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9、范进中举(1)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课题
19、范进中举(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科举制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3、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重点
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难点
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教法及教具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
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预习检测
(一)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整体感知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
课前准备
学生介绍作家和作品,互相补充。
学生了解封建科举制度。
从整体把握结构和内容。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1)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2)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3)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4)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5)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4、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5、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6、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7、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8、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浏览课文,画出人物前后变化的相关语句。
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总结和归纳小说主题。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补充习题语段阅读和积累与运用1、2.
课外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教学札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