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8328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 0 卷第9 期2023年9月D0I:10.19713/ki.43-1423/u.T20221866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Journal of Railwa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Volume 20Number 9September2023罗冰洁,彭芳乐,刘思聪?,董蕴豪?(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 10 0 43;2.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上海2 0 0 0 92)摘要:城市韧性是一个持续的研究热点,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焦点,如何评价地下空间韧性是一个函

2、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城市韧性评价指标的构建准则,建立面向城市地下空间韧性的指标体系,包含10 个分项指标,囊括组织机构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环境韧性、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5个维度,并基于熵权法形成了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估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7 个城市进行评估并分级,探索影响城市地下空间韧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组织机构韧性是对韧性影响最大的维度,法律法规是权重最高的单项评价指标。在接受评估的7 个城市中,上海市具有最高的地下空间韧性,并且是唯一属于地下空间高韧性的城市。将该模型结果与已有的地下空间综合实力模型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同时表明地下空间的韧性发展与综合发展并不完全

3、同步,需要针对性地制定韧性策略。根据计算结果,提出3个方面提升地下空间韧性的策略,即推进韧性地下空间立法、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强化地下空间事故学习。研究得出的模型适用于评价一组地下空间开发水平较为接近的城市,评价结果能够为决策者展示地下空间韧性薄弱环节,为制定韧性提升政策与方案提供依据。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城市韧性;评估模型;熵权法中图分类号:TU984文章编号:16 7 2-7 0 2 9(2 0 2 3)0 9-357 0-0 9文献标志码:A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odel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ilienceL

4、UO Bingjie,PENG Fangle,LIU Sicong,DONG Yunhao?(1.China Railway First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Group Co.,Ltd.,Xian 710043,China;2.Research Center for Underground Space,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s developing in China and urban resilience research cont

5、inues to be a hottopic.In this context,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ilience has become an emerging research focus,and how toevaluate the resilience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a key problem.Star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criteria of urbanresilie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an indicator system for urban under

6、ground space resilience was established,which included ten sub-indicators and five dimensions: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environmental resilience,social resilience and economic resilience.Then an evaluation model was formed based收稿日期:2 0 2 2-0 9-2 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 0 7 1

7、2 51)通信作者:彭芳乐(196 5一),男,江西萍乡人,教授,博士,从事地下空间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p e n g f a n g l e t o n g j i.e d u.c n第9 期on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Using the model to evaluate seven representative cities in China,key factorsaffecting the resilienc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 that

8、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is the dimension that has the greatest impact on resilience.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the highest weight as asingle evaluation index.Among the seven cities evaluated,Shanghai has the highest underground space resilienceand is the only city classified as high underground

9、 space resilience.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is model with theresults of the existing comprehensive strength model of underground space verifi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odel.At the same time,it shows that the resilienc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not completely synchronizedwith the comprehe

10、nsive development,so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resilience strategies in a targeted manner.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thre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underground space are proposed,namely,promoting the legislation of resilient underground space,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

11、n of undergroundinfrastructure,and increasing the learning of underground space accidents.The model proposed is suitable forevaluating a group of cities with similar levels of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The evaluation results canshow the weak links of underground space resilience for decision mak

12、ers,and provide a basis for formulatingresilience improvement policies and plans.Key words:urban underground space;urban resilience;evaluation model;entropy weight method罗冰洁,等: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3571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自“十二五”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 0 2 0 年底,中国大陆范围内城市地下空间累计建设2 4亿平方米,标志着我国已迈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大国的行列。根据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2

13、0 2 1,“安全、风险、灾害”等关键词始终是地下空间研究的热点。在城市研究方面,上述关键词均可纳入城市韧性的研究范畴。我国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韧性评价和韧性提升是一个待解决的任务。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地下空间的韧性一般需要从2 个方面考虑,一是地下空间各类设施自身的安全性、连通性、多样性等韧性特点2-3,二是地下空间作为一个子系统在城市韧性中发挥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关注于某一特定地下设施的韧性或某一事件下的地下空间韧性表现,未能将2 个方面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考虑。此外,地下空间缺乏一套城

14、市视角下的韧性评估模型。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韧性与地下空间韧性的研究成果,从城市的角度提出地下空间具备的韧性内涵,并构建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通过对我国7 个具有代表性的地下空间利用城市进行量化评价,指出在韧性要求下我国城市需要优先考虑提升的部分。1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1.1城市韧性相关研究概况地下空间韧性的研究离不开城市韧性的范畴,因此有必要对城市韧性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韧性一词最初是一个力学概念,于197 3年首次被引入生态学中,用于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不同于单一平衡点,韧性视角下系统可以在经历外部影响后进行新的平衡状态5。为进一步解释韧性内涵,HOLLIN

15、G于2 0 0 2 年提出了通往可持续发展混沌和适应性循环理论,为城市韧性研究奠定基础。在随后的2 0 年里,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城市韧性进行了相应的解读,城市韧性从最初的防灾研究拓展到经济、社会、规划、地理等多个学科,并且几乎囊括城市范围内的所有主体与事件。所谓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在面临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时能够吸收、适应并从中逐步恢复,保持城市基本运转功能的能力。因此,城市韧性不仅考虑城市在某一时间点下的静态情形,还要考虑受到影响前后的动态过程。RIBEIRO等6 对已有的城市韧性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结出城市韧性包含抵御、恢复、适应和转型4个阶段,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

16、制度韧性5个维度,以及鲁棒性、穴余性、多样性和独立性3572等11个特征。韧性维度的分解有助于系统地认识城市韧性,而韧性特征则是对韧性能力的具体要求。城市韧性评价作为韧性提升的重要依据,一直是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国内外相关研究一般包括韧性框架评价、韧性指数评价和量化模型评价。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奥雅纳于2 0 12 年完成了城市韧性指数(CRI)的构建,包括了4个维度、12 个目标、52 项指标以及156 个具体问题,评价对象需要分别对156 个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作答7。CUTTER以美国的县(counties)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经验社区韧性基线模型(BRIC),一共包扩6 个维度和

17、49 项指标,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韧性评价方法。随后国内学者基于BRIC提出了适用于国内城市发展状况的韧性评价模型,例如城市灾害韧性评估模型8-9。指数评价模型能够对城市韧性各项数据进行较为全面的反映,但结果仅为评价时间节点的当前状态,无法反映受灾过程中的变化。仇宝兴等1-基于复杂适应理论建立了城市系统韧健度函数,包括6 项随时间变化的因子,用于反映城市韧性在受灾过程中的变化。此外,系统动力学、组合图论等工具均可以用来模拟不同策略下的城市韧性效率12。上述城市韧性的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过程模拟方法为地下空间的韧性评价提供有益参考。1.2地下空间韧性相关研究概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地下

18、空间的韧性进行了讨论。定性研究方面,STERLING等1131分析了城市韧性及提升的重要性,提出了韧性系统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认为比起物理系统的修复,一个良好运转的经济、社会体系更加重要。接着,强调了地下空间利用和位于地下的基础设施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给出了关于不同类型地下设施在面临各种灾害时的优劣表现的详细列表。ADMIRAAL等14讨论了地下空间在建设韧性城市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提供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保障城市关键功能的连续性(防洪和抗震)以及提供可靠的移动能力(地铁和运输管线)。黄永等15从城市韧性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失衡特点,提出了4项提升地下空间韧性的策略,包括建设

19、城市深隧防涝储水系统、优化地上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地下一体化布局、完善平战结合的多功能地下设施以及提升地下空间的应急管理系统。以上的定性研究基本包含了地下空间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和地下空间对城市韧性的相关贡献2 个方面。同时,地下空间的韧性提升不仅需要考虑自身的结构和物理特性,还要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其他系统进行良性互动,例如政策法规和应急管理方面的保障。干扰事件系统性能C时间图1系统性能响应函数的概念模型(源于文献13,经笔者修改)Fig.1Conceptual definition of performance responsefunctions定量研究方面,学者们一般围绕地铁等网络化的地下基

20、础设施展开。YANG等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北京地铁的鲁棒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随机破坏和指向性破坏2 种情形下地铁网络的效率损失,指出地铁网络在受到随机破坏时的容错率较高而受到指向性破坏时的可靠性较低,同时提出了提高地铁网络韧性的3个方面,包括加强站点间的联系、均匀分布站点以及增大换乘站点的范围。ZHANG等17 对上海地铁网络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进一步给出不同恢复时序对整体网络韧性的影响,并且综合考虑节点损坏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确定最优的恢复时间。上述研究对地铁这一特定的地下空间设施的韧性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但着重考察网络本身的性质,并未涉及城市韧性的其他因素,

21、例如站点失效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影响等。LIU等18 为了研究地下空间的防灾效益,建立了地下空间与城市韧性过程和特征之间的联系,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地下空间设施对基础设施韧性维度2023年9月A未干扰性能A一强韧性系统BB一弱韧性系统C一欠韧性系统第9期的贡献,并将贡献进行了货币化的表达,用于规划决策中。该研究考虑了城市韧性的抵御、恢复等不同阶段,忽略了制度、社会和环境等韧性维度。以上研究均对地下空间韧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在特定的情形下提出了建设要求和恢复对策。与城市韧性的定量研究相比,地下空间目前缺少一套将城市范围内的地下空间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Table1Dimensions

22、and criteria for building underground space resilience framework维度子维度领导与参与资源管理意外、应急、恢复规划组织韧性研究与开发法规教育和培训鲁棒性和余性效率基础设施韧性信息通讯交通土地利用和城市设计环境韧性环境与资源社会结构社会韧性当地文化结构经济韧性动态罗冰洁,等: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表1地下空间韧性框架构建维度与准则35731.3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选取本文指标的选取将在城市韧性框架下进行。SHARIFII9I对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与机构组织提出的36 个韧性评价框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提出了韧性评价框架所需

23、涵盖的维度、子维度以及指标准则。其中,维度包括了环境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组织韧性5个方面。根据地下空间特性与影响因素,将相关的指标准则总结于表1。指标准则分享、整合、更新的长期规划多方参与规划与决策技术员工与应急管理人员发展规划与政策中的减灾与韧性规划持续的风险评估、各类基础设施的风险情景标准、更新、整合的规划、检测、疏散数据库创新、技术更新关于风险的研究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对灾害风险的教育培训(中小学等)对相关统计数据和评估结果的宣传重要基础设施的允余性重要基础设施、资产、生态系统的鲁棒性重要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空间设施的多功能性防护与救济设施定期监测、维护、更新重要基

24、础设施对建成环境的翻新、更新等多样、可靠的通信网络应急通讯系统交通网络的容量、安全性、连通性、整合性、效率多种模式的交通网络和设施基本需求和服务的可达性(防护、能源等)建设选址规避风险区域混合功能开发开发强度绿色与蓝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监测减少各类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自由移动性过去应对灾害的经验并从中学习高技术人才PPP模式3574根据表1提供的维度与指标准则,本文构建了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其中,机构组织韧性主要评价地下空间相关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项目数量,以及地方法律法规文件数量;基础设施韧性评价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避难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容量与余;环境韧性反映地下空间开发对生物环

25、境的负面影响;社会韧性体现城市从过去的受灾中学习的经验;经济韧性则反映地下空间项目全寿命的可持续性。2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模型2.1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北京、上海、深圳、青岛、郑州、成都以及西安7 个城市作为样板评价对象,涵盖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开发地下空间的城市,且上述城市拥有较为完整的统计数据资料。评价数据的来源包括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交通运输部、中国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以及其他公开资料,统计时间均限定为2 0 2 0 年。模上海西安A14.17%A224A36A45.05A52.35A662.34%A70.34A810.14A910A1015.582.2数据处理与指

26、标权重为了消除评价模型中不同指标具有不同量纲对综合评价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本文使用最值归一化的方法将所有数据变换至0-1之间,首先要确定评价指标的正向性与负向性。根据指标所反映的韧性内涵可知,科研教育投入占城市GDP比重、地下空间开发与科研项目数量、地下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数量、人均地下空间面积、人均人防设施避难设施数量、轨道交通运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型中的指标数值由3种方式确定:1)直接由统计数据获取;2)根据统计数据进行代数运算;3)将难以获得数据的指标由相近的指标数据替换。为了保障韧性评价的顺利推进,经济韧性A10指标由地方生产总值代替。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3所示。表2 城

27、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Table 2Resilience evaluation index ofurban underground space韧性维度科研教育投入占城市GDP比重/%机构组织韧性地下空间开发与科研项目/个地下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个人均地下空间面积/m人均人防设施、避难设施数量/m基础设施韧性轨道交通运力占比/%人均轨道交通长度/km环境韧性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社会韧性地下空间受灾次数/次经济韧性PPP模式地下空间项目占比/%表3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模型指标原始数据Table3Original data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esilience

28、 model成都2.24%445.032.2650.17%0.316.93511.732023年9月评价指标标识A1A2A3A4A5A6A7A8A9A10青岛郑州4.69%2.43%108113.184.611.672.6139.59%14.93%0.180.255.424.62657.9212.27力占比、人均轨道交通长度、地下空间受灾次数以及地方生产总值均为正向指标,即数值越大越好,因此采用正向处理公式:Y,=max(x.)-min(x,)Xi,-min(X,)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强度越大对生物环境的影响越大,是负面影响,因此采用负向处理公式:Y,=max(x,)-min(x,)max(X,)

29、-X,北京2.31%6.45%610144.675.052.572.1333.57%53.41%0.190.376.187.48549.5116.49深圳5.38%1524.221.8054.06%0.247.76615.93(1)(2)第9期其中:X,是原始数据,Y,是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本文的指标权重计算采用熵权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是基于数据本身提供的信息量确定权重的方法。在韧性相关研究中,一般强调比值的重要性,而非绝对数值的大小。例如莫俊文等2 0 基于熵权法对高铁建设工程系统的韧性进行了评价,利用评价云图和标准云图的贴近度反映工程韧性。本文试图通过在城市间和各项指标间进行比较,

30、确定地下空间韧性在城市间的差异以及找出影响地下空间韧性的关键因素。因此,熵权法适用于本文的评估模型。权法的第1步是根据前述方法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结果见表4。表4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模型归一化处理结果Table 4 Normalized resul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resilience model上海成都西安 青岛 郑州 北京深圳A10.46 0.000.580.040.011.00 0.75A21.000.000.30 0.200.100.300.55A31.000.600.000.000.00 0.600.20A41.000.990.000.760

31、.801.00 0.56A50.72 0.63A61.000.740.52 0.000.390.810.83A70.840.700.00 0.380.051.000.31A81.00 0.42 0.140.000.280.520.57A91.000.170.330.170.170.000.33A100.890.440.000.510.191.000.93根据归一化结果计算指标的变异值,进而计算一组指标的信息,根据信息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进而计算出模型最终结果,如表6 所示。Pui=1E,=-In7之pjln(p.)1=11-E,W,10-2.E,110S,=Zw,Y=罗冰洁,等

32、: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的权重;s,是评价得分。表5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模型指标权重Table5Index weigh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resilience modelA1A2A3 A4 A5A6A7A8A9A100.140.110.190.050.080.050.100.080.12 0.08表6 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模型评价结果Table 6IEvaluation result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上海成都西安青岛 郑州北京 深圳A10.070.000.080.010.00 0.140.11A20.11A30

33、.190.110.000.00 0.000.11A40.050.050.000.04 0.040.050.03A50.050.05 0.000.080.07A60.050.040.030.000.02 0.04 0.04A70.090.070.000.040.010.100.03A80.080.040.010.000.02 0.040.05A90.120.020.040.02 0.020.000.04A100.070.03 0.00 0.040.01总分0.880.41 0.200.240.210.640.480.00 1.000.960.490.14Y(3)(4)(5)(6)3575其中:P

34、,是变异值;E,是指标的信息熵;w,是指标resiliencemodel0.000.033分析与讨论3.1评价结果分级处理在7 个评估的城市中,上海市的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最高,分数达到0.8 8,西安市的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最低,为0.2 0,平均值为0.43。得分最高与最低相差超过4倍,表明城市之间的地下空间韧性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体现样板城市的韧性条件,采用1倍标准差分级,将城市分为高韧性、较高韧性、中等韧性和较低韧性4级,分别为0.7 90.8 8,0.550.7 9,0.32 0.55,0 0.32。7 个评估的城市中仅有上海为地下空间高韧性城市,北京地下空间具有较高韧性,深圳和成都为地下空

35、间中等韧性城市,青岛、郑州和西安具有较低的地下空间韧性。3.2地下空间韧性影响因素通过指标条目和数量可知,基础设施韧性和组织机构韧性为影响地下空间韧性最重要的2 个因素。事实上,在城市韧性的角度,几个子维度对0.020.010.030.040.010.080.070.060.043576韧性均有相当的影响。本文所构建的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从城市韧性出发,将城市韧性指标准则与地下空间的特点相比对,在筛选其影响和被影响的因素时,社会、环境和经济维度中的多个因素被视作无关因素舍弃。大量的地下空间自身作为基础设施发挥着交通、市政、防护等多种作用,因此在基础设施韧性维度占据大量比重。组织机构中的法律法规

36、、科研投入则对地下空间的规划、施工、运营和维护等阶段产生重要影响。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政策支持与研究投入从而提升整体韧性。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可知,组织机构韧性的权重达到0.44,是影响地下空间韧性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基础设施韧性,权重为0.2 8。单个指标权重前三分别为法律法规0.19,科研教育投入0.14和地下空间受灾次数0.12,前两者均属于组织机构韧性。根据熵权法背后的内涵,权重越高意味着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即城市之间的差异越大。上海市早在2 0 13年底发布了第1版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截至2 0 2 0 经历了2次修正,效力级别属于地方性法规。青岛市

37、于2020年底发布了青岛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同样属于地方性法规。其余评估城市颁布的文件则属于地方政府规章、地方规范性文件或地方工作文件,从效力级别和年限上均达不到前者的水平。因此推动地下空间立法对城市地下空间韧性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3.3评估模型讨论1)指标体系特点本文的地下空间韧性评估模型具有整合的特点。例如使用科研投入比例和地下空间项目数量共同反映“研发与创新”,或将交通网络的容量、余和效率等要求凝聚为“轨道交通运力占比”,背后的内涵紧扣城市韧性指标构建的准则。同时,模型中存在正负互相作用的指标。浅层地下空间开发正向作用于人均地下空间指标,但负向作用于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模型中还存

38、在延时性指标。用过去地下空间受灾次数反映该城市所积累的经验,其时间跨度和生效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简化,本文将时间统一为评估年份。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适用范围与局限根据模型构建过程和上述指标特点,本模型适用于评价一组地下空间发展阶段较为接近的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一线和二线城市,如果模型同时涵盖了地下空间开发较少的三线和四线城市,结果的参考价值将大幅降低。以指标A8为例,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将对生物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地下空间开发较少的城市将获得高分并影响该指标的权重,显然不符合地下空间发展的目标。因此,可以考虑分区域、分批次应用本模型。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忽略了主观判断

39、,从而较大程度依赖于数据本身的质量,对于变化较大的指标难以处理。此外,模型中的指标较少,部分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以增加模型的实用性。3)与其他评价结果比较本模型的地下空间韧性评价结果顺次为,上海、北京、深圳、成都、青岛、郑州、西安,其中上海、北京各自占据一级,深圳和成都为一级,青岛、郑州、西安为一级,级内韧性差异较小但级与级之间有较大差距。根据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2 0 2 1,以上城市在地下空间综合排名中的顺序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青岛、西安、郑州,其中北京、上海为一级,深圳、成都各自占据一级,青岛、西安、郑州为一级,级内评分接近但级与级之间差异明显。该比较(如图2所示)一方面验证

40、了本文模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说明韧性发展与综合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决策者需要根据评估模型反映出的薄弱环节制定应对措施从而提升城市地下空间韧性。3.4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提升对策综合指标构建与评价结果的全过程,从组织机构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社会韧性3个方面提出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提升策略,对应评价指标的提升策略汇总于表7。1)推进韧性地下空间立法推进我国地下空间立法是学者们的共识,本文研究强调,完善的地下空间法律法规将大幅提升地下空间韧性。在各地逐步出台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或管理条例的基础上,还应推进以地下空间韧性或安全为关键词的法律法规,例如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2023年9月第9期2

41、)加强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城市韧性的要求,地下空间应保障完善排水防涝设施,形成完整的城市蓝绿体系。轨道交通方面,推进多种交通模式并联的发展模式,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穴余性。防护设施则根据条件开展多用途的转换功能,提升地下空间在平时和应急时的韧性。加大在地下空间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保障地下工程重难点问题的攻克。3)强化地下空间事故学习从过去的事件中进行学习和经验总结对研判将来可能出现的事故具有促进作用。定期组织地下空间事故学习和交流,学习对象不仅限于所在城市本身,还应参考地下空间发展规模、地质条件、风险源相似的城市的经验,从而提升城市地下空间治理与管理水平。Table 7 Measures

42、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韧性维度评价指标地下空间开发机构组与科研项目织韧性地下空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人均人防设施、基础设避难设施数量施韧性轨道交通运力占比社会地下空间韧性受灾次数4结论与展望1)城市地下空间的韧性评价模型包含了组织机构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环境韧性、社会韧性以及经济韧性5个维度,共计10 项指标。其中组织机构韧性的权重达到0.44,是影响地下空间韧性最重要的维度;法律法规权重达到0.19,是影响地下空间韧性最重要的单项指标。2)模型适用于评价一组地下空间发展阶段较为接近的城市地下空间韧性。在7 个参与

43、评价的一、二线城市中上海最具有地下空间韧性,其指标得分反映出上海在法律法规、地下空间科研项罗冰洁,等:城市地下空间韧性评价指标及模型探讨研究城市地下空间韧性1.0上海0.8北京0.6深圳0.4成都青岛郑州0.2西安0L图2 本模型结果与其他模型比较Fig.2 Results of this model and another model表7 城市地下空间韧性提升对策优先级*3577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实力7100上海北京80深圳成都60青岛西安郑州4020提升对策加大在地下空间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保持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完善的地下空间法律法规体系,推进以地下空间韧性或安全为关键词的法律法规

44、。保障防护设施数量与质量,根据条件提高功能转换率,提升平时和应急时的韧性。推进多种交通模式并联的发展模式,提高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余性。定期组织地下空间事故学习交流及专家研讨,强化地下空间事故的应急预案和演练。目、地下空间受灾经验学习3个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3)该模型的指标选取基于城市韧性指标构建准则,权重确定基于客观赋权法。为了使模型更加适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专家调研补充反映地下空间韧性但在城市韧性指标构建准则中未能涵盖的部分,同时通过专家打分的主观赋权法对客观赋权进行修正,从而更好地体现指标间的重要程度。参考文献:1】彭芳乐,乔永康,程光华,等.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现3578状、

45、问题与对策J.地学前缘,2 0 19,2 6(3):57-6 8.PENG Fangle,QIAO Yongkang,CHENG Guanghua,et al.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ndcoping strategies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in China J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9,26(3):57-68.2 赵子维,袁媛,郭东军,等.基于防灾的城市地下空间网络复合可达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 0 2 1,17(1):1-8.ZH

46、AO Ziwei,YUAN Yuan,GUO Dongjun,et al.Evaluation of the composite accessibility of undergroundspace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aster preventionJ.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Engineering,2021,17(1):1-8.3 LI Guijun,KOU Chenhuan,WEN Fenghua.The dynamicdevelopment process of urban resi

47、lience:From the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and feedbackJ.Cities,2021,114:103206.4 邹昕争,孙立.利用地下空间提升城市韧性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规划建设,2 0 2 0(2):40-43.ZOU Xinzheng,SUN Li.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latedresearch on improving urban resilience by usingunderground spaceJJ.Beijing Planning Review,2020(2):40-43.5 HOLLING

48、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23.6 RIBEIRO P J G,PENA JARDIM GONCALVES L A.Urban resilience:a conceptual frameworkJJ.SustainableCities and Society,2019,50:101625.7戴慎志.增强城市韧性的安全防灾策略.北京规划建设,2 0 18(2):14-17.DAI Shenzhi.Safety and d

49、isaster prevention strategies toenhance urban resilienceJ.Beijing Planning Review,2018(2):14-17.8李亚,翟国方.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规划师,2 0 17,33(8):5-11.LI Ya,ZHAI Guofang.Chinas urban disaster resilienceevaluation and promotionJ.Planners,2017,33(8):5-11.9】白立敏,修春亮,冯兴华,等.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 0 19,2

50、8(6):7 7-8 7.BAI Limin,XIU Chunliang,FENG Xinghua,et al.A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urban resilience and its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ChinaJ.World RegionalStudies,2019,28(6):77-87.10】仇保兴.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方法及原则J.城市发展研究,2 0 18,2 5(10):1-3.QIU Baoxing.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designingresilient c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