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0.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上还洛阳,闻淮阴侯之死,且喜且怜之。问吕后曰:“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彻计。”上曰:“是齐辩士蒯彻也。”乃诏齐捕蒯彻。蒯彻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烹之!”彻曰:“嗟乎,冤哉烹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上曰:“置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桀犬吠尧,各为其主。”强大的大秦王朝,“二世而斩”。在这扰攘之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实力不够的,则依附他人以求取富贵。蒯彻曾力劝韩信背弃刘邦,进而夺取天下,韩信并没有采纳,最终被汉高祖擒获,并被吕皇后处死。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闻淮阴侯之死,且喜且怜之 怜:怜惜
B.信言恨不用蒯彻计 恨:悔恨
C.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夷:平坦
D.上曰:“置之。” 置:赦罪,释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上还洛阳,闻淮阴侯之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信死亦何言 徐公何能及君也
C.是齐辩士蒯彻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若教淮阴侯反乎 若入前为寿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B.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C.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D.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
(2)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答案】
1.C 2.D 3.D
4.(1)是。我确实教过他,可是那小子不听我的计策,所以才到了被杀的地步。
(2)秦朝失去政权,天下人群起去争夺,能力强、跑得快的人先得到。
【解析】
1.选C项。“夷”在这里是“消灭”“杀”的意思。
2.选D项。D项两个“若”都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A项两个“之”,前者用作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去”。B项两个“河”,前者用作代词,可译为“什么”;后者用作副词,表反问,可译为“怎么”。C项两个“也”都用作语气词,前者表判断,可译为“是”;后者表停顿,不译。
3.选D项。“狗”是“固吠”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是”在这里用作指示代词,是“这个”“那个”的意思,表时间,与后面的“时”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顾”是“只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轻微的转折,与转到后面的内容“力不能耳”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
4.翻译:
(1)是。我确实教过他,可是那小子不听我的计策,所以才到了被杀的地步。(得分点:“然”“固”“夷”每点1分,句意1分)
(2)秦朝失去政权,天下人群起去争夺,能力强、跑得快的人先得到。(得分点:“鹿”的比喻用法、“逐”“疾”每点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汉高祖回到洛阳,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被杀,心里又高兴又怜惜。他问吕后说:“韩信临死时说什么话了?”吕后说:“韩信说悔恨自己没用蒯彻的计谋。”汉高祖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蒯彻。”于是下令齐国逮捕蒯彻。蒯彻被押到长安,汉高祖问道:“是你教淮阴侯造反吗?”蒯彻回答说:“是。我确实教过他,可是那小子不听我的计策,所以才到了被杀的地步。如果用了臣的计策,陛下怎么会杀了他呢!”汉高祖大怒,下令:“把他烹死!”蒯彻大叫:“哎呀!把我烹杀了,实在太冤枉啦!”汉高祖说:“你教韩信造反,杀了你还有什么冤枉的?”蒯彻回答说:“秦朝失去政权,天下人群起去争夺,能力强、跑得快的人先得到。古代盗跖的狗对唐尧吠叫,这并不是唐尧不仁,狗吠叫是因唐尧不是他的主人。当时,作为臣子我只知道有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呀!况且天下拿着锐利精良的武器,想做陛下所做的统一大业的人很多,只是力量还没达到罢了,难道您将他们全都烹死吗?”汉高祖听了之后说:“放了他吧。”
31.鸣镝之箭
单于头曼有太子曰冒顿。后有所爱阏氏,生少子,头曼欲立之。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乃使冒顿质于月氏。既而头曼急击月氏,月氏欲杀冒顿。冒顿盗其善马骑之,亡归;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冒顿乃作鸣镝,习勒其骑射。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顿知其可用;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遂杀头曼,尽诛其后母与弟及大臣不听从者。冒顿自立为单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标题系编者所加)
【导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民族匈奴族,曾经长期危害华夏族的北方;在秦朝的打击之下,匈奴人一度向北迁徙,西汉初年,又对汉朝构成了威胁,以致当时的有志之士以消灭匈奴为人生目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B.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C.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D.冒顿乃以鸣镝自射其善马/既又射/其爱妻左右或不敢/射者皆斩之/最后以鸣镝射单于/善马左右皆射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于是汉朝的时候匈奴君长的称号,后来也用作历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B.阏氏是汉代对匈奴单于、诸王妻的统称,也借指其他少数民族君主之妻妾。
C.东胡是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名称之一,因其位于匈奴国的东面,故称东胡。
D.质指人质,即被对方拘留作为抵押的人,以迫使对方履行诺言,或作要挟。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
(2)从头曼猎,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
4.冒顿为什么要制作鸣镝这样带响声的弓箭?
【答案】
1.C 2.A
3.(1)头曼由此认为冒顿强壮勇武,就让他统率万名骑兵。
(2)在随同头曼出猎时,冒顿用响箭射头曼,他的部众即跟着响箭同射单于。
4.①鸣镝发出响声,可以起到发令的作用。②用鸣镝来指挥他所带领的军队。③计划杀其父单于头曼。
【解析】
1.选C项。可用排除法确定答案:“射”是“其爱妻”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不敢”是“射”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单于”是“善马”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2.选A项。“后来也用作历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错误。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在汉代前后称单于,后来称可汗、大汗等。
3.(1)头曼由此认为冒顿强壮勇武,就让他统率万名骑兵。
(2)在随同头曼出猎时,冒顿用响箭射头曼,他的部众即跟着响箭同射单于。
4.①鸣镝发出响声,可以起到发令的作用。②用鸣镝来指挥他所带领的军队。③计划杀其父单于头曼。
【参考译文】
匈奴单于头曼有太子叫冒顿。后来,头曼续有所宠爱的阏氏,又生了个小儿子,头曼便想把他立为太子。这时东胡部族强大,西域的月氏部族也很强盛。头曼于是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不久,头曼加紧攻击月氏,月氏就想杀掉冒顿。冒顿即偷盗月氏人的好马骑上,逃回了匈奴。头曼由此认为冒顿强壮勇武,就让他统率万名骑兵。冒顿便制作出响箭,训练部下骑射练习,使他们习惯于听从自己的号令。下令说:“看到我的响箭射出后不一齐发射的人,斩首!”冒顿随即用响箭自射他的好马,接着又射他的爱妻,左右的人凡有不敢跟着发射的,都被斩杀了。最后冒顿又拿响箭射头曼单于的好马,左右的骑兵也都跟着放箭射单于的马。由此冒顿知道这些兵士可以使用了,便在随同头曼出猎时,用响箭射头曼,他的部众即跟着响箭同射单于。最终杀死了头曼,并把他的后母和弟弟以及大臣中不听从调遣的人全部诛杀。冒顿自立为单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