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热点03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与史料价值
习题精练
1.(2022·山西吕梁·一模)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李渊起兵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帝谓王(秦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为英雄所笑。”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帝……命皇太子于河东潜结英俊,秦王于晋阳密招豪友。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室参军温大雅随军撰写)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与决……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耶。”
《新唐书•高祖本纪》(宋祁、欧阳修等)
A.秦王推动李渊起兵 B.李渊主导晋阳起兵
C.李渊性格优柔寡断 D.秦王秘密积蓄力量
2.(2022·福建泉州·二模)《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文献中较为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出土的墨印、封泥、简牍等文物中也有大量汉代职官材料。由此可见
A.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 B.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C.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 D.历史事实时代久远难以考证
3.(2021·江苏·高考真题)《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散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4.(2017全国Ⅱ卷35题)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5.(2018年全国Ⅰ卷34题)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6.(2022·河北承德·高三期末)如表为关于武则天的若干记载,用以下材料研究武则天,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则天大圣皇帝,内辅外临,将五十载,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
唐中宗《答敬晖请削武氏王爵表敕》
僭位二十一年,寿八十一年。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宋)朱熹《通鉴纲目》
武氏见王后已去,急忙来至龙床,狠了狠心肠,将公主登时扼死,把被盖好,自己仍旧往侧室去了。
(清小说)如莲居士《反唐演义全传》
A.由于唐中宗为当朝人,因此其评论比朱熹有较高可信度
B.朱熹言论有感情色彩,所以不能作为研究武则天的材料
C.《反唐演义全传》较多细节描写,全面还原了历史真实
D.历史文献的记载中,都带有叙事者的主观历史价值判断
7.(2009全国卷35题)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8.(2010全国卷35题)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9. (2017全国Ⅲ卷27题)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10.(2013全国Ⅱ卷24题)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宁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C.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11.(2022·辽宁·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考古学是使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中国古代就产生了与考古学相关的古代器物学和金石学,但其主要作用是补证经史,并非系统的历史研究。近代以来,西方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伴随地质学传入中国。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河南发现仰韶文化遗存,并企图以此证明中华文明西来说。与此同时,史学界出现疑古学派,许多古史记载遭到质疑甚至被推翻,旧的古史系统被严重动摇,传统治史方法的束缚也逐渐松弛。许多学者意识到,如欲重建可信的古史系统,不能仅靠传统的文献资料,他们开始寻找相关实物来考证史料。在此背景下,罗振玉、王国维借用西方科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金石学。王国维提出实物资料可与文献资料互证的“二重证据法”,从而为近代考古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钟江华《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材料二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者已经有独立进行考古的能力。1929年,学者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1933年,中国考古学者又在此地发现山顶洞人遗址;1930年,发现龙山文化遗址。这些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1928~1937年,李济、梁思永等人主持了河南安阳的殷墟考古,先后进行了十五次大规模发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商代文物,不仅为商朝的存在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也为商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沈颂金《傅斯年与中国考古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考古资料的史料价值。
12.(2021·河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包拯在知谏院等任内,多次提醒宋仁宗:“临决大政,信任正人。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况幅员至广,官吏至众,黩货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忧。”包拯认为,宰相必须是“能尽心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纪纲之地,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夫转运使、提点刑狱,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狱讼之冤滥,以至生民利病、财赋出入,莫不莅焉。事权至重,责任尤剧,设非其人,则一路受蔽”;“盖刺史、县令,耳目接于民事,惨舒攸系”;“如州县之职不举,按察之吏又不以闻,则朝廷无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终无告者矣”。
——摘编自董伯庸《试论包拯关于整顿吏治的主张》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拯奏疏对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价值。
13.(2021·广东·高三阶段练习)中国史学发展源远流长。阅读各时期史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1
中国古代
史书记载历代王朝治乱盛衰、得失存亡,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为主要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循环论。
阶段2
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
史书内容表现出以世界历史为视角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也。”
阶段3
20世纪20年代至1931年
以顾颉刚、钱玄同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出现疑古考信的热潮;胡适和王国维在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基础上,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二重证据法(将文献和文物资料做印证研究)”等新的历史研究法。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
阶段4
1931-1949年
顾颉刚于“九·一八”事变后创办了《禹贡》学刊,注重对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大量通史、断代史论著问世,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阶段5
1949-现在
1978年以前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从阶级出身、阶级属性和阶级作用入手,政治态度分为革命与反革命,对外关系分为爱国与卖国。1978年后,史学研究学术交流频繁,学术空气活跃,一些禁区被打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全新的研究和评价。
——根据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和宋衍申《中国史学史纲要》内容整理
联系材料内容,请任选其中至少两个阶段,拟定一个题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