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 语文 教案设计
课题
核舟记
学习目标(融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3、 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重点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2、 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
教学难点: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采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法与学法设计
一、 导入
二、
题解
三、 整体感 知
三、 合作探 究
四、
课堂小 结
五、
练 习
六、
作 业
布 置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其中就有一种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手工雕刻艺术——微雕。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微雕艺术就是这样令人叹为观止。今天,让我们以这样的心境进入《核舟记》来领略一枚核舟所展示的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吧。
1、学生自学注释(1),掌握:作者 魏学洢,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记”: 指文体,出现很早,至唐宋大盛。可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跟我们今天的说明文相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1)注音:
罔(wǎnɡ)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停顿: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 疏通文意并解决课后练习三,体会文言句式的特点。
3.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简述课文内容。
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
1、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船尾和船背。
2、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为什么?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是作者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关键是细致观察、生动描写。
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介绍得淋漓有致。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从文学常识、生字、词语、句子翻译等方面拟定。
1、 背诵2—4段。
2、 练笔: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怀着一种惊奇、一种敬意进入课文的学习。
指导学生自学注释(1)。
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指名学生板演,检查听读效果
指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
学生按照课文内容,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据此复述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明确每段的核心,然后理清全文脉络——总分总结构。
指导学生理出“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1.引发读者兴趣。 2.突出主题。
指导学生自选事例品评,教师及时点评、总结。
通过表演,使学生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指导学生自行总结,教师补充。
巩固知识点,查缺补漏
强化读写训练
板 书
设 计
核舟记 ( 魏学洢)
一、(1)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奇巧
详写核舟
总 分 总
空间顺序
1、船舱
2、船头
二、(2—5) 3、 3、船尾
4、船背
三、(6) 总述评价: 技艺高超—灵怪
(细致观察 生动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