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末尾有0的把0去掉。
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面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需要添0补位;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积的近似数
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1、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首先明确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再看保留的小数位数下一位的数字,若大于或等于5向前一位进一,若小于5舍去。
2、进一法(收尾法)
3、去尾法
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
表示计算到角。
连乘、乘加
乘减
1.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2.乘加、乘减运算顺序:无括号的,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
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1.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有余数时可在余数后补0继续除。
2.一个数除以小数,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看原来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3、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4、规律:一个数(0除外)除以大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除外)除以小于1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商的近似数
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算出一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循环小数
1.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2.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
3.无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4、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的步骤:1.用计算器计算。2.观察发现规律。
3.根据规律写商。
解决问题
1.连除解决问题:用总量依次除以另外两个量。
2.根据实际需要,有时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数。
3、解答应用题的步骤
(1) 弄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 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 确定每一步该怎样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 进行检验,写出答案。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
观察物体(一)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3.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时,可以假设自己是观察者,站在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判断给出的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上面”是指观察者站在物体前面自上而下看到的)
观察物体(二)
1.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要注意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
3、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第四单元 《四简易方程》
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
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数和字母相乘时,省略乘号后,一律将数写在字母前面。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是 a+b=b+a;加法结合律是 (a+b)+c=a+(b+c);
乘法交换律是 ab=ba; 乘法结合律是 (ab)c=a(bc);
乘法分配律是 (a+b)c=ac+bc。
3.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指定的数量,再把字母的取值代入式子中求值,只要在答旬中写出得数即可。
4、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方程的意义
1.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两个数相加,和都相同,一个加数越小,另一个加数就越大。
两个数相减,差都相同,减数越大,被减数也越大。
两个数相乘,积都相同,一个因数越小,另一个因数就越大。
两个数相除,商都相同,除数越大,被除数就越大。
解方程
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是使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2.解形如 ±a=b 和 a =b 的方程。
依据等式性质来解此类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写清步骤,等号对齐。
3.验算。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把解代入原方程的左边算出得数,再算出右边的得数,如果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那么这个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4、解方程原理:一、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相等的数,等式不变。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 除外),等式不变。
5、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们应把单位化统一,在方程求出的解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
稍复杂的方程
1.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 表示;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语。
2.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区别。
(1)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算术解法中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2)列方程解决问题是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求未知数的过程由解方程来完成。算术解法是根据题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问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3.验算。
除了把未知数的值代人方程检验之外,还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题进行检验,这样验算更有效,也更简便。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表示:S=ah
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3、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三角形的面积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h÷2
2、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梯形的面积
1、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x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2、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要从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应把梯形的上底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这样剪去才能最大。
组合图形的面积
1、 2 个或 2 个以上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称为组合图形。
2、 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转化成求几个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3、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分这样几步:(1)分解图形,(2)利用公式, (3)找出相应线段的长, (4)正确计算。
第六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
可能性
1.游戏的公平性:判断一个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也就是看每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是否相等。相等,游戏规则公平;不相等,游戏规则不公平。
2.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明确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用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数量作分母,某一种情况出现的数量作分子。
中位数
1.中位数的意义: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
2.中位数的作用: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对事物大体趋势进行掌握和判断。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
3.中位数的求法:(1)单数个数据:按大小排序最中间的一个。
(2)双数个数据:按大小排序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4、有一组数据,它们之间的相差数比较接近,用平均数较合适。如果,一组数中有个别的数偏大偏小用中位数较合适。
5、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即平均数=总数÷ 个数
密铺
1、 无论用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2、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都可以进行密铺;圆形、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具体内容
重 点 知 识
邮政编码
1.邮政编码的意义: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号。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2.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前两位数字表示省(或自治区、直辖市);第三位数表示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表示投递局(所)。
身份证号、学号、书号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编码中的每个数字都有特定的意义,数字编码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规律,便于查询、分类与记忆。
2、用数字编码的方法:(1)确定编码中要包含的信息(2)用几个数字来体现这些信息才能清楚地表达,不会出现混乱。
3、18位身份证号码的组成: 前6位:行政区划代码
第7~14位为出生日期
第15~17位为顺序码。
第18位校验码(识别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