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职高学生对抗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纠正方法
胡华调
摘要:职高学生的问题行为分过失性问题行为和品德不良性问题行为,而对抗性行为是属于品德不良性问题行为的一种,它是指由于学生对老师的误解而产生的敌对情绪。它给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利, 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对抗性行为的危害性,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高学生 对抗性行为 原因 纠正方法
Abstract: Among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their problem behaviours contain unpremeditated and unmoral problem behaviours. And antagonistic behaviours that belong to unmoral problem behaviours refer to hostile emo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students’ mis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 Because antagonistic behaviours greatly harm the teachers’ normal teaching, the teachers should fully realize the harmfulness of antagonistic behaviours, analyse the reasons, find out the solutions, establish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he students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tagonistic behaviours, the reasons, the ways of correcting
职高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指扰乱他人或对自身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按照问题行为的性质可将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过失型问题行为是由于不恰当的需要或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认识能力不足等因素引起的违反纪律和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具有情境性、偶发性、易变性等特点。只要教师处理得法,一般都能及时制止。而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则是由于错误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产生的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和集体的不良行为。这种问题行为一般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如针对教师的对抗性行为、逃学、离家出走等。其中,对抗性行为最为典型。下面就学生的对抗性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
所谓对抗性行为主要指学生由于对老师产生了误解而导致的抗拒敌对的情绪。轻者对老师不理不睬,对该老师所教学科故意做出不肯学、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给教师难堪,或使教师生气而感到高兴;重者则对所产生敌对情绪的老师产生报复心理,做出一些报复性行为,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外,对抗性行为又不同于逆反心理的行为。逆反心理的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心理上没有什么不舒服,以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且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对抗性行为的学生,表面上虽然无动于衷,也做得很潇洒,但内心他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没有好处,有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是为了寻求对老师的对抗愿望而采取的行动。因此,当学生对老师的对抗性行为产生后,心理上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由于发泄了自己的不满,使对方遇到某种“失面子”的事而感到高兴;而另一方面,觉得做这种事是违心的,内心也是不愿意的,只是为了报复对方,表示与他不和而采取的措施。因此,他只能把这些痛苦埋藏在心底,压抑着。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对抗性行为主要指当教师指出他的违纪行为时,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强词夺理,变本加厉或不理不睬,与教师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在上课时故意与教师作对,以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而感到满足。财会专业有位学生,刚来学校时,班内的数学成绩是名列前茅的,自我感觉也相当好,一次偶然的考试中,由于他没有仔细审题,做错了许多简单的题目,测试成绩成了班上的倒数名,当时,老师感到很突然,也没有多加考虑,就在班上进行了点名批评,指出他是由于骄傲所导致的。谁知,这位同学的自尊心极强,由于平时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认为这次教师在这么多学生面前批评他是故意为难他,看不起他,伤了他的面子,所以,他认为考不好不是自己没看清楚题目,而是由于教师没讲清楚,从此他对数学老师产生了怨恨心理。以后的数学课上,不是看小说,做其他作业,就是睡大觉......就是不听老师上课。数学老师曾指出几回,可他以“偏不听你”加重这种对抗情绪。从此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成了班上真正的“差生”。后来经过班主任、家长、任课老师等再三教育帮助,总算消除了该学生的对抗性情绪。行为开始好转,成绩也开始回升。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例。形成对抗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已下降。
职高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完善,心理上也逐渐趋向于成熟与稳定。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较以前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见解。同时,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增多和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丰富过程中,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如从前,并不再是对任何教师的话都言听计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有时还会依据自己的想法给你提出意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假如不注意教育方法,往往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为产生对抗性心理埋下了祸根。一旦形成这种心理,就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95级学生王某某,有一次由于上课迟到受到任课老师的严厉批评。可他心里不服,理由是在班主任老师处,事情刚处理完就已经上课,所以迟到了。因此对老师的批评表示很不满。后来,故意等上课铃声响过后,才慢腾腾地走进教室,也不再喊“报告”,而是从前门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以教师生气而感到愉快、高兴。
第二,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局限性。
职高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已有了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感觉也已经长大。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所做的事情也往往达不到成人的要求。另外,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考虑问题时过于偏激、鲁莽,不能从全局而是往往以个人狭隘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比如,他们认为来职校学习比普高要轻松。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于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往往会产生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抱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反正是职高生,是由于成绩不好来读职校的,成绩好坏与他无关;另一种则不找自己的原因,而是找老师的毛病,成绩的不理想是由于老师教得不好,认为这个老师没水平,不值得化很多的精力去听他的课,认为听老师的上课简直是在浪费时间和财力,从而产生对抗性心理。一旦教师在学习上提出严格要求,或者对他的违纪行为提出某种限制,就往往产生不服的心理,认为这个教师是故意与他过不去,而很难体会的教师对他的关心,进而发展成为对抗性行为。
第三,家庭的教育不得法,导致学生的对抗心理。
孩子脱离母体降临人间,首先进入家庭,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集体、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对孩子的个性特征也了如指掌。从小学到初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是很高的。但由于子女在学习上或是在品德上的一些特殊原因,中考成绩不是很理想,不能实现家长的愿望,有的家长由此就对子女产生了一种失望的心理状态,也不经意地表现在平时对子女的态度上。作为子女是马上觉察到的,认为自己真的是无药可救了,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念头。从此,无论谁的话都不相信,谁的忠告都不想听。另外,职高学生的来源比不上普高学生 ,有些学生除了分数低外,在品行上也比普高生差。有的在初中时也是一个违纪生,经常出现一些违纪现象,令家长头痛。因此,一旦进入职高,当孩子再次出现错误,当学校与家长联系时,家长往往认为自己的子女真是无可救药,恨铁不成钢,认为子女不争气,自己很失面子,所以就出现对自己子女的错误行为没有了解清楚,就采取武断、专制的批评教育方法,有的家长甚至达到大打出手,采用棍棒教育,使学生感到内心苦恼,但慑于他是家长,而不敢发作,因此,只能把这口气出在教师头上。认为是教师的缘故,使得他受到家长的打骂。就这样对老师产生了不满。以后,只要再碰到类似的情况,马上就对该老师表现出对抗性的情绪。
第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也是极主要的原因。
青春期学生正是心理不断成熟的时期,他们正处于“心理危险期”。看上去他们很象大人,其实,他们的心理却比较脆弱,经受不住一点点的打击。有些学生在初中时也许是好学生,由于中考时一时失误,导致分数下降,从而受到了不小的打击。进入了职高,由于社会上对职校的认识不足所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是职高生总是低人一等,反正是搞不好了。因此,就产生了这种自暴自弃的思想,一旦受到教师的批评,就认为教师也看他不顺眼,从而与教师产生对抗情绪。有位幼师专业的学生,由于中考时大病一场,成绩一落千丈,没能进入普高而进了职高。平时学习也比较用功,作业成绩较好。可是一到考试,该生就表现出烦躁不安,失魂落魄,总是找出种种理由避开考试。一旦教师不同意,就感到十分的不舒服。假如考出的成绩不理想,就给教师怄气。第二次的考试他再也不肯来参加了。在教师的再三工作下,他说出了真正的原因:他惧怕考试。
总之,对抗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既有自然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家庭 、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既有可能是上述因素中的某一因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数种因素的组合作用造成的。那么,如何来纠正学生的这种对抗性行为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到职校培养的目标,认识到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我们不仅要培养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而且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做个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也应多看一些关于学生心理方面的资料,了解职高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在平时应多与学生交往,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平时处理学生问题时,应多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充分运用教育机智,采用恰当、温和的批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把你当成知心朋友。一旦出现这种问题行为,一方面应及时通过家访,通过与家长的谈话,详细了解该生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再利用恰当的时机,讲明该生学校中所犯的错误及发生的原因。动员家长配合学校,采用科学、温和的方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家长认识到教师的用心良苦。另一方面,教师不能马上对这个学生失去信心,也应该相信这个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找出学生的爱好等突破口,进行重点开导,主动找学生谈心,解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重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然后找准机会谈到他的对抗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启发诱导,使他认识到教师当时的出发点,以改变他对教师的看法。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犯错的原因,还可帮助学生制订改变这些错误行为的措施,并加以督促实施。
其次,帮助学生挽回形象。
青春期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很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看法。一旦当学生出现对抗性行为时,会在班级或其他教师中产生不良的影响。他们也由此认为自己反正是没救了,产生破罐子破碎的心理。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可在适当时候,告诉其他任课老师不要对这个学生产生看法,应主动去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在班级内,应发动学生去接近他,帮助他改正这种缺点。有进步时,可在班级内及时地进行表扬,利用集体的舆论去激励他,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和形象仍旧没变,从而增强了改正错误的信心,重新变为原来的自我。
再则,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子女观,改变教育方法。
学生产生对抗性行为的另一大原因主要是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粗暴的教育不仅起不到挽救子女的作用,反而更加深了子女对教师的对抗情绪。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但又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一方面显得过于紧张,另一方面立即对孩子施加压力,也不问缘由,对孩子产生偏见,使孩子感到无处可说心理话。因此,作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子女观,认识到对子女的教育是社会赋予你的重要责任,在家庭中建立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多与孩子交谈。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气氛,同时,家长应掌握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一旦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以宽松的环境,多与孩子谈心,让其说出心里话,让他信任你,并把你当成他的朋友。同时,你也应该相信你的孩子是会进步的,尽快与教师取得联系、沟通,帮助孩子尽快解除心中的疙瘩。
另外,还要求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克制自己的冲动,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对子女采取耐心的教育态度,本着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原则去教育孩子,针对他的特点,提出适当的要求,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强化,使他对自己产生信心和勇气,从而不断地去克服自己的缺点,努力要求上进,争取做个好学生。
最后,学校可开辟心理咨询服务、心理讲座等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对偶发事情的心理承受能力。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是对这些问题行为的孩子,不是光凭一次或两次的谈心、教育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靠长期的耐心的教育去不断地感化他,统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各种教育因素,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