姓纂 卷 “孟氏条”有河南郡望,并列举了晋之孟钦。,孟钦 晋书 有传。孟威家族即河南孟氏。孟景邕未详是否即孟威嗣子孟恂

34、。清河崔氏大房(桩)。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逞少子醔,宋青、冀二州刺史。生灵和,宋员外散骑常侍。生后魏赠清河太守宗伯。生休、寅。休号大房。崔休为北魏殿中尚书、文贞侯,休子为北齐七兵尚书,子瞻为北齐吏部郎中,弟仲文为北齐光禄大夫。仲文子隋内史舍人?。?子唐太子洗马世济。魏书 卷 崔浩传 记载清河地区的崔氏因为崔浩(魏司空崔林后裔)被北魏太武帝杀害并夷族而衰落,崔颐(崔逞子)因与崔浩不和睦,又非同祖,崔颐一支而得留存。崔琰五世孙崔逞与幼子颐投北魏,令妻携 子毅、醔、严归慕容德于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魏书 卷 崔逞传 记载,崔逞(崔林从兄魏尚书崔琰后裔)为道武帝所杀,崔颐虽然在崔浩之难中逃过一

35、劫,但其子崔轈在孝文帝初年被杀,自崔逞被害到崔轈被杀,多年间清河崔氏留在北朝的族属几乎覆灭。迁往青齐后回投北魏的崔氏家族成员后来逐渐复兴了清河崔氏,但他们已非河朔士族,崔逞少子醔之孙宗伯自青齐投北魏,为孝文帝定为大族。清河大房在北朝时还罕有墓志发现,结合唐代 唐崔逸甫墓志 可知其葬地,如崔仲文孙世济之孙唐朝议郎崔逸甫开元四年()十二月卒于洛阳,是年闰十二月葬于河南府河南县梓泽乡纳义里原(今河南洛阳市)。根据 唐崔涣墓志,崔世济曾孙邢州南和县令崔涣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之十月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可推知,崔宗伯一支归北魏后即居洛阳并葬于此河南府河南县平义乡杜翟村之原。根据 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高阳王雍

36、 记载,献文帝子高阳王元雍纳博陵崔显妹,欲以为妃。世宗初以崔氏世号“东崔”,地寒望劣,难之,久乃听许。清河东武城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北,而博陵安平在今河北安平县,东武城在安平东南,怎么会称博陵崔氏为“东崔”呢?这是因为崔宗伯等青齐清河崔氏投北魏后居于都城洛阳,安平当然在洛阳东,故称博陵崔氏为“东崔”。亦证崔休之族以洛阳为居葬地。现可知与清河崔氏大房婚姻大约有 桩。()孝文帝纳崔宗伯子崔休之妹为嫔。()由 元硋墓志 可知,江阳王继孙元颖纳尚书仆射清河崔休女。()结合 元宝建墓志,孝文帝曾孙、清河王怿子元宝建纳徐州刺史女,父魏殿中尚书文贞侯崔休。()结合 齐故并州刺史吏部崔休作为崔逞的后代成为清河大房

37、之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尚书王公(基)妻崔夫人(曜华)墓志铭 可知,献文帝孙女、高阳王元雍女适北齐散骑常侍崔仲文,生崔曜华。郑州清河崔氏(桩)。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魏司空、安阳孝侯崔林曾孙悦,前赵司徒、左长史、关内侯。三子:浑、潜、湛。湛生靑,后魏平东府咨议参军。生蔚,自宋奔后魏,居荥阳,号郑州崔氏。崔蔚生暹字元钦,武川镇都督、武津县公。暹子瓒字绍珍,兼尚书左丞。瓒子茂字祖昂,袭武津县公。则郑州崔氏为崔林之后,亦自南朝投北魏。()魏书 卷 酷吏传崔暹 记载,尚书左丞崔瓒(崔蔚孙)尚孝庄帝妹襄城长公主,崔瓒父崔暹言其本清河东武城人,世家于荥阳、颍川之间。崔暹为怀州刺史,

38、河阴之役中遇害。()元宝建墓志 记载,孝文帝曾孙、清河王怿子元宝建姊河南长公主适散骑常侍、光禄勋、武津县开国公颍川崔祖昴。崔祖昂即崔瓒子祖茂。梁国申屠氏(桩)。汉有申屠嘉梁国人(治睢阳,今河南商丘),东汉有申屠蟠陈留外黄人(治今河南民权西北),元和姓纂 中申屠氏正列梁国、陈留二地,外黄、睢阳距离挺近,大约陈留申屠与梁国申屠本一系。魏书 卷 献文六王传咸阳王 载,咸阳王禧纳申屠氏,生元翼、元昌。孝文帝汉化改制,令宗室多与汉族士族通婚,申屠氏多出自梁国,咸阳王禧所娶约即梁国申屠氏。南阳韩氏(桩)。()韩延之娶道武帝子阳平王熙之子淮南王他女。韩延之子孙居于柏谷坞(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已成中原士族。魏

39、书 卷 韩延之传 载:“韩延之,字显宗,南阳赭阳人,魏司徒暨之后也。司马德宗平西府录事参军后奔姚兴。泰常二年,与司马文思来入国,以延之为虎牢镇将,爵鲁阳侯。初延之曾来往柏谷坞,省鲁宗之墓,有终焉之志。因谓子孙云:河洛三代所都,必有治于此者。我死不劳向北代葬也,即可就此。及卒,子从其言,遂葬于宗之墓次。延之死后五十余年而高祖徙都,其孙即居于墓北柏谷坞。延之前妻罗氏生子措,措随父入国。又以淮南王女妻延之,生道仁。措推道仁为嫡,袭父爵,位至殿中尚书。进爵西平公。”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此前 年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韩延之约卒于此年或稍前。道武帝子阳平王熙子他改封淮南王,他卒于太

40、和十二年(),春秋七十有三。根据 元显墓志,他子吐万早卒,吐万子元显袭祖爵淮南王,景明元年()卒于洛阳,春秋?四,则生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三年(),是时韩延之早已去世,因此可知韩延之妻为淮南王他女。()昭成帝子拓跋遵之玄孙元嶷之孙参军元某娶韩华,元参军华墓志 中,记元嶷为侍中、领军、司徒公、录尚书事、冀州刺史。又记元嶷第二子司徒府参军事元贞,元贞子参军某即韩华夫。韩华为南阳赭阳人,祖父仪同三司、殿中尚书、北豫州刺史敬达,父特进、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北豫州刺史、食怀州河内郡干、高平县开国侯、新宁王宝业。韩华北齐武平七年()八月十九日卒于邺城,年十九,其月廿四日葬于(西门)豹祠 余步之垄。据 北史 卷

41、恩幸传齐诸宦者,北齐宦者韩宝业,授长秋卿,后封王,则韩华约为宦者韩宝业养女。,韩华墓志言其为南阳韩氏,东魏、北齐时在今郑州、巩义、荥阳周边置北豫州,柏谷坞一带正属焉,大约韩敬业家族居于此,所以韩宝业贵后授北豫州刺史,有可能韩敬业即韩延之之后。南阳张氏(桩)。()由 元德孙元侔墓志 可知,常山王素(昭成帝曾孙)子元德夫人南阳张氏,龙骧将军阜城侯提之孙女。()元轈妻张摩子墓志 载,元轈妻南阳张摩子(),张氏祖魏使持节、抚军大将军、青州刺史靖,父扶风王、东阁祭酒、司徒府主簿威。()元茂妻南阳张氏,元茂祖魏散骑常侍、光禄大夫会,父齐奉朝请、振威将军察,据未见史书记载,元茂开皇十四年()为崔仲文为魏七兵

42、尚书崔休子、北齐侍中崔弟。第 卷陆路:北朝元氏家族与汉族士族婚姻考 隋循州总管司士参军。元茂墓志 透露循州治归善县(今广东惠东县西北),岭南障地,未宜名士,开皇十七年()正月卒于循州,年五十四,其年六月还葬洛阳。洛阳正为元氏家族墓地所在。南阳员氏(桩)。据 元显魏墓志,景穆帝子城阳王长寿孙显魏次女元仲容适新安子南阳员子员彦。员氏情况未详。南阳赵氏(桩)。南阳赵氏自天水徙焉,后魏有太常卿赵鉴。()昭成帝子地干之子毗陵王顺(为道武帝所废)之孙,冠军将军、徐州刺史元永之长子某娶南阳赵光(字容妃),赵氏祖黄门侍郎、镇南将军、相州刺史岩,父宁远将军、盛乐太守定(元氏妻赵光墓志)。赵岩、赵定史书未载,或许

43、与赵鉴同族。()孝文帝嫔南阳赵氏,生义阳公主,延昌三年()赵氏薨,年四十八,赠充华(孝文帝赵充华墓志),赵氏父祖情况未详。下邳皮氏(桩)。由 元龙墓志 可知,代国太祖平文帝之后高凉王孤六世孙元龙纳下邳皮氏,祖豹,侍中、仪同三司、淮阳王,父欣,侍中、豫州刺史、广川公。青州房清河崔氏(桩)。()据 新唐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琰钦,钦生京,京孙琼,慕容垂车骑属。琼生辑,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号青州房。修之子刘宋孝武帝尚书郎元孙 ,崔元孙为刘宋青州刺史沈文秀所害,元孙子崔亮随母依冀州刺史崔道固于历城,及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内徙桑乾,为平齐民。据 魏书 卷 崔亮传,宣武帝以太常卿崔亮女为嫔。据 崔輎墓志,

44、崔亮孙开府参军事崔輎于东魏静帝武定六年()七月卒于邺城,而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二月归葬本乡齐城(古临淄城),可见崔亮家族早已成为青齐士族。()昭成帝六代孙颍州别驾元英(洪?)娶青州刺史崔令珍第二女崔麝香,元英年七十一,卒于黄白村;崔麝香年十三归于元英,年卅六,卒在新城。故颍州刺史元洪俊墓志,元英和崔麝香至隋开皇五年()七月一日合葬 ,大同发现“崔令珍(?)妻韩法容”砖志崔令珍约为北魏后期人 ,其妻韩法容或为鲜卑破六韩氏,六镇之乱后,推行鲜卑化,崔令珍与韩氏卒葬平城,结合其曾为青州刺史,其约为青州房的清河崔氏。大约元英和崔麝香卒后,至隋初才合葬。()元君妻崔暹墓志 载,淮南化明县(治今安徽明

45、光东南)丞元某娶乐安郡太守北海益都崔某孙女崔暹,以大业三年()十一月廿七日窆于隋兴县孝信乡,墓志题元君为魏郡元氏,元氏本为中央化家族,随都城而迁徙,东魏北齐时迁到邺城的元氏,有部分就称己为魏郡人,且这方墓志本以实际居住地为籍。崔暹这一支崔氏居于北海益都而直接称其北海益都人,称元君为魏郡人,也是一样的规律。据居住地可知崔暹约属于青州房清河崔氏。葬地隋兴县(治今河南卫辉北)属于汲郡(治卫县,今河南浚县西南),此地正靠近魏郡,说明元某这一支仍族居于魏郡周边。(四)元氏与关陇士族间的联姻状况在关陇地区,元氏与该地区的弘农杨氏、杨隋宗室、京兆韦氏、京兆杜氏、京兆王氏、冯翊仇氏、陇西李氏、陇西辛氏、安定梁

46、氏、天水赵氏、南安谯氏共计 个汉族士族发生过 桩婚姻,具体情况如下:弘农杨氏(桩)。()根据 元宝月墓志,京兆王元愉(孝文帝子)妃弘农杨氏,秦州刺史伯念孙,兰陵太守弘农次德女,生元宝月。据 魏故临洮王(元愉)夫人杨奥妃墓志铭,杨奥妃王连龙 新见隋唐墓志集释 在录 元茂墓志 时将循州误读为“州”,考释时作“修州”,并无州(修州)这一地名,仔细看拓片当为循州,大约是“”“循”相近而误读。就墓志所载,元茂正是在岭南,循州就是在岭南之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为西晋太傅杨骏之后,岁归元愉,杨氏卒于北魏永平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葬于北魏正光四年()四月二十九日,年二十九。杨氏墓

47、志文末有对其子女情况之记载,文字多漫灭难以辨识。魏书 卷 孝文帝纪,正光四年()二月元愉追封为临洮王 ,则杨氏卒时元愉尚无临洮王之封,葬年二月正有追封,故墓志及之。()魏书 卷 杨播传 记载,道武帝玄孙元和妹适弘农简公杨懿子杨舒。()据 北史 卷 景穆十二王上汝阴王天赐,汝阴王天赐(景穆帝子)曾孙元矩之女适北周隋国公杨坚世子长宁郡公杨勇。()彭城王元勰子元劭之子元韶长女适隋温州刺史杨某,杨某和元氏合葬于华阴东原(隋温州刺史杨使君夫人元氏墓志),华阴正是弘农杨氏的族葬地,可见杨某为弘农杨氏。()高柳府君临虑侯凤皇长女元氏适华阳伯弘农杨泰(字保元),泰为简公杨懿曾孙,南秦州刺史杨逸子(杨泰妻元氏墓

48、志)。杨隋宗室(桩)。()隋书 卷 列女传,隋华阳王杨楷(杨坚孙)娶龙涸县公元岩女 ,元岩为献文帝子广陵王羽子欣之孙 。()根据 大唐故邵州诸军事邵州刺史柳府君(敬则)墓志铭,柳敬则妻元氏即隋驸马元某之女。由此可推知,昭成帝孙常山王遵之后西魏陈郡王元玄曾孙隋驸马元某娶隋公主,具体情况未详。京兆韦氏(桩)。()孝文帝纳韦崇女为充华嫔,东晋末刘义真镇关中,韦崇父肃随刘义真至江南,除豫州刺史,韦崇年 岁,父韦肃卒,母郑氏(郑羲妹)携韦崇至北朝。魏书 卷 韦阆传,崇除南颍州刺史。()安定王休(景穆帝子)孙元琰魏分东西后入关,西魏封宋安王,元琰子隋涪州刺史、贵乡公昊,元昊子虔盖纳京兆韦氏,逍遥公孙,太子

49、洗马(世)约第三女。()根据 隋韦津妻元咳女墓志,景穆帝子汝阴王天赐曾孙隋集泌二州刺史、顺阳郡公元雅(孝方)女元咳女适北周大司空、郧国公韦孝宽子隋朝请大夫、内史侍郎韦津。()综合 韦孝宽墓志 韦孝宽夫人元幼娥墓志,昭成帝曾孙常山王素子元淑孙女元幼娥适北周郧国公韦孝宽。,韦孝宽即韦津父。京兆杜氏(桩)。结合 元均墓志,阳平王拓跋浑曾孙元均纳京兆杜氏 ,杜氏情况未详。京兆王氏(桩)。结合 唐故寿州刺史王使君(文楷)夫人元氏(英)墓志铭 唐故寿州刺史王府君(文楷)墓志铭 可知,景穆帝子任城王澄之后隋内史令、博平侯元寿女元英适隋上柱国、信州总管、龙门公京兆王述子王桃(字文楷),元英于开皇十四年()年十

50、七适王文楷,是时王文楷约为雍州牧功曹从事。,冯翊仇氏(桩)。由 元举墓志 可知,南安王元桢妃为冯翊仇氏,父州别驾牛。仇氏为章武王彬之母。魏书 卷 阉官传仇洛齐:“仇洛齐,中山人,本姓侯氏。外祖父仇款,始出冯翊重泉。款,石虎末徙邺南枋头,仕慕容?为乌丸护军、长水校尉。生二子,长曰嵩,小曰腾。嵩仕慕容垂,迁居中山,位殿中侍御史。嵩有二子,长曰广,小曰盆。洛齐生而非男,嵩养为子,因为之姓仇(仇洛齐)从平凉州,以功超迁散骑常侍,又加中书令、宁南将军、进爵零陵公。拜侍中、平远将军、冀州刺史,为内都大官。兴安二年卒,谥曰康。广有女孙配南安王桢,生章武王彬,即中山王英弟也广、盆并善营产业,家于中山,号为巨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