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题雨说总课时3主备人备课人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读出诗歌的重音、节奏。2反复诵读,交流诗歌清新明朗、节奏欢快的语言。教学重点用喜悦、欢快的语调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教学难点理解意象,领悟主旨,品味感情。教 学 过 程环 节师 生 活 动反馈调整预习感知一.作者简介:本文的作者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
2、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二.读准下列字的音:田圃(p ) 禁锢( g ) 留滞(zh) 喑哑(yn y )蓑衣( su) 斗笠(l ) 襁褓(q
3、ing bo ) 润如油膏( go)三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精讲点拨: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d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
4、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8、齐读第1-5节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
5、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 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当堂训练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田圃 ( ) 禁锢( ) 留滞( ) 喑哑( )( ) 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寒浅:_留滞:_喑哑:_襁褓:_忍冬:_洗礼:_总结巩固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板 书 设 计雨说郑愁予探访四月的大地亲近孩子来自遥远的地方教孩子们勇敢的笑快乐的安息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