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超越无意识:虎扑网络社群的女性用户使用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4233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越无意识:虎扑网络社群的女性用户使用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超越无意识:虎扑网络社群的女性用户使用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超越无意识:虎扑网络社群的女性用户使用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7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应用研究 2020 年女性脱口秀演员杨笠在表演中的一句“(男性)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激化了互联网舆论中的“男女对立”。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构成了一个个所谓的多元大讨论下更加细分的拟态环境,为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的形成提供了绝佳的“培养皿”1。不同的网络社群由于男性与女性用户占比的差异,导致平台间存在不同的话语方式,也存在着偏向男性或偏向女性的话语权,如豆瓣 App 中女性用户超 60%,而体育社区虎扑中近 96%的用户均为男性,自然形成了偏向男性的话语方式和讨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虎扑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另类媒介”。穿梭在异质与异

2、类媒介中的女性动机为何?作为行动者的女性在男性话语中是否存在阻力?女性的虎扑使用行为对女性本身有何义?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女性的媒介使用,探讨互联网空间中的性别问题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着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穿戴式设备在国内的迅速发展,网络民族志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网络民族志,又称虚拟民族志,有学者认为这一方法是传统民族志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其内涵依旧包括了参与式观察和一部分的访谈,换言之,“参与式观察和对不同群体的成员进行访谈,仍然是研究网络文化的主要方法。”2女性的性别身份可以通过其“个人主页”中的性别标识进行判断,其在虎扑社区中的活动与表现可以采用观察的方式捕捉,

3、通过私信可以达成沟通对其访谈,故而虎扑社区符合民族志研究中“田野”的概念和范畴,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在虎扑的情境中能够获取经验。想要探究女性用户在虎扑平台中的行为以及表现,了解其使用的动机及获得的意义,在网络空间中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为主的网络民族志是比较适合的 方法。首先,以性别(女性)、年龄(18 30 岁)、虎扑账号注册时间(1 年或以上)等指标为样本标准进行立意抽样,在进行初期观察后,判断该用户使用行为是否达到研究要求,再将其定为最终样本;同时,借助这些已确定的样本,以滚雪球的方式继续进行访谈用户的抽样。由于虎扑是使用个人手机号码注册的,而手机号码的使用属于个人隐私行为,加上虎扑的用户规

4、模庞大,调查对象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总体边界无法确定;此外,虎扑中的女性用户占比不高,难以直接筛选性别,故采用了滚雪球的抽样方法,确定了最初的 3 名访谈对象。在确定前期样本的人口背景资料的基础上,为了使样本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又增加了 3 个样本,最后共 6 个样本组成了本次研究的样本框,其所在群体涉及在校学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企工作人员及留学生这四类。本研究的参与式观察主要是笔者在虎扑中注意到的女性用户的发帖与回帖、评论超越无意识:虎扑网络社群的女性用户使用分析刘 伟,闫 续摘 要 聚焦虎扑 App 中的女性用户,探讨女性用户对于男性另类媒介应用的目的、意义与障碍,采访网络民族志的

5、研究方法,以虎扑 App 为田野点进行观察并展开了六次深度访谈。研究认为,网络女性主义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走出传统女性主义立场,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与两性问题,显示出女性具有了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也更具人文关怀。关键词 网络女性主义;性别无意识;网络民族志;虎扑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3)15-0037-06作者简介:刘 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政策。闫 续(通讯作者),西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与社会发展、新闻社 会学。DOI:10.16604/ki.issn2

6、096-0360.2023.15.0162023年第15期 NEW MEDIA RESEARCH38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行为进行的观察,运用文本分析法分析其中的文字、图片等符号媒介,并辅以笔者自身的观察来理解她们的线上自我呈现行为。一周后,再对其说明研究目的,在征得同意后进行深度访谈。1 文献探讨 1.1 无意识与女性主义 无意识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理论著作中的核心概念,他将人的意识分为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种,弗洛伊德曾通过拓扑学、动力学、经济学三种视角来探讨无意识,但是弗洛伊德并未能告诉后世无意识究竟是什么。二战之后,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结合语言学再次探讨了无意识,并认为“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

7、语”3,那么谁是大他者?马元龙认为,“它绝不是主体可以认同的对象,而是主体服从或取悦的对象。”主体不会去认同大他者,不是大他者不允许主体这样做,而是主体不允许自己这样做4,也就是说无意识是主体服从/取悦的对象的意识,在这个维度上,主体的无意识来自于主体背后权力或权力团体的意识。此外,有学者也认为拉康的“他者”不仅指其他的人,而且也指仿佛由主体角度体现到的语言秩序5。拉康把无意识与语言学结合起来的视角与理解为女性主义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视角。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吸收了生物学和语言学的性别差异模式,认为所谓女性心理与自我是由身体、语言的发展及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性别角色形成 的6。经过学者们的建构,女性主义

8、者认为女人和男人是差异化的存在,女性不需要完全复制男性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女人完全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批判父权制文化,女人应该超越父权制文化的逻辑、价值和规范而创立一种新文化。”7也就是说,女性的无意识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父权制文化,而女性应当超越父权制文化的无意识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中去。精神分析理论家和女性主义学者为我们今天探讨网络文化中的女性生存与女性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1.2 女性主义与网络媒介 2022 年 2 月 CNNIC 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12月,我国网民中女性人口占比约为 48.5%,与整体人口中男女比例基本一致,而 2001 年 7 月的中国互联网

9、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女性网民占比为 38.7%。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女性上网人口不断增长,妇女媒介使用的境况也在优化。但是,Zoonen 却认为因为互联网发源于军事制造工业,所以部分女权主义者批判互联网是一种渗透了男性价值观的媒介8。在女性互联网用户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男女价值观的对立也引发了学界针对女性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20 世纪 60 年代性别研究进入到传播学研究领域9。早期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探索了女性与传播机构、女性与媒介内容、女性受众与媒介接收等领域,探讨了传统媒体时代女性的媒介使用与消费行为,广告、肥皂剧、女性杂志成为早起女性主

10、义媒介研究者的主要研究对象。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女性主义的研究开始发生转变,有学者反思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性别属性为何,通过对中国广告的量化分析没有发现新媒体存在显著的女性解放或男性霸权倾向10。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提供了一个跨越性别、阶层和种族的虚拟自由空间,女性主义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超性别意识”超越传统性别立场11。1.3 针对虎扑社区的研究1.3.1 作为机构组织的虎扑 刘娟于 2009 年发表的专业体育网站虎扑网的传播特色探析最先探讨了虎扑的传播特色,文章将虎扑作为专业的体育新闻网站分析,认为 NBA篮球新闻是虎扑的主打内容12。黄奇玮的以虎扑体育为例:看

11、体育网络的社区营销一文将虎扑的定义与定位从“媒体”过渡到“社区”,认为虎扑是一种网络社区,但是根本上仍旧探讨虎扑作为组织的营销能力13。这一方面的文献还分析了虎扑“出圈”的经验14,探讨了虎扑的商业模式,并提出改进建议15。1.3.2 作为文化载体的虎扑 一定的社区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有学者探讨了虎扑的文化属性。胡兵等着眼于作为虚拟社区的虎扑探讨了成员价值观认同的建构与维系,认为以“兴趣”为纽带的虚拟社区加速互联网族群化、圈层化的发展16。邹欣等认为群组共享图式是群组文化的表征,考察了虎扑中共享图式的生成与文化演进,认为个体互动凝聚了虎扑社群中的文化共享17。刘守峰从民俗学的角

12、度考察了“虎扑黑话”,认为“黑话”成为了“虎扑 JR”的社交纽带,促进了虎扑用户的身份认同与社群情感,传承了虎扑社群的历史记忆18。以上的研究已经表明,虎扑具有一定的社群文化与社群特征,那么相对而言虎扑用户具有怎样的画像和气质?梁成林认为在商业与资本的推动之下,虎扑用户具有相对稳定的“直男”气质,同时梁成林认为这种“直男气质”在现实的逼仄之下演化成了一定意义上的“焦虑”19。39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应用研究 上述文献探讨了以男性用户为主的虎扑的文化特征与气质特征,并未关注到虎扑中存在的女性用户的使用,这给本文带来了一定的空间。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13、 女性使用虎扑的动机和原因 有学者曾考察过广播肥皂剧的“使用与满足”,并认为家庭主妇对广播肥皂剧的使用基于“情感释放”“愿望的想象”“解决生活问题的有用建议”三种目的或动机20。但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并非局限于家庭主妇,且传统媒体的肥皂剧与作为网络社群的虎扑之间存在根本的不同,已有的研究虽有一定的借鉴之处,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考察用户媒介使用的动机依旧存在一定的缺陷。2.1.1 获得新知识的需求 获得新知识的需求指的是用户为了获取自己未知但想知的知识而进行的媒介使用,虎扑中的女性用户明确指出自己是为了学习一定的体育知识或技能而使用的虎扑,认为虎扑中的男性用户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掌握、正确学习某一项运动

14、。在受访者中有多位表示自己使用虎扑是为了学习一项体育运动,而虎扑是较为知名的体育类 App。“我最早的时候是想去了解一下有关橄榄球,还有公路赛自行车,还有篮球这方面的知识,里面男生比较多嘛,可能懂运动的人比较多。”“我就会发帖问问大家怎么样自学篮球,我就收到了很多老大哥给我发了超级详细的教学视频,包括教学的计划,甚至有人给我安排了自己两个月,每周要干什么,从学习什么带球跑,一直到后期定投什么的,他给我制定了一个非常详细的计划。”(受访者 01)“最开始是想了解一下篮球知识,因为虎扑最开始就是做 NBA 比较好,篮球的一些专有名词什么的我不是很懂,为了和当时的男朋友有一些谈资,了解一下他的爱好,

15、就下载了一下学习一下。”(受访者04)“平时就很喜欢足球,我是学校女足校队的,最开始用的是懂球帝,后来号被封了就来了虎扑,主要想了解一下足球的一些技巧,提升一下自己的技术。”(受访者 05)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女性用户拥有对体育知识的渴望,需要类似于虎扑的体育类 App 学习了解体育知识,而虎扑的内容与用户具备帮助女性了解相关知识的可能性。2.1.2 获取体育资讯 获取体育资讯指的是用户收看阅读体育新闻,了解世界范围内的体育动态。虎扑作为一种体育媒介能够提供一定的体育资讯,且作为专门的体育类App,用户可以在虎扑 App 的“主页赛事”“专区综合体育”等多个栏目页面中阅读体育新闻,并能够进行回

16、帖与讨论,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体育类型的“公共领域”,收获体育资讯的同时加深对新闻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虎扑是为了看足球的比分,球赛一般都是大半夜,有时候不方便看直播,就用虎扑简单关注一下比分和一些精彩的集锦,也会关注一下球员的动态。”(受访者 03)“我主要是获取资讯,看新闻比较多,比如奥运会期间就会格外关注一下喜欢的运动员的名次啊,还有一些比赛的预告。”(受访者 06)体育新闻是公众新闻消费中的重要类型,囿于传统媒体的式微及新媒体的发展,公众普遍转向新媒体平台获取资讯。2.1.3 获取男性视角 有研究表明男性气质偏重理性而女性气质更具感性,此外女性并不能全然了解男性的思维方式,女性为了中

17、和自己的感性认知有时候需要借助男性视角进行决策。在访谈和观察中发现多名女性为了决策需要参考男性的建议而选择下载虎扑或在虎扑上发帖求助。“我选虎扑,是因为当然一开始我觉得那里直男很多,说实话我去那里也是为了去找到一个男生多的地方,其实就有点像男孩,他比如说专门去下载一个小红书去上面问说女朋友生日要到送什么礼物,他可能就是想问问女生的意见,我也是一样的。”(受访者 01)在虎扑的汽车区专栏里面作者也发现有不少女性针对购车事项进行发帖提问,寻求相对比较了解汽车行业的男性帮助,评论区也给出了可行性较高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可发现女性使用虎扑App 主要是为了获取自己想知而未知的知识、经验和新动

18、态,或是为了自身发展或是为了自身爱好与决策。但是经过作者的田野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女性为了寻求伴侣、出于好奇或者经人推荐等其他原因和动机选择使用虎扑 App。但是不难发现无论原因如何,女性使用虎扑均带有自我意识,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跨越性别、年龄、阶层的虚拟空间,虎扑能够为女性提供自我优化与自我满足的空间。2.2 女性使用虎扑的障碍与阻力 近年来女性意识不断增强,在网络中女性主义与男性中心观点冲突不断,有学者认为,基于对异性的刻板印象而产生的“性别歧视”是网络歧视中常见的现象21。女性用户使用虎扑是否存在一些阻力或者障碍?女性用户在虎扑中是否会感觉到被2023年第15期 NEW MEDIA RESEA

19、RCH40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冒犯或遭遇网络暴力?有研究提出社交媒体平台以“言论自由”为借口为性别暴力内容辩护22,虎扑中的女性用户是否遭遇同样状况?2.2.1 “厌女”与性别凝视的泛在 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在其著作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中曾提出男性的身份认同是通过对女性的他者化而完成的,“相互承认对方为男人的人们之间的团结,是通过将没能成为男人的人和女人排除在外加以歧视而成立的。”23在男性视角中将女性他者化普遍存在。“我当时刚玩虎扑的时候,我非常不喜欢里面经常出现男生去晒自己的老婆、女朋友的照片,包括女同学什么的,让大家给她打分。”(受访者 02)“(有一些虎扑男性用户)就发那种色情图,来吸引

20、眼球,还挺恶心的,讨论一些比较男性的话题,给女生打分什么的,我觉得就是在用颜值啊、身材啊这些外在的东西来定义女孩儿,把女孩当成是一种商品吧。”(受访者 04)“会看到一些讨论怎么快速拿下女生的帖子,每次都感觉挺受不了的,挺油腻的,对女生没有那么尊重。”(受访者 05)虎扑男性用户对女性长相、身材的评头论足给其他女性用户带来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女性的共情心理。作者在观察中发现虎扑男性用户将部分女性称之为“小仙女”,这种符号或标签表面上是一种吹捧或表扬之词,实际上是在表达部分女性“眼高手低”,是对女性的一种污名化的贬义词。其次在观察中,虎扑用户对于“女司机”“女性幼师”“女性网红”等

21、人群存在一定的污名化。如评论“幼师啊,那我懂了”等评论,是一种“寻求认同去女性化”的话语方式,一边利用男性身份达成对幼师群体的共同想象,然后将女性幼师群体排除在外,共同勾勒对女性幼师的男性评价与刻板印象。在这种分享、打分甚至是嘲讽中,男性是主体,女性则是被观看的对象,有学者认为“男性凝视原本隐藏在电影镜头中,而今男性凝视在网红视频上则不用凭借他人的视角,而是直视手机里的客体。”24如今这种凝视已从电影、网红直播、短视频泛化至社交媒体中。2.2.2 被骚扰与被谩骂一直以来,女性被骚扰和被谩骂都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沈奕斐认为性骚扰的概念已经泛化,性骚扰“不单局限于身体上的接触,一些不礼貌而带有性意

22、识的言语、动作,甚至声音”,男性行为令女性感到不愉快,都属于性骚扰25。从现实过渡到网络空间,互联网中存在一种所谓的“网络迷恋式关系侵扰”,指的是行为人渴望与被害者建立亲密关系,从而在互联网上展开无休止纠缠的一种侵扰与骚扰26,无边界意识的追求与示爱使得受访者感受到不愉快。“有一次在虎扑上发了一张棉裤的照片,想说天气很冷了需要穿棉裤了,然后有个男的给我发他穿黑丝的躺床上下半身照片。”(受访者 02)“我记得我当时发了个照片,说照片是我吃饭前和吃饭后有一个肚子的差别,就肚子一下变得很大,我就觉得很好玩,发到虎扑上,有个男的就追着问我要微信,他说什么他也是本地的,就看到我就要加微信,然后说了很多话

23、我都没搭理他,然后他就很生气,忽然就开始骂我,发了很长的话就特别难听的话,大段的辱骂我。”(受访者 05)受访者 05 被要求添加对方微信后不予回复遭到了用户的谩骂,有时因为观点不一致也会招致男性用户的谩骂与攻击。受访者曾因恋爱问题与网友观点不一致而遭受攻击。“我平时就很喜欢逛恋爱区嘛,有一次我评论一个帖子支持杨笠,说杨笠其实没有骂任何人,只是指出一种现象没有针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人,然后就有跟多人来我的评论下面说一些很难听的话,会问候我爸爸之类的。”(受访者 04)综上所述,在虎扑的使用过程中女性用户的确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和障碍,但是部分受访者也表示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虎扑这一个特定的网络社群中

24、,其他社群中同样存在女性偏见与网络骚扰,如豆瓣、抖音及微博等社交网站甚至“闲鱼”等网络交易平台中也会有用户对女性用户造成骚扰与攻击。但是虎扑因其男性用户占据绝对的主导优势,这种偏男性气质的平台属性使得女性用户较之其他平台面临的阻碍更大。更深层次而言,互联网媒介需要掌握的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时代决策的制定者依然以男性为主导,在算法时代的程序员也是男性主导,造成了女性在网络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尤其是算法传播时代的地位不平等。2.3 虎扑女性用户获得的意义与价值 以上阐述了女性使用虎扑的动机、目的及困难障碍,女性在使用虎扑中遭遇男性凝视及骚扰谩骂,而女性坚持使用虎扑(样本均使用虎扑 1 年以上)的原因为

25、何?女性使用虎扑获得了哪些意义或满足?本部分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2.3.1 自我意识的彰显 通过虎扑的社交属性和网络社群属性,女性在使用虎扑过程中可以自由上传、发表与呈现自我观点,此外通过评论与回帖机制女性用户可以对男性观点进行反驳,与男性用户互动达成“观点反驳”的互动模式;此外女性用户与其他女性用户之间也41新媒体研究新媒体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应用研究 可以进行互动与探讨达成“观点同意”的认同互动模式。受访者中亦有人表示自己会与观点进行 互动。“几年前的时候比如说有个女孩发帖,可能说的就是自己觉得结婚女性承担的家务太重了,男性育儿压力很小,所以男性工作才能够成

26、功,就像类似的言论,就大家一定会一股脑的去抨击这个女生,然后包括男生发表一些觉得自己就应该找一个特别漂亮,但是不用有工作能力的女孩,这种言论大家也都特别认可,我就会在评论区开骂,跟着唱反调。”(受访者01)“如果刷到生育的话题我一定会说几句的,生育权从来都不属于男性,还有些男的觉得备孕很难不愿意配合,就说没必要。还有人认为这个社会就是男权社会,啥时候变成女权社会再去谈冠姓权,我就觉得很无语,仿佛这些男性天然鄙视女性,会去反驳,但是不会说脏话。”(受访者 04)在与男性观点的冲突与表达之中女性用户流露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传递了女性意识,同时也反映出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在虎扑一条关于“二胎冠姓权

27、”帖子的探讨中有男性认为二胎跟女方姓不丢人,同时也有男性表达不理解冠姓权的意义。作者观察到的女性用户表示“女性需要、女性想要”,同时也提出“脱离社会环境谈中西方权利没有任何意义”,从此也能看出女性的反驳与思考不乏理性。在“女性需要”和“女性想要”的话语表述中我们可以判断女性自我意识依然觉醒,清楚明白生育与冠姓的意义并且主动争取自我权利。2.3.2 观照社会境遇 对社会境遇的观照与关注不会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女性媒介消费与内容生产的活动中以多种角度体现了女性对于社会境遇的独特观照。多位受访者认为男性之所以在虎扑中的发表深受父权制文化、反女权主义的观点,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男性在现实社会中的焦虑与压力

28、。“就很多时候会看到一些直男,他对于这种学历又高长得又漂亮的女生会特别有恶意,就像之前有个哈佛的数学系第一名,很多男生站出来就觉得她在造假,我觉得这种焦虑一方面是自己,说实话这个社会上还是男性承担的社会经济压力,包括养家的压力可能会更大,他可能确实要比同年龄段的女生承担更多的经济风险,他得自己主动的去控制开销,有攒下储蓄,包括自己以后一定是要去买房买车这样的压力。”(受访者 02)“一方面是经济压力吧,择偶焦虑也是困扰男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他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够匹配到比较优秀的女孩,另一方面因为这些优秀的女孩,她们往往去找怎么说更好的男生,在直男看到之后就会觉得他没有办法去改变这样的现状,他反

29、过来去转头抨击这个女孩,对吧?可能就说她拜金说他什么的,他其实表面上可能是在指责女性,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实际上还是我觉得是对社会结构的一种焦虑。”(受访者 05)在观察中发现也有女性用户认为互联网中的男女性别对抗本质上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的二元对抗,极端男权主义与极端女权主义都在互联网上有一定的传播空间,也有受访者表示虽然虎扑上的言论可能对女性相对不友好一些,但是也在虎扑中获得了相对愉快的使用体验:“就是有些评论会比较中肯,然后有些评论还是比较极端,就感觉就什么人都有。就比如说像小红书,那些女性用户比较多的软件,肯定就是对男性用户不友好,但是其实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小红书)可能女性用户多一点

30、,那么就显得对男性用户不那么友好,所以说我觉得体验还算愉快,因为什么人都有,我见得多了。”(受访者 02)综上可以看出女性在网络空间中以超越自身性别角色限制的视角进入社会生活,以超性别意识来观察世界,同时也超越了父权制文化的无意识状态,引导现代女性走出自身生存困境和精神焦虑。网络提供了超越单一性别视角的平台,女性通过隐藏自己的性别特征,从狭隘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视野中跳脱出来,以客观、包容的心态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内涵与原因做出理解。3 总结与反思本研究聚焦虎扑 App 中的女性用户,发现女性用户在虎扑中的生存与媒介消费带有超越性别无意识的特征,从无性别视角看待、理解男性用户的厌女言论,对男

31、性用户更多的是理解而非误解。受访者 01 曾在访谈中表示:“自己更加理解直男了。”网络女性主义在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走出传统女性主义立场,关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性别问题与两性问题,如彩礼嫁妆、同性爱情、生育与冠姓权等,更显得女性具有了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也更具人文关怀。这种意识的“觉醒”既是女性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所诞生出的思想觉悟,也是男女性别实现生态平衡的必然趋势。而女性的思想意识及行为活动的发展进步与下一代甚至与整个民族及社会都存在重要的关联,对于人类整体的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注释根据易观千帆的调查数据表明,豆瓣的用户里女2023年第15期 NEW MEDIA RESEARCH42新媒

32、体研究新媒体研究性占比超6成,详见于https:/ 刘观玉.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形成原因研究:以“杨笠事件”和“丁真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130-132.2 孙信茹.线上和线下: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实践及叙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24(11):34-48,127.3 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 马元龙.无意识就是大他者的话语:论拉康的无意识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5):137-146.5 黄丽娟.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86-87.6

33、李小林.颠覆男权传统的话语: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三大学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52-57.7 覃琮,李德.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渊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61-63.8 ZOONEN L.Feminist theo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edia,Culture&Society,1992,14(1):9-29.9 卢嘉,刘新传.新媒体的性别属性J.全球传媒学刊,2017,4(1):86-99.10 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1):59-64.11 杜玉洁,郭力.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J.学

34、习与探索,2021(2):155-160.12 刘娟.专业体育网站虎扑网的传播特色探析J.传媒观察,2009(8):46-47.13 黄奇玮.以虎扑体育为例:看体育网络的社区营销J.新闻界,2010(2):193-194,170.14 付晓静,杨格.体育专业网站的成功之道:以虎扑网为例J.传媒观察,2013(9):35-37.15 葛璇,陶倩.虎扑体育APP的商业模式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16-121,126.16 胡兵,何德俊.虚拟社区成员价值观认同的建构与维系:以“虎扑社区”为例J.中国出版,2020(3):34-40.17 邹欣,李佳铭.共享图式的建构:网络群组文化生成

35、机制研究:基于虎扑“直文化”演变的观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3):147-153.18 刘守峰.虚拟社区中的民俗认同:以虎扑黑话为例J.民间文化论坛,2020(3):14-23.19 梁成林.焦虑的“直男”:虎扑网络社群的男性气质分析J.中国图书评论,2020(1):20-31.20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5-166.21 杨嵘均.网络暴力的显性歧视和隐性歧视及其治理:基于网络暴力与网络宽容合理界限的考察J.学术界,2018(10):95-110.22 黄雅兰,陈昌凤.自由的困境:社交媒体与性别暴力J.新闻界,2013(24):58-61.23 上野千鹤子.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M.王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20-22.24 陆绍阳,杨欣茹.俯视手掌的权力:重回男性凝视的网红直播视频J.新闻爱好者,2017(2):53-55.25 沈奕斐.“性骚扰”概念的泛化、窄化及应对措施J.妇女研究论丛,2004(1):11-16,27.26 任娟娟,郭燕霞.试论网络时代的骚扰问题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3(2):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