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在香港地区新市镇的探索.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57124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4.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在香港地区新市镇的探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在香港地区新市镇的探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在香港地区新市镇的探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2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印度】西德斯卡卡尔张灵珠【法】晴安蓝S i d d h a r t hK H A K H A R,Z H A N GU n g z h u,A l a i nC H I A R A D I A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在香港新市镇的探索C om pa r i n gW a l kS c or e lW a l k i n gta n d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E x pl or a t i onofaN e wT ow ni nH on gK on c j一一摘要当前

2、步行评估系统及其评价指标越来越复杂多样,且不同评分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比较,使得设计师和政策制订者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此类评估方法。针对此情况,研究以香港沙田新镇为例,调查了使用三维步行网络得出的可达性指数、香港最近开发的可步行性评分系统,以及表明步行偏好的实际步行流量水平之间的双变量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网络分析对于现有和预测条件下评估步行可达性的便利性。关键词可步行性;三维步行网络分析;可步行性评分系统;步行流量;香港A B S T R A C TT a k i n gS h aT i nn e wt ow ni nH on gK on ga sac a s es t u d y

3、,t h i ss t u d y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b i v ar i a t ec or r e l a t i onb e t w e e ns i m u l a t e d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u s i n ga3 Dpe d e s t r i a nn e t w or ka n a l y s i s,ar e c e n t l yd e v e l ope d3 Dw a l k a b i l i t ys c or i n gs y s t e mb a s e di nH on gK on g,a n

4、 da c t u a lpe d e s tr i a nfl owl e v e l sa sw a l k i n gr e v e a l e dpr e fe r e n c e s N e t w or ka n a l y s i s sr e l a t i v ee a s eofu s efore x i s t i n ga n dpr oj e c t e dc on d i t i on se v a l u a t i ona r ed i s c u s s e d K E YW O R D SW a l k a b i I i t y;3 DP e d e s

5、tr i a nN e t w or kA n a l y s i s;W a l k a b i l i t yS c or i n gS y s t e m;P e d e s t r i a nF l ow;H on gK on g中图分类号:T U 9 8 4 19 1文献标识码:AD O I:10 13 7 17 j c n k i t a 2 0 2 3 0 2 0 2 2文章编号:10 0 5 6 8 4 X(2 0 2 3)0 2 0 0 2 2 0 8引文格式:西德斯卡卡尔,张灵珠,晴安蓝比较步行评分、步行偏好和可达性:在香港新市镇的探索 J】时代建筑,2 0 2 3(2):

6、2 2 2 91 背景过去十年中,可步行性(w a l k a b i l i t y)因其在改善建成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步行作为一种交通方式对可持续性和城市发展的四个支柱经济、社会、健康和环境都有积极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提高城市的步行可达性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提高公共健康水平、减少碳排放和本地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加强社区关系,为地区发展带来积极影响。1 1 巧1可步行性评分的提出是为了将可步行性的概念具体化,让使用者、社区和决策者能直观便捷地评估建成环境对步行行为的影响。这个指标对日益增长的步行需求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分析营造建成环境的品质及其对步行行为的

7、吸引力,并成为设计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评分系统之间的可步行性指数经常难以比较,并且较少与实际步行偏好进行验证,影响了它们在设计决策中的使用有效性。”1本研究从城市设计师的视角出发,旨在探讨可步行性与可步行性评分之间的差异,及其在设计过程中的实用性。为此,研究利用香港最近公布的三维可步行性评分与沙田新市镇实地调研统计的步行流量,探究两者的关联度,同时采用三维步行网络分析得出的可达性潜力指标网络中介中心性度量作为对比,进而提出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网络和步行性分数的验证和实际适用性问题。研究假设网络中心性度量指标与实际的步行流量关系密切,能够很好地表达行人的偏好并且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进行可步行

8、性测量。2 关于可步行性和可步行性评分的文献综述目前,可步行性的概念已在公共卫生、交通、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等学科领域普及。然而,由于不同学科对于可促进步行的建成环境要素的关注点不同,导致目前对于可步行性的定义并没有明确共识。”1 一些学科着重关注建成环境的“宜步行性”(w a l k a b l e)【8。1”,而其他学科则使用“可步行性”这个词来表示设计方案中步行的品质或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策略方法。1 因此,在针对不同步行人群和步行目的的研究中,可步行性的评价标准存在差异。此外,可步行性及其相应的变量是以不同的方式定义和计算的,包括与目的地的接近程度、街道连接性、非机动交通和行人基础

9、设施、美学、密度、土地使用、安全和微观尺度元素。这些差异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之间不具备可比较性,进而限制了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和相互验证的可能性。H 1 1 2 1”霍尔等人”4 1 提出,尽管步行指数。(W a l kS c or e)”被广泛地认可和使用,但是步行指数只是一个描述建成环境的指数,并不代表步行行为,甚至不能等同于可步行性这一概念。它利用通用的欧氏距离衰减函数来反映步行行为,但没有根据实际的步行流量数据进行校准。0 1 步行指数。和其他同类指数均使用二维的道路中线来评估可步行性,无法准确评估地形复杂的高密度亚洲城市,并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6 1 此外,由于行人对于道路的熟悉程度、步

10、行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的可步行性、行人主观感知的可步行性和道路可达性并不总是完全一致的。”3。”1 因此,构建一个更全面和标准化的可步行性定义及其相应的指标体系极为重要,以促使步行成为一种可持续和健康的交通方式。2 1 可步行性指数及其验证可步行性的测量方法早在2 0 世纪9 0 年代就已提出,随后产生了越来越多被广泛引用的可步行性指标和研究。然而,大多数研究中所测量的步行建成环境都具有地域独特性,并且大多数指标变量对高密度城市的步行影响并不显著。”o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 I S)等复杂数据分析工具的普遍应用和空间数据越来越开源,也出现了一系列基于G I S 的指标,如步行指数。”、弗兰

11、克步行指数”、国际体育活动和网络环境(I P E N:I n t er n a t i on a lP h y s i c a lA c t i v i t ya n dt h eE n v i r on m e n tN e t w or k)组织”刎等,以及许多由城市政府和规划机构开发的可步行性测度和工具,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可步行性定义、变量和算法。目前使用可步行性指标的量化结果相对较少或较为复合,其中极少采用实地调研数据来验证可步行性指数的有效性,并且很少使用大数据,且主要集中在美国。【20 2”因此,学者们建议对可步行性指数的使用必须经过严格的实地调研,以更好地校准与客观测量数据的一致

12、性。”2 1 可步行性指数的可验证性对快节奏设计中进行方案评估和筛选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城市设计从业者评估人们的步行偏好,但由于缺乏这样的评估工具和日益复杂的评估逻辑,对规划师和设计师而言,目前的可步行性指数几乎变得多余,这促使研究者越过这些指数,寻找易于理解及有效评估的近似代用指标。2 2 网络中心性作为行人运动的预测指标空间句法是一种成熟的基于二维空间网络的分析方法,它能有效显示行人、车辆流量与空间组构之间的相关性。”3。2 4 1 空间句法是一种强大的空间描述方式,它的分析逻辑是基于人们选择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路径时的运动模1 沙田小规划统计区(T P U)边界(左);沙田一期和二期核心

13、区(右)1 S h at i nT P Ub ou n d ar i e s(L e ft);R i g h t:S h at i nc e n t r a lc or ew i t hph a s e s1a n d2(R i g h t)式,通过将城市空间环境抽象为线性网络要素,考虑其独特的几何布局特征与空间要素的组织来理解人类行为。对于立体城市环境,可步行性指标能否测量三维空间上的步行可达性十分关键。虽然目前的可步行性指数尚未满足这一需求,但人们一直在努力将原有的空间句法理论转化和提升到三维立体环境中。2 5。2 7 1 香港中环的一项案例研究使用了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 pa t i a

14、 lD e s i g nN e t w or kA n a l y s i s,下文简称“s D N A”)的中心性测量指标,分析三维室内外步行网络与实地观察的步行流量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二者具有极高相关性。”8 13 研究案例、数据与方法3 1 沙田新城案例研究香港有超过9 个新市镇,容纳了超过6 0 的人口。沙田是第一代新市镇,主要利用填海所得土地发展而来,其最近扩建的马鞍山地区是所有新市镇中规模最大且运营最成功的。”沙田多样化的土地利用与政府设定的新市镇自给自足的理念相辅相成,形成沙田中心区高度复合的立体化空间。这一建成环境特征有利于可步行性研究,能够在网络分析与可步行性得分的比较中获得

15、更有效的评估结果。沙田区由6 个小规划统计区(T e r t i ar yP l a n n i n gU n i t,以下简称“T P U”,T P U 7 3 1,T P U 7 3 2,T P U 7 5 5,T P U 7 5 6,T P U 7 5 8,T P U 7 5 9)组成。其中,沙田一期和沙田二期分别位于T P U 7 5 8 和T P U 7 5 5内,是沙田的核心区,也是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图1)。沙田的一期与二期由城f-j 河进行划分,河流以北区域为第一期,是一个混合商业、住宅等功能的高密度开发用地,其中包括新城市广场、沙田公共图书馆和沙田市政厅,为新市镇中心创造了一个

16、活跃的区域。围绕着这些设施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2 3的是带有塔楼的多功能裙房,裙房为零售商店,上部塔楼为住宅。不同街坊内的建筑由设置在裙房三层及四层的连廊进行连接,同时也为行人提供了垂直的室r 为9 1,路线选择(图2)。沙田二期位于城门河南部,整体维持了线性形态,主要为公共住房区。与一期不同的是,二期在绿地空间布局上设置了一系列小公园和两条垂直于河流的“绿色指状带”。河岸边配有步行和自行车道,但被一条主要道路(大涌桥路)隔开,仅通过人行隧道连接社区。社区内的人行天桥系统呈现整体东西向和部分南北向,地面和人行天桥系统缺乏通行的

17、连续性。社区内大多数住宅楼的入口都设有门禁,只能由居民进出,因此人行天桥系统对大众几乎没有用处(图3)。对比一期和二期的就业岗位密度,由于一期土地利用更为多元化,该地区的就业密度达到了每公顷近7 7 个工作岗位,是二期的两倍多。而二期多为单一的住宅功能,拥有较高的住宅密度和人口密度。在车流量方面,一期的日常车流量较高,中位数高达4 46 8 0 辆,而二期的每日车辆流量中位数仅2 43 5 0 辆(表1)。3 2 三维室内外步行网络香港的步行路网建立在复杂的地形上,而当前可步行性指标主要使用道路中心线网络进行研究。为了更精确地分析复杂的三维步行路网,香港大学规划与设计系最初开发了一个区域范围的

18、室外步行网络3 D P N,后转移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政总署并发布为L a n d s D3 D P N。L a n d s D3 D P N 在3 D P N 基础上补充绘制了部分室内公共部分立体路网,并与室外网络相连。在L a n d s D3 D P N 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完善了网络,为选定街区创建了一个详细的三维室内外步行网络H K U3 D P N,涵盖层面广,包括室内9 1、垂直过渡、地下室2 层到8 层的室内网络、行人天桥、地铁和可供公众使用的2 4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r e2 0 2 3 2屋顶花园等。三维步行网络基于从香港建筑署B R

19、 A V O 数据库中检索到的3 0 多座建筑的数字平面图、剖面图和立面图完成。8“图4 显示了网络发展到最详细的室内室外版本的差异,图5 一图7 展示了沙田核心区三维室内外步行网络的创建过程。3 3 立体步行流量数据收集研究使用“观察点”计数法。”收集步行流量数据。考虑到沙田地区的立体布局,选择观察点时包括了地面、天桥和地下隧道。每个地点的观察记录为3 0 分钟,分布在一个工作日的六个不同时段,分别为:上午8 一1 0 点,晚上1 0 1 2 点,中午1 2 N 2 点,下午3 5 点,下午5 7 点和晚上7 9 点。在选定的5 8 个路段上,共计数1 25 3 7 名行人,其中2 2 个观

20、察点是在一期和二期之间的人行天桥地铁上进行的(图8)。3 4 三维步行可达性评分系统Z h a oJ 等人”6 1 基于步行指数。、L a n d s D3 D P N 和多个开源编程平台及语言4 l,发布了详细的香港范围内的可步行性评分系统(图9o考虑到当地情况,他们调整了权重分配、距离衰减函数和原始步行指数。方法中的便利设施。评分采用了4 0 0m 的分析半径,4 0 0m 相当于步行5 分钟距离,在出行活动和体力研究中也被设定为评估标准。2。3 3 1 此外,为了进一步衡量可步行性得分被低估的情况,他们将L a n d s D3 D P N 和道路网络转换为栅格分析表面,并提取两个可步行

21、性表面之间的差异。这种比较有助于理解在计算可步行性得分时使用步行网络而不是道路网络的重要性。然而,香港的可步行性得分数据仍存在使用上的挑战。首先,得分数据点呈平面分布,没有内置高度或楼层信息;其次,这些点数据没有相对应的基础道路网络;最后,这些数据没有提供评分系统中计算使用的便利设施列表,使其成为一个黑盒子,且可能由于便利设施组合的变化而过时。这些挑战共同限制了进一步研究的扩展,也为验证工作带来不确定性。表1 沙田区人口主要特征T a b l e1 S h aT i n sd e m og r a ph i cou t l i n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3

22、 53 Ds D N A 软件s D N A 是一款三维空间网络分析工具箱,特别适用于街道路径城市网络分析。它计算可达性度量(可达范围、平均距离中心性、引力)、流量(双向中介中心性)和效率指标(循环性),以及凸包属性等,这些指标都在界定的半径范围内计算。与传统的网络分析不同,所有的垂直联系,包括楼梯、电梯、自动扶梯,以及台阶位置和楼层变化,都在三维环境(如A r c G I SP r o或R h i n 0 3 D)中进行分析和可视化。【3 卅本研究使用s D N A 分析的中介中心性测量系统中所有节点之间的重叠最短路径,这一指标与网络的行人流动潜力相关。4 1 空间句法文献将这种中心性指标定

23、义为“选择度”【3”。行人倾向于选择最短和最直接的路径B 刮,因此空间组构可以通过最短(欧氏距离最小)且最直接路径(变化角度最少)的数量来描述。【3 7 1s D N A通过采用复合距离(h y br i dd i s t a n c e)度量方式,在网络中同时考虑最小的欧氏(e u c l i d e a n)与角度(a n g u l ar)变化,研究观察了这三种度量的分析,模拟的中介中心性排除了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多样性、与交通的接近度等可在设计阶段添加的因素。【2”4 研究结果4 1 中介中心性、可步行性得分和步行流量的相关性图1 0 和图”展示了4 0 0m 分析半径下的网络分析和香

24、港可步行性得分”6 1。红色表示较高的步行潜力和步行得分,蓝色则相反。表2 表4 显示了沙田核心区的实测行人运动模式分布、利用完整的三维室内外步行网络和s D N A 模拟得到的可达性结果及香港可步行性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香港可步行性得分和步行流量以及和中介中心性之间的相关性非常低,r 2 最高仅为o1 和o1 1(表2、表3,P 值为o0 0 5),而中介中心性与步行流量则有较高的相关性,在8 0 0m 半径下的最佳r 2 达o6 3(表4,P 值 o0 0 1o4 0 0m 分析半径B t E 的较车流量普平均值中位数面积住宅密度工作密度沙田常住人口就业查点数据A A D T2 0

25、1 6A A D T2 0 1 6(h m 2)(ph m 2)(就业岗位ph m 2)1 7 1 5 061 24 8 1 3 54 46 8 04 7 6 9 32 2 32 1 47 7(3 6)二期46 1 0(T P U7 5 5)”2 59 3 82 43 5 06 4 1 9 71 6 04 0 22 9(7)2 沙田一期的街道及人行天桥的环境3 沙田二期人行天桥环境4 三维室内外步行网络的创建。(a)道路中心线,(b)人行道中心线,(c)部分室内,(d)全部室内+室外行人网络5 沙田一期(上)和二期(下)6 L a n d s D 3 D P N 沙田一期(左)和二期(右)7

26、详细三维室内外步行网络H K U3 D P N 沙田一期(左)和二期(右)8 步行流量统计点9 沙田核心区可步行性得分分布2 S h at i nph a s e1s t r e e tI e v e la n dfoot b r i d g eI e v e le n v i r on m e n t3 S h at i nph a s e2foot b r i d g ee n v i r on m e n t4 C r e a t i onofa3 Dl n d oor-O u t d oorP e d e s t r i a nn e t w or k,(a)r oa dc e n t

27、 r el i n e,(b)s i d e w a l kc e n t r eI i n e,(c)par t i a li n d oor,(d)fu l Ii n d oor+ou t d oorpe d e s t r i a nn e t w or k5 S h at i nph a s e1(a b ov e)ph a s e2(b e l ow)6 L a n d s D3 D P NS h at i nph a s e1(1 e ft)ph a s e2(r i g h t)7 D e t a i l e dH K U 3 D P NS h at i nph a s e1(1

28、 e ft)ph a s e2(r i g h t)8 P e d e s t r i a nfl owc ou n tpoi n t s9 w a l k a b i l i t ys c o r ei nt h ec or eofS h at i n簿、薹三f专怒雾j高相关性(r 2=0 5 9)与香港人的普遍步行行为一致,8 8 1 分析半径在6 0 0m 和8 0 0m 之间时,相关性稍有增加,但半径的增加对于提升相关性的贡献很低。步行流量和可步行性得分之间的显著低相关性部分是由于步行指数的性质与分析框架造成的。可步行性得分主要代表周围的设施或便利设施,即“建筑环境指数”或“便利指数”

29、,而非对可步行性本身的评估。H,1 4 1 验证可步行性得分的最初评估”“也注意到这种差异,提到“可步行性得分仅作为估计社区密度和设施便利度的指标,而非全球性的社区步行测量方式”。4 2 从网络和流量潜力中学习网络中心性指标在预测行人流量方面表现更佳,因为它与实际步行流量相关性更高。为了解某些运动模式如何发生以及发生的原因,我们进一步分析、评估和比较沙田一期和二期、人行天桥和地面系统之间的中介中心性与步行流量的相关性。(1)沙田一期沙田一期有密集、紧凑和复杂的多层室内步行网络,所有出发点和目的地由这些步行网熬络相连。一期是一个综合性混合用途的T O D开发项目,包括沙田地铁站,其上建有商业办公

30、和零售设施,同时还有零售裙楼和住宅塔楼,从地铁站向外呈线性分支,在其西边的网格有轻微旋转。整个开发项目被设计和建造成一个单元体,并且用连廊把多个平台、酒店、图书馆、文娱中心和商场等连接起来。由于其人车分离的设计原则,地面层的设计极尽所能地将行人送上天桥和室内步行系统,而把地面层留给车辆通行。仔细观察地面和天桥的行人数量,并进一步将人行天桥系统的中介中心性与其相应的行人数量联系时,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流量特征。沙田一期人行天桥与行人数量在4 0 0 m 8 0 0m 半径之间相关性很大(表5)。相反,地面上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半径为12 0 0m 时达到B t E 的最高相关性,仅为r 2=o2 6(

31、表6o在沙田一期的一个工作日,在1 2 座行人桥和2 条地铁上共观察到58 2 4 名行人。同一天在1 5 条人行道上仅观察到20 3 3 人,不到前者的一半,这进一步确定了沙田一期人行天桥系统的重要性,该系统的地面设计是为了减少行人在上行走。从图1 2 可以看出地面层(G F)到三层(3 F)、四层(4 F)等楼层出现的行人以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2 5强及室内网络密度的差异。(2)沙田二期相比之下,沙田二期最初主要是作为一期的住宅扩建而没有以地铁站为核心进行开发(沙田围地铁随后于2 0 0 4 年开通)。由于最初缺乏核心地铁

32、站,导致沙田二期的空间结构相对零散,没有明确的社区核心,缺乏标志性,也没有明显的人车分离设计。沙田二期目前可以被定义为“T A D”(T r a n s i tA d J a c e n tD e v e l opm e n t,毗邻公交发展),因为大部分住宅离车站有5 一1 0 分钟的步行距离,而且除了沙角村都没有直接的行人桥连接到任何车站。在4 0 0m 半径范围内,沙田一期和二期的行人桥总长度约为1 2k m。然而,两者行人桥的布局模式非常不同。如前文所述,沙田一期提供了相互连接的行人天桥系统,连接到多个商业零售裙楼和裙楼屋顶花园,并且整个系统通过多个垂直入1 3 出1 1 3 连接(图

33、1 3);与此相反的是沙田二期提供了有明显起点和终点的长而宽的行人天桥,这些天桥通往私人住宅和独立的零售超市或学校(图1 4o同时,二期工程在地面上进一步反映出了这种流线模式,使人行桥在日常公共使用中显得相对多余。川一熬影一2 6 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表2 中介中心性与香港可步行性得分的相关性(最高相关性r 2)T a b l e2 C or r e l a t i on sb e t w e e nB e t w e e n n e s s H KW a l k a b i l i t yS c or e(b e s tc

34、or r e l a t i on sr 2测量方式(分析半径,m)r 2(4 0 0)f(6 0 0)r 2(8 0 0)f(10 0 0),(12 0 0)中介中心性(混合距离)B t H0 0 80 0 20 0 10 0 0 40 0 0 0 7中介中心性(角度距离)B t A0 0 80 0 20 0 10 0 0 1中介中心性(欧氏距离)B t E0 10 0 50 0 3O 0 20 0 1表3 步行流量与香港可步行性得分的相关性(最高相关性r 2)T a b l e3 C or r e l a t i onb e t w e e nP e d e s t r i a nfl o

35、wv ol u m e H KW a l k a b i l i t yS c or e(b e s tc or r e l a t i on s,测量方式,每小时步行流量O 1 1表4 中介中心性与步行流量的相关性T a b l e4 C or r e l a t i on sb e t w e e nB e t w e e n n e s s P e d e s t r i a nfl owv ol u m e测量方式(分析半径m)r 2(4 0 0)r 2(6 0 0)r 2(8 0 0)r 2(10 0 0)r 2(12 0 0)中介中心性(混合距离)B t HO 5 20 3 80

36、3 90 2 7O 1 4中介中心性(角度距离)B t A0 5 4O 3 60 _ 30 1 50 0 7中介中心性(欧氏距离)B t EO 5 9O 60 6 30 4 90 2 9在沙田二期的一个工作日里,在7 条人行天桥和2 条地铁上共观察到18 6 9 名行人,同一天在2 0 条人行道上共观察到28 11 名行人。前者的数量较低与二期单一的住宅区功能有关。即使存在这样的布局差异,人行天桥系统和地面上的行人移动模式在沙田一期和二期之间仍然比较相似,这一点在表7 和表8 的相关性中可以看到。鉴于商业零售裙楼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并且在地面上存在大量的人行开放路径,这些相似之处相当令人惊讶。这

37、种特殊的模式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以了解其原因,我们认为在沙田二期的人行天桥和地面系统的工作日和周末使用之间会出现差异。天桥直接通往某些小规模的日常必要设施,如幼儿园、全科医生所在、面包店、自动提款机等,以及一些小规模的商场和市场。由于这类商店搬上了天桥层,无法从地面层进入,所以行人不得不使用天桥。此外,该天桥系统还与青年中心、托儿所、学校等设施紧密结合,进一步迫使行人走上天桥层。另外,这也可能意味着地面上的道路是分散的,不便捷、不安全或不利于舒适行走等,而天桥则直接将行人连接到不同的设施。虽然目前这一要素不在本研究的考量范围,但它仍然是一个应当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同时,s D N A 分析在捕捉

38、低流量和高流量方面非常敏感和有效。s D N A 中的流量模型本庸卜罢其千中介中小十牛目D 路稃舌晷的标、住括节,而非起点或终点。用R 4 0 0 计算中介中心性时,并不涉及所计算路径单元其4 0 0m 范围内的所有行程,而是涉及所有经过这一路径单元的最大长度为4 0 0m 的行程。这个定义对于理解人们为什么选择特定路径而非其他路径,以及土地利用作为一个乘数因子起到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这一指标进一步假定,人们从任一地点到另地点都使用最短路径,且遵守半径设定的最大行程距离。然而,人们对最短路径的偏好可能因其对某一地区的了解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些人可能使用最短距离的近似值,即最短的欧氏距离,而不

39、考虑需要进行的水平和垂直转弯。就沙田而言,行人数量与B t E 的相关性适中(最大r 2 为o5 9),可以解释为行人对该地区非常了解,熟悉所有的捷径。5 结论本研究从城市设计从业者的角度出发,确定不同的可步行性工具在设计决策中的有效程度。在分析过程中,研究在香港最近开发的三维可步行性评分系统、步行流量和香港沙田新镇的三维室内外行人网络分析之间建立关联。通过文献回顾,可步行性指数并没有为参与快节奏决策的城市从业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工具来研判现有和未来的条件。尽管可步行性指数对于测量建筑环境的特征很有用,但其测度可先行十牛的能力挤为右隰1 6,1 钔|关|眦太研蜜偶10 详细室内外步行网络s D

40、N A 分析,从上到下分别为B t H 4 0 0,B t A 4 0 0,B t E 4 0 01 1 可步行性得分1 2 沙田一期室内外步行网络和活动1 3 沙田一期(左)和二期(右)的步行天桥布局1 4 沙田二期的步行天桥环境10 s D N AD e t a i l e d3 D P NN e t w or ka n a l y s i s a b ov et ob e l owB t H 4 0 0,B t A 4 0 0,B t E 4 0 01 1 W a l k a b i l i t yS c or e s12 S h at i nP h a s e1l n d oor O

41、u t d oorN e t w or ka n da c t i v i t i e s13 S h at i nph a s e1(1 e ft)a n dph a s e2(r i g h t)foot b r i d g ec on fi g ur a t i on s1 4 S h at i nph a s e2foot b r i d g ee n v i r on m e n t田一期中介中心性与步行流量的相关性(步行天桥+地铁)C or r e l a t i on sb e t w e e nB e t w e n n e s s P e d e s t r i a nF l

42、 owV ol u m e(F oot b r i d g e s+S u b w a y)ofS h at i nph a s e1时代建筑T i m e+A r c h i t e c t u r e2 0 2 3 22 7瓣黼黼觥薄固商业,学校f社区没撬带有G F 和1 F 通谨_ _A P T-天fi测量方式(分析半径m)r 2(4 0 0)r 2(6 0 0)r 2(8 0 0)r 2(10 0 0)r 2(12 0 0)中介中心性(混合距离)B t H0 7 3O 6 9O 6 90 5 40 3 3中介中心性(角度距离)B t A0 7 7O 7 10 6 9O 5 80 4 3

43、中介中心性(欧氏距离)B t E0 7 0O 7 20 7 4O 5 6O 3 2田一期中介m,U 性&步行流量(地表)C or r e l a t i on sb e t w e e nB e t w e n n e s s P e d e s t r i a nF l owV ol u m e(A t g r a d e)ofS h at i nph a s e1测量方式(分析半径m)r 2(4 0 0)r 2(6 0 0)r 2(8 0 0)r 2(10 0 0)r 2(12 0 0)中介中心性(混合距离)B t HO 0 70 0 0 90 0 1 20 0 90 1 2中介中心性(角

44、度距离)B t A0 0 50 0 0 7O 0 10 0 70 0 9中介中心性(欧氏距离)B t E0 0 7O 0 90 1 5O 2 5O 2 6田二期中介中心性与步行流量的相关性(步行天桥+地铁)C or r e l a t i on sb e t w e e nB e t w e n n e s s P e d e s t r i a nF l owV ol u m e(F oot b r i d g e s+S u b w a y)ofS h at i nph a s e2测量方式(分析半径m)r 2(4 0 0)r 2(6 0 0)r 2(8 0 0)r 2(10 0 0)r

45、2(12 0 0 1中介中心性(混合距离)B t H0 2 20 7 50 6 2O 5 2O 3 4中介中心性(角度距离)B t AO 2 40 5 40 6 5O 5 6O 5 1中介q o,L,性(欧氏距离)B t EO 0 8O 2O 6O 5 90 5 3田二期中介中心性与步行流量的相关性(地表)C or r e l a t i on sb e t w e e nB e t w e n n e s s P e d e s t r i a nF l owV ol u m e(A t g r a d e)ofS h at i nph a s e2测量方式(分析半径m)r 2(4 0 0)

46、r 2(6 0 0)r 2(8 0 0)r 2(10 0 0)r。(12 0 0)中介中心性(混合距离)B t H0 0 10 0 0 8O 0 0 1 30 0 0 20 0 2中介中心性(角度距离)B t A0 0 0 30 0 0 1一O 0 10 0 40 0 7中介中心性(欧氏距离)B t E0 0 4O 0 50 0 40 0 40 0 4姆接范围商业f学1 I 盘琏t 区设施带有6 F 和1F 通道-_ fi 天桥量有良好关联的独特属性的网络组构可以作为可步行性的代表,从而对现有和预计的步行能力进行基准测试。在4 0 0m 半径范围内,中介中心性与步行流量的最佳相关r 2 为0

47、5 9,中介中心性与香港可步行性得分的最佳相关r 2 为o1,而香港可步行性得分与步行流量的相关r 2为0 1 1。对于设计者和规划者来说,仅用网络及其属性就能知晓接近6 0 的步行流量差异,足以成为现有和未来可步行性的基准。考虑到网络沿线的功能等情况,人们可以用密度、混合度等属性和权重进一步丰富网络模型。同时,由于其对于轻微和普遍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设计者也得以评估真实的设计方案及其变化来辅助决策。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最重要的是,从公共领域获得的香港三维可步行性评分数据集提供了二维数据点,没有提供高度信息。这种情况为准确和有意义地分配实际三维数据值和步行流量计数之间的空间连接带来了

48、挑战。其次,研究只观察了工作日的行人数量,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对周末的行人流动模式进行探索。这对进一步了解沙田二期的动线模式可能特别有用。另外,对于行人步行行为的偏好研究可将年龄和性别等信息纳入,以潮熟弛懒润囊黝昆黔麓撵,辫_麟耩糊潮嗣漓2 8 时代建筑1 1 m e+A r c h i t e c t ur e2 0 2 3 2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的步行选择差异。此外,由于很难观察到私人物业中的行人流动,所以没有测量室内步行流量,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图表来源:图5 来源于6 0 0 9J eE a r t h,其余图表均由作者自摄或自绘)参考文献:1】B A S S E T T,D,P

49、 U C H E RJ,B U E H L E RR,e ta I,2 0 0 8 W a I k i n g,C y c I i n g,a n dO b e s i t yR a t e si nE u r ope,N O r t hA m e r i c a,a n dA u s t r a fi a J】J ou r n a IofP h y s i c a IA c t i v i t ya n dH e a ft h,2 0 0 8,5(6):7 9 5-8 14【2 H A L LMC,R A MY W a I ks c or e a n di t spot e n t i a

50、Ic on t r 吣u t j ont ot h es t u d yofa c t i V et r a n s por ta n dw a l k a b t y:acr i t i c a la n d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J】T r a n s por t a t i onR e s e ar c hP a r tD,2 0 18,6 1:3 1 0-3 2 4 3】T A L E NE,K O S C H I N S K YJ T h eW a I k a b I eN e i g h b ou r h ood:AL l t e r a 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