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标点符号常见错误例说
1、概数用顿号
概数是表示大概的数目,有时拿数词连用来表示,如三五个、七八十人等。因为表示约数,所以概数中间不需要停顿。因此,如果加上顿号,就是错误的。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宛延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三四里”是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的距离数目。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之间不需要停顿,一加上顿号,便成了“三”和“四”的并列,这就不符合表达的原意。
2、缩写的集合词用顿号
一些词语,如父母、中小学生、干群、干警等是一些缩写的表示集合群体意义的词语,它们之间结构紧密,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
这次“实战演习”的成功,与广大的指、战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指战员”是一个集合词,“指”是指导员,“战”指战士。“指战员”中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3、连词前用顿号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这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这种真率与坦白,本身就很能引起读者的好感、关切、和共鸣。
连词“和”连接“共鸣”和“关切”,表示并列,而再加上顿号就多余了,应该删去顿号。
另外,还要注意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如“或者”“甚至”“以至”“但是”“而且”等,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大院里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的老年人也参加了植树活动。
不论是刻画自己、或者描叙人世,他都毫不隐蔽地融进自己的个性,灌入自己的热情。
“甚至”“或者”是连词,不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 “甚至”表示更进一步,删去“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中间的顿号;“或者”表选择,把“或者”前面的顿号,改为逗号。
4、并列谓语、补语用顿号
并列词语或短语作谓语、作补语,并列成分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你要不断学习、进步、工作。
这篇小说写得真实、动人。
“学习、进步、工作”和“真实、动人”分别作谓语、补语,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5、分句间用顿号
分句间的停顿时间较长,并列成分之间各自成句,各自表达自己的意义,所以应用逗号,不能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是三个并列的分句,因此,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6、并列成分不同层次间用顿号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 是一个层次,“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又是一个层次。不同曾册间用顿号,造成脉络不清。大的并列层次间应用逗号。
7、分句间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都是句内点号,但是停顿时间有长短之分,不能乱了次序。停顿先用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辽宁官员谈“死虎事件”中不能上山救虎三点原因:其一是经验不足;其二是没有专业捕兽队伍;其三是捕兽枪支不够。
“三点原因”之间没有逗号,并且停顿较小,不能用分号,应用逗号。
8、单句排比用分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气呵成,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9、无疑问处用问号
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是并没有疑问。这时,就不能用问号。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是我们阅读分析散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写什么景?怎么写景?为什么写景?”虽然有疑问代词“什么”“怎么”“为什么”,但是它是整个句子的主语,三个短语没有疑问,是表达了一个陈述语气,不能用问号。
10、倒装疑问句中问号前置
有的疑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问号应放在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怎么啦?你。”我看到他在呕吐就吃惊地喊。
“怎么啦?你”是一个倒装句,“你”是这个句子的主语,问号放在“你”后面,才能准确表达出句子的疑问语气。
11、选择疑问句中问号前置
选择疑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分句,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分句之间用逗号。
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这是一个选择问句,两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12、冒号后揭示范围不清
冒号的揭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末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句子表面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冒号不能管到句末,因此,或将冒号改为逗号,或将逗号改为句号,放到下括号内。
13、句中“说”后用冒号
“某某说”出现在一段引语的中间,这个“某某说”之后不能用冒号,而只能用逗号。
“你瞧,多美啊,” 她低声喃喃地说:“可惜碎了。”
引语中间插入“某某说”,这“说”后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因为冒号是用来提示下文的,如果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4、冒号中再用冒号
在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就会眉目不清,脉络不明。
昨天开校会,校长宣布:学校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岗位工资制,二是岗位聘任制。
“宣布”后面有冒号,“措施”后面又有冒号。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了两个冒号,致使句子脉络不清,两个冒号有一个应改为逗号。
15、短暂停顿用冒号
同位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可不必用标点符号。如果想使用标点符号,只应使用破折号来表示短暂停顿。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李洋、张杰、朱军等在一起畅谈创业理想。
“全市十大杰出青年”与“李洋、张杰、朱军等”是同位主语,中间只需短暂停顿,不必用标点符号。
16、省略号后用“等等”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表示并列列举时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他看着大地渐渐地从黑夜中醒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显现着越来越绚丽的色彩和磅礴的生命力。
“森林、田野、山峦、河流、湖泊……等”是一组并列列举,省略号就表示“等”,所以省略号和“等”保留其一。
17、引文独立成句时句末点号外用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句子就应该保留引文的句末标点符号,即句末点号放在引号的里面。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句中贾岛的两句诗是完整的,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18、引文不完整或是一个成分时句末点号内用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成为作用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但是,要注意问号和感叹号仍保留在后引号内。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只是句中的宾语部分,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一般来说,前面用了冒号,便是提示下面的引文是独立成句的。
19、句内括号句末点号保留
句内括号只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注释语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括号中的内容“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是对句子主语“中国猿人”的注释,属于句内括号,括号内句末句号应去掉。
20、句外括号句末点号省去
句末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注释语如果有标点,可照样不动。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括号内的内容是对整个句子的注释,括号内的句末点号应保留,在句末加上句号。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把脉高考】
高考近义词考查分值为3分。题目特点:近年均是出一项单项选择题,要考生对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进行比较、辨析,能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对虚词的考查集中在关联词(连词、部分副词及部分介词)的使用上;对实词的考查,则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语素的同义近义词。
在备考中,重点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落实:一、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三、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备考策略】
1、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同义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般说来,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同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就是要找到一组同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词语的色彩方面进行辨析
色彩是指词义附带的某种倾向、情调。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有的表现为使用场合的不同,叫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三类。例:
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抵御、果断、聪明、节俭、维护
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抗拒、武断、狡猾、吝啬、庇护
中义词:不表示褒贬。 如:鼓动、结果、抵抗
词语除感情色彩之外,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我们称之为语体色彩。主要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对话、文艺作品多用口语,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的风格。书面语有文雅、庄重的风格,多用于郑重场合、理论文章。如“表彰——表扬”、“贵宾——客人”、“陪同——陪伴”、“散步——溜达”、“马铃薯——土豆”,这几组词语义同而语体色彩不同,前者属于书面语,后者属于口语,使用时适合不同的场合。语体色彩还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等的不同。如“死亡”不带感情色彩,用于与自己不亲近的人;而“逝世”则用于自己尊敬的对象。“嘱咐”多用于临别场合,语气态度恳切;而“吩咐”多用于并不远离的对象,带有命令口气。
(二)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词义涵盖的范围不同,如:
“开垦、开拓、开辟”都有“开发”之意,但“开垦”指用力把荒芜的土地开发为可耕种的土地;“开拓”指在原来开发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开辟”着重指新开发、新开创,词义范围较大。
2、词义侧重点不同
比较分析语素,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加以区别。名词性的同义词,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特点方面。如“才能”和“才华”,都含有能力、特长的意思,但“才能”着重指办事的能力或对知识、技能、技巧的运用能力;而“才华”则着重指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与特长。动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动作的方式方法上。如“发现”和“发明”都有新出现的意思,但“发现”着重于新找到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着重在新创造出来的本来不存在的事物。形容词性同义词的着重点往往表现在所指事物的性质、属性、状态上。如“陡峭”与“峻峭”都是形容山势的高而陡,但“陡峭”着重指出的坡度大而陡直,而“峻峭”着重指山势的高而险峻。
-
3、词义的轻重不同
词义的轻重,是同义词表达语言分寸的手段,因此使用这类词要仔细斟酌,区别词义,我们应注意这个特点。如“损坏”与“破坏”,都有使物体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破坏”则是有意的。又如,“诬蔑”和“诬陷”都有无中生有地硬说别人做了某种坏事的意思,但前者是捏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而后者则是妄加罪名,诬告陷害。两者轻重不同。
(三)从运用上辨析
1、词语的习惯搭配不同
在语言实践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如:
①阻碍(动 词):封建剥削阻碍生产发展。 ——障碍(名 词):排除一切障碍。
②强大(形容词):强大的动力来自崇高的理想——壮大(动 词):人多可以壮大声势。
③精华(名 词):这是全书的精华。 ——精彩(形容词):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④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
⑤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意。“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东西,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东西前加“于”,构成“不齿于……”。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在词中“耻”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直接接东西,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如“不耻最后”等。
3、适用的对象不同,如:
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 ;而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关于近义词的辨析上面谈了三大点七小点,假如每一个词都去这样逐一比较辨析,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而考试时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
①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意思,但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
② 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选其符合语境义者。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色彩、运用这几方面的细微差别。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修饰、打扮意义,但“装”有服装义,“化装”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妆”就是打扮义,使自己容颜美丽。因而应选“化装”。
③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再判断该选何词。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通过语素比较而鉴别之是不行了。从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同,再选合适的,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义。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据语境应选“犹豫”。
2、虚词使用五戒
虚词虽然远比实词少得多,但它灵活多变,除了近义虚词需要仔细辨识外,还要注意其位置、搭配习惯等。从历年高考来看,虚词辨识和使用的出错率始终居高不下。笔者把虚词的使用方法归纳为“五戒”。
一戒近义混淆:
一些近义虚词在适用对象、范围、场合和搭配习惯及其所表达的语法关系和附加色彩等方面有着细微的区别,一定要仔细辨识。
例①:放学时间还没到,集体活动还没结束,你怎么能 离开学校呢? (A径直 B径自 C竟自)
例② 目前对于地球磁场的变化和倒转提出了不少理论或模型, 基本上都处在假设和推测阶段,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理论。(A即使……也 B尽管……但)
【解析】例①选B。“径直”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不间断;“径自”表示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单独做某事,多含贬义;“竟自”,竟然,多用于表现人们对某人做事的结果感到意外。例②选B。二者都表示让步,但前者还表示假设,后者还表示转折,“尽管”引出的分句是事实。
二戒贪多滥用:滥用连词和副词易出现赘余,滥用介词易导致主语残缺。
例③:地震发生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经建起了临时账篷,以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例四: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解析】例③中“再次”与“余震”的“余”意思重复;例④滥用介词“在……中”导致主语残缺。
三戒搭配错用:不少虚词有着固定的搭配习惯和语法功能,如果张冠李戴,就会使句意紊乱或表意不明。
例⑤: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伏、波浪式前进的,这是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外因影响所决定的。
例⑥:邓亚萍现在给大家的印象,不只是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而是 B而且是)
【解析】例⑤中成对使用的关联词“由于……所”搭配不当,改为“由……所”;例⑥选B。与“不只是”搭配的是“而且是”。
四戒位置倒用:可以放在主语前后的关联词要注意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后;反之,放在主语前。
例⑦: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例⑧: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村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解析】例⑦两分句的主语分别是“质量”和“成本”,关联词应置于主语后,故“就是”放在“成本”后;例⑧否定副词应放在“把”字句的“把”前,故“没有”放在“把”前。
五戒图简漏用:漏用虚词会出现成分残缺,导致句意不明。
例⑨: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例⑩: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解析】例⑨配对使用的介词短语“在……里”漏用介词“在”导致结构混乱;例⑩漏用介词“在”导致歧义。
【典型例题】
1. 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面对“两会”代表、委员的依法 ,有的官员虽然还不能圆满答复,但都表现出虚心接受、认真反思的态度。
②在5月4日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杭州市有关部门与中国动画学会签订了合作 ,准备共同培养动漫人才,开发动漫资源。
③距离同济大学校庆还有5天,世界各地的校友 将启程,前往上海参加庆典,共贺母校百年华诞。
A质对 协议 不日 B质对 协约 翌日 c质询 协约 翌日 D质询 协议 不日
【解析】考查近义实词的选用。“质对”意为“对证,对质”,不合语境;“质询”意为“质疑询问”。“协约”指“双方或多方协商签订条约”,一般用于国与国之间;“协议”指“经过谈判、协商而制定的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文件”。“翌日”是指“第二天”,“世界各地的校友启程”的时间不可能都是“第二天”;“不日”指“要不了几天”。
【答案】 D
【评析】 对近义词的辨析要从不同的那一个语素上着手,如“质对/质询”的区别在于“对(对质)”和“询(询问)”的侧重点不同;“协议/协约”适用对象不同。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毋庸 ,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小男孩一下子 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A.置疑 兴味 反之 B.质疑 趣味 反之 C.质疑 趣味 否则 D.置疑 兴味 否则
【解析】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将实词和虚词结合起来考查,是一种经济的考法。质疑:提出疑问,如质疑问难;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如不容置疑。兴味:一时性的兴趣;趣味:持续时间长的兴趣,爱好。反之:中性词;否则:贬义词居多。
【答案】A
【点评】对于近义词,尤其是同音近义词要仔细从意义、用法附加色彩等方面辨识。如“质疑/置疑”主要是搭配习惯不同,“趣味/兴味”主要是词义轻重不同;“否则/反之”感情色彩不同。
【跟踪练习】
1.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完成了SARS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即将进入临床 。
②这位发言人一再表示:即使台海发生战事,我们承诺尽最大可能保障台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决不__ _。
③这位见义勇为者被送到医院时,因失血过多, 只有36次/分,已经 不清了。
A.试验 失言 神志/心律 B.实验 食言 神智/心率
C.实验 失言 神智/心律 D.试验 食言 神志/心率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康,最早 《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A.源出 惠顾 和谐 B.源出 惠及 和谐
C.原出 惠及 和睦 D.原出 惠顾 和睦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如今,超女、快男等平民参与的选秀节目滥觞,一些演员甚至主持人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猥亵 ,甚至令人作呕。
②中国玩具、服装等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被西方一些媒体 炒作,极大地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和声誉。
③最近,陈水扁当局所谓的“如联公投”等台独分裂活动,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 是对台海地区 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的巨大威胁。
A.十足 大事 更/和 B.实足 大肆 也/乃至
C.十足 大肆 也/乃至 D.实足 大事 更/和
4.下列各句,加点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他为什么把自己的病情不直接说出来呢?
B.开始我觉得老人未免不近人情了,但慢慢创习惯与他相处了。
C.对于统筹城乡建设这个新课题,我们正摸着石头过河呢。
D.我生病那段时间,同学们不但关心我,而且老师也来看我。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1940年2月17日,徐悲鸿在泰戈尔的 下见到了圣雄甘地,这为他的旅印生涯写下了最辉煌的一笔。
②为了迅速扭转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厂长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③这是一项新的信贷品种,项目的 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A.引荐 起用 实施 B 引见 启用 实行
C.引荐 启用 实行 D 引见 起用 实施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______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_____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什么都不得不_____。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受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8、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把如此深厚的感情 在我的歌声里,希望引起听众的共鸣。
②要认真清查国有企业现有的资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 国有资财。
③为了使这个展览办得更加充实,博物馆领导派出多人到老区 革命文物。
A.贯注 侵吞 搜集 B.灌注 鲸吞 收集
C.贯注 鲸吞 收集 D.灌注 侵吞 搜集
10.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_______下来的,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
②社会学家坚决反对“‘克隆’________用于人类繁衍”的动议。
③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________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A.留传 可以 祈求 B.流传 能够 祈求
C.流传 可以 乞求 D.留传 能够 乞求
11、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 着学术,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②学术上的问题应当由学者们自由地讨论解决,领导不要 。
③这个厂的领导都很 知识,也很器重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
A.侵袭 干预 器重 B.侵蚀 干预 尊重
C.侵袭 干涉 尊重 D.侵蚀 干涉 器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