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重难点03 魏晋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兴盛
【考情概览】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考情概览表
年份
试卷
考题
考点
主题
2016
2卷
24题
魏晋汉字书体
弘扬传统文化
2卷
25题
科举制意义
国家治理——选官
2卷
26题
宋代土地政策
三农问题
3卷
26题
魏晋书法艺术
历史解释
2017
2卷
26题
南方文化影响力
民间文化
3卷
26题
唐代土地政策
三农问题
2018
1卷
25题
唐代地方管理
国家治理——中央集权
1卷
26题
宋代民营手工业
民营经济
2卷
26题
唐代中央职官调整
国家治理——加强专制
3卷
25题
科举制影响
国家治理——选官
2019
1卷
26题
唐代社会生活
民间文化
2卷
26题
宋代理学
主流思想
3卷
25题
唐代艺术
历史解释
3卷
26题
宋代政治
国家治理——军队建设
2020
1卷
26题
宋代农业发展
三农问题
2卷
26题
科举制发展
国家治理——选官
3卷
26题
唐代书法艺术
弘扬传统文化
【备考提示】
魏晋唐宋时期是高考古代中国命题的核心时空,每年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涉及,主要集中的考察方向是国家治理经验、三农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影响、社会生活面貌等。需用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包括:唐宋中央职官变迁、选官制度发展、唐宋土地政策、宋代工商业发展、宋代理学、唐宋社会生活、魏晋唐宋优秀传统文化代表。
【必背规律】
1. 三公九卿是职能分权,三省六部是程序分权
解读:职能分权、程序分权,只要不是机构重叠、人员冗杂,都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
2. 三省六部提高效率减少失误,二府三司制约相权效率低下
解读:一般唐制代表古代行政制度的巅峰,所以考察相对积极的作用。唐往后的朝代多考察僵化和不足。
3. 宋制的理性精神:宰枢同兼有利于提高效率,职事分离有利于集中事权
解读:宋代制度问题多多,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宰枢同兼是个特殊现象,职事分离则是宋代常制。
4. 皇权存在非理性,官僚政治不断制度化、程序化
解读:皇权的非理性指的是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暴政、昏庸等问题,而官僚政治的成熟则是减少皇权非理性损失的重要手段。
5. 古代皇权三重约束:儒家道德、法律、文官集团
解读:古代皇帝并非为所欲为,对道德准则、行程程序和法律制度,特别是祖宗之法还是保有一定的敬畏。因为皇权的落实离不开官僚集团、士大夫阶层的配合,祖宗之法则是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6. 架空相权、制约相权、分割相权都会强化专制
解读:这里所指的是中朝的设立、监察权的扩大、三省和二府三司的建立。
7. 威胁古代统治的三大因素:民族入侵、藩镇割据、农民起义
解读:民族入侵的主要影响是政府的国防开支始终居高不下。藩镇割据的屡屡出现则导致中央集权逐步强化,皇帝日益重视对兵权、财权、人事权的控制。对农民起义的恐惧则使得统治者会推行休养生息、分配土地、打压兼并、重农抑商等政策。
8. 军功爵制重视能力选官;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的均等化。
解读:军功爵重视的更多是军事能力,科举更多重视行政能力和道德水平,两者都有利于增强社会流动,打破阶层固化。而科举影响更深远。
9. 城市化发展两大表现:突破时空,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完善
解读:突破市坊限制和时间限制,其实安史之乱以后就有。城市职能完善是人们进城的重要原因。
10. 经济重心南移先是农业发展后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但没有改变政治重心。
解读:政治中心固定在靠近北方的位置,是外来军事压力决定的,经济重心南移则是内部生存压力决定的,结果就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步分离。而文化中心则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一起移动到了南方。
11. 交子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客观经济发展的结果
解读:交子是民间货币,便钱才是官方发行的。交子的出现一定程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铜钱匮乏,铁钱笨重,人们需要临时性替代物品。所以纸币的出现,并不能推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纸币还要到1935年的币制改革。
12. 汉代儒学是外儒内法兼采百家,侧重管理国家(民本——君本);宋代理学是三教合一,侧重约束社会,两者都是适应统治需要的产物
解读:董仲舒侧重提供治国手段,朱熹更强调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两人合力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也使得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固化
13. 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依然是正统思想;佛道兴起既适应统治者稳定社会需要,又符合民众寻求慰藉心理
解读:三教合一儒学失去的是独尊地位。佛道兴起是中国社会诉求的反映,也有佛教本土化的努力。
14. 格物致知是唯心(空谈),格物致用是唯物(务实)
解读:格物是科学的方法论,但是致知没有以掌握客观规律为目的,致用适应了现实需求但是缺乏时代进步的眼界。
15. 理学是精神贵族化,对象平民化
解读:理学本质上是希望每个人都活的像圣人那样,这有利于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也给中国人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
16. 朱熹爱孟子,王阳明和李贽批判盲从孔子,他们都是儒学的继承者。
解读:朱熹因为强调存天理,所以推崇孟子的性善论。王阳明是因为注重个人内心感受所以反对盲从孔子,李贽则是一个完全的叛逆者,希望跳出孔子的框框。但是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儒家思想,所以不能彻底推动思想解放。
17. 朱熹尊重基本欲望,王阳明注重个人主体地位
解读:某种程度上,两人的思想都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18.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注重秩序,朱熹汇编四书五经注重伦理
解读:三纲是董仲舒提出的规矩,四书则是朱熹明确的地位。
19. 风俗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文人画受理学发展的影响。
解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带来市民文化,市民文化包括了风俗画、小说散曲、杂耍等等。理学发展则带来了道德标准的泛化影响,书法、诗词、绘画、服饰等等方面注重表达情操高洁、实现道德教化目的,都是理学影响的产物。
20. 市民文化是通俗化,士大夫文化是矫情化
解读:市民文化就是满足娱乐需求,士大夫文化则侧重表达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平。
【核心知识框架】
【限时检测A】(建议用时:30分钟)
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I,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
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
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
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3.(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
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6.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8.(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9.(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0.(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12.(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0年高三一模)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
A.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13.(2020·河北保定一模·26)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士、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 )
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
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
14.(贵州省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西晋文学家左思文采富丽,其《三都赋》风靡一时,造成“洛阳纸 贵”。但左思却因出身寒微而一生仕途坎坷,不受重用。这反映 了当时
A.入仕主要依据德行
B.依据血缘亲疏选官
C.分科取士尚未出现
D.门阀势力垄断仕途
15.(2020·四川眉山二模·26)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 )
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
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
16.(2020·广西南宁高三模拟)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
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 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C.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 D.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
17.(2020·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月考)唐朝名僧宗密指出:“然孔、老释迦皆县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励群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佛教取得了正统地位 B.儒学吸收了佛道有益成分
C.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 D.儒家学说缺陷正不断暴露
18.(2020·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四次调研)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
A.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 B.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
C.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 D.表明商品经济促进观念开放
19.(2020·广东省广州高三综合测试)唐代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已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
A.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
C.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20.(2020·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二模)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的调整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传统文化的成熟 D.社会经济的转型
21.(2020·河南六市重点高中3月联合检测·26)宋代,很多士大夫在绘画上除了创作吟咏性情的文人画外,还好画“世俗人物”,创作了许多诸如《货郎图》《纺车图》等表现城乡百姓世俗生活的作品。这一现象折射出
A.市民文化走向勃兴 B.绘画主流出现转向
C.士大夫阶层的衰落 D.理学影响艺术创作
22.(2020·福建省高三二模)隋唐时期“工商不得人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
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
C.门第成为选官人仕重要条件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
23.(2020·福建省高三模拟)唐朝前期实行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
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
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 D.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4.(2020·江西南昌一模·27)张载所开创的“关学”以“躬行礼教”为宗旨,为宋代重新解释儒家礼教中关于天命、鬼神的经典,构建儒学宗教观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张载的思想( )
A.与传统儒学背道而驰 B.推动儒学的唯物倾向
C.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限时检测B】(建议用时:30分钟)
1.(2020·贵州贵阳一模·26)《唐律》把“父母在,别籍异财”规定为“十恶”重罪中的“不孝”罪状之一,予以严惩。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这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民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始娶,便析产异籍”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变化表明( )
A.唐代“三教合一”冲击 B.对国家基本伦理形成严重挑战
C.宋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唐宋主流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
2.(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26)据统计,宋朝的长安工商店业有二百二十行,临安有四百一十四行。在农村则出现了一些专业户,宋代官私文献记载中常有: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箱户、水砚户、磨户、焙户、酒户等专业户。据此可知,在宋代( )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趋势显著
C.区域经济具有专业化特色 D.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已常态化
3.(2020·四川内江二模·26)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 《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4.(2020·福建龙岩一模·26)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 )
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
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
5.(2020·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魏孝文帝时期,面对社会上“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该建议被采纳说明当时( )
A.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政治动荡影响精耕细作
C.地权私有促进经济发展 D.禁止地主土地私有制度
6.(2020·湖南永州二模·26)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 )
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
7.(2020·湖北宜昌一模·26)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 )
A.赋税征收更公平合理 B.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
C.土地兼并已不受限制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8.(2020·贵州“阳光校园·空中黔课”3月线上阶段检测·4)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 )
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
9.(2020年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高三1月联考)南宋时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不仅仅是瓷器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如以广州为中心的潮州窑、西村窑;以泉州为中心的德化窑、建阳窑。这表明,制瓷生产
A.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B.与政府重商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
C.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D.民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
10.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20年高三一模)南宋临安城内,在不同方位计有20多处热闹的瓦肆,昼夜有傀儡戏、影戏、杂剧、说书、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每天有上千人聚此互动,游乐休闲。这说明当时的临安
A. 娱乐活动开始突破时间限制 B. 已经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C. 城市生活具有世俗文化色彩 D. 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11.(安徽黄山市2020届高三一检)《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2.(安徽黄山市2020届高三一检)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
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
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
13.(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窥之”。到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开元初期,女性不戴帷帽,“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唐朝女性装束的变化反映出
A.社会动荡影响习俗变迁
B.唐朝女性地位日益提高
C.政府政令鼓励女性自由
D.社会风气日趋包容开放
14.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 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 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 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15.(2020·广东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26)朱熹小时候曾学习曹操的书法,当时他的同学刘共父学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刘共父批评朱熹说“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后来朱熹以此事告诫弟子们要“取法须端”。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中国书法( )
A.具有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B.有“书以载道”的传统
C.从自发开始走向自觉阶段 D.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形成
16.(四川成都树德中学2019年高三11月阶段检测)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绘成了梅谱。他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型像一把扇子,就会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
A. 践行知行合一主张 B. 坚持个人独特的求理方式
C. 以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求理 D. 对儒学认识存在僵化趋向
17.(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宋代书籍刻本主要有三种: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坊刻本大都署有书商字号,虽然在质量上无法与不惜工本的官刻本、校勘精到的私刻本相比,但由于其集中于医、科举和其他日用书籍,在当时却十分流行。这反映了当时
A.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下移 B. 民营出版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C. 私人书商注重广告宣传 D. 科举类书籍在市场上最为畅销
18.(四川南充202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 的正当性,绝不能见利忘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 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材料表明
A.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己被颠覆
B.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
C.培养道德自觉否定个人利益
D.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于书院教育
19.(2020年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1月诊断)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认识
A. 吸收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B. 颠覆了传统社会的等级观念
C. 暗含否定权威利于思想解放
D. 继承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20.(2020·广东省高三二模)陆九渊、王阳明相信人心就是理的根源,也是道德法则的根源。他们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据此可知,陆王“心学”
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维护先秦儒学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21.(安徽黄山市2020届高三一检)工匠造物讲究的是“工匠精神”,并在专业、专注与专攻上只做好一件事。孔子对待这种精神的态度有过从“君子不器”、“玩物丧志”到“道器不离”的转变,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孔子的主张A.意在强调器以载道的功能价值 B.阻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
C.主要基于春秋时代的现实需求 D.反映其思想观点的保守顽固
22.(2020·江西南昌一模·26)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 )
A.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B.当时文人画已初步流行
C.唐王朝好勇斗狠的民风 D.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
23.(2020·北京高三模拟)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这说明宋朝时期
A.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 B.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商业发展对数学了产生影响 D.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24.(2020·福建漳州高三毕业班第二次高考适应性测试·26)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主张:“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据此可知,二者( )
A.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 B.都强调经世致用
C.求理途径上相互矛盾 D.都提倡“灭人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