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共变法 可以看成是求同法的特例(如等级资料、定量资料)。是指某种因素的出现和消长动态与某种疾病的出现和消长动态同步,可以是提出该因素与该疾病有联系的假说的依据。
2. 病因 指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发生的频率就下降。
3. 生存率 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随访满n年的病例的比例。
4. 偏倚 又叫系统误差,指研究结果或推论偏离真实值的现象,或者导致这种偏离的过程。
5. 选择偏倚 由于不正确地选择了研究对象,组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入组的时候,各组就存在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分布不均衡,因而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产生差异。
6. 信息偏倚 指在观察、收集和整理有关暴露或疾病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
7. 混杂偏倚 研究某种暴露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的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这种现象即混杂偏倚,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称混杂因素8。
9. 伯克森氏偏倚 利用医院资料进行研究时,因为各种疾病或各种不同情况的人入院率或就诊的机会不同而产生的偏倚。
10. 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又称奈曼偏倚通常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组和现况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多选自现患病例,该病的死亡病例及轻型病例或不典型病例不是难以调查就是不易发现,因而研究所获得的某种因素与某病的关系就会与新发病例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而出现偏倚。
11. 检出征侯偏倚偏倚 也称暴露偏倚当选择纳入病例时,部分病例会因为某种与本病无关的症状和体征,而促成本病的发现。结果在分析时这部分人中某种疾病的检出率人为地提高了,甚至还可能得出这种疾病与该因素有一定关系的错误结论。
12. 失访偏倚 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迁移、外出、不愿再合作而退出或死于非终点疾病等原因脱离了观察,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而造成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失访偏倚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和失访者的特征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情况的差异。
1. 队列研究 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随访观察一定的期间,比较两组人某种结局(一般指发病率或死亡率),从而判断该因素与结局事件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 发病密度 是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其分子是一个人群在期内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则是该人群的每一成员所提供的人时的总和。
3. 相对危险度RR 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说明暴露使个体发病的危险比不暴露高多少倍,或者说暴露组的发病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
4. 归因危险度 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它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表示暴露可使人群比未暴露时增加的超额发病的数量,如果暴露去除,则可使发病率减少多少(AR的值)。
1.病例对照研究 指选择一组患研究疾病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2.匹配 每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匹配可提高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并能控制某些混杂因素。
3.入院率偏倚 当选择医院的病人作为病例或对照时,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的特定病例,对照是该医院的某一部分患其他疾病的病人,可能因种种原因具有不同疾病的人入院率有所不同,因此而产生的偏倚。
4.匹配过度 就是将一些被研究因素或者因果链的中间变量,或者将一些不必匹配的因素作为匹配因素,而造成得不出研究结果(如将被研究因素作为匹配因素),或者真实的结果被歪曲(如将与被研究因素密切相关的中间变量作为匹配因素),或浪费工作量(如将不必匹配因素作匹配)。
5.分层分析 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和资料分析时,为了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和检测效应修饰作用,可根据某特征把研究对象分成几个亚组(层),例如按年龄段分层,或按吸烟与否分层研究大气污染和肺癌的关系等。
6.OR 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可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是无暴露者危险性的倍数。是表达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的重要指标。
1. 双盲法 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称为双盲法。
2. 真实性 指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无疾病)相符合的程度。
3.特异度(真阴性率) 指真阴性数占非病人数的百分比,即用某项筛检或诊断试验正确识别非病人的概率。
4.假阳性率 (误诊率,第一类错误,α) 即用某项筛检或诊断试验将实际无病者误判为阳性的概率。
5.假阴性率 (漏诊率,第二类错误,b) 即用某项筛检或诊断试验将实际有病者误判为阴性的概率。
6.阳性似然比 (+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阳性似然比越大,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7.阴性似然比 (-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阴性似然比越小,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8.可靠性 指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往往同随机误差有关。而真实性往往与方法、仪器本身有无系统误差等因素有关。
9.阳性预测值 (+PV)=a/(a+b)×100%,所有阳性结果中真阳性所占比例,表明受试者如为阳性时,其有该病的可能性,即阳性结果的正确率。
10.阴性预测值 (-PV)=d/(c+d)×100%,所有阴性结果中真阴性所占比例,表明受试者如为阴性时,其没有该病的可能性,即阴性结果的正确率。
11.平行试验 多个试验同时进行,只要有一项结果阳性就判为阳性,称为平行试验。
12.灵敏度 又称真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被试验判断为阳性的百分比。
1. 病例对照研究中,如何选择病例组和对照组?
(1)病例组的选择
诊断要可靠,尽量使用金标准;被选择的病例必须具有暴露于调查因素(可疑病因)的可能性;此外,应尽量选择确诊的新病例。来源为被研究的总体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或者随机样本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或医院住院或门诊病例一个时期内符合要求的连续病例。
(2)对照组的选择
对照候选对象必须来自产生病例的总体。即对照一旦发生所研究的疾病,将成为病例组的研究对象。可以选择研究的总体人群或抽样人群中具代表性的非病例;医院中其他疾病的病人;亲属、邻居、同事、同学等。同时还应注意对照不患有与所研究疾病有相同已知病因的疾病。
2.病例对照研究中有哪些常见的偏倚?如何控制:
(1)选择偏倚: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能代表总体人群而产生。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主要是合理地选择病例与对照。若不能从整个总体人群中选择所有或绝大多数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则应尽可能地从各类医院中选取病例,从多科室多病种选择对照。
(2)信息偏倚:主要有回忆偏倚,其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弱点,很难避免。但某些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回忆偏倚的大小。例如对同一个被调查者可前后多次询问,或者由不同的调查员询问,然后比较其结果。
(3)混杂偏倚:病例对照研究常遇到很多混杂因素,其可能掩盖或夸大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的估计。控制的方法有三:①用匹配法进行研究,将混杂因素作为匹配因素;②分析时,用分层分析法,按混杂因素进行分层;③进行多因素分析。
3.举例说明什么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某年春季,在某地女性青年中发生了上百例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病例,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她们的月经期。该病既往在该地十分罕见。调查者询问了其中50例TSS病例发病前1个月卫生用品的使用情况和品牌;同时又让每例患者各自提供3名无TSS的女性朋友,进行同样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TSS病例比她们的朋友更多地在月经期间使用某一品牌的月经棉。该年9月份市场上禁销该品牌月经棉后,TSS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病例对照研究。
4.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1)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即研究时已经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
2) 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3) 研究对象从现在开始对过去暴露的研究因素情况进行回顾;
4) 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结果已经发生,再寻找疾病的原因,属于由果推因;
优点1). 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2). 虽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偏倚和导致错误的结论,但是相对更省力、 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3). 该方法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在许多方面有广泛应用。
局限性 1). 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2). 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3). 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4). 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5. 病因判断标准有:
1)关联的时间顺序;
2)关联的强度;
3)剂量-反应关系;
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
5)关联的可重复性;
6)关联的合理性;
7)终止效应;
8)关联的“特异性”
1.因果连接方式包括:( )、( )、( )、( )、( )
2.病因推断的归纳推理方法有:( )、( )、( )、( )、( )、( )。
3.暴露与疾病有统计学关联只说明了这种关联排除了( )误差的干扰,还得排除( )偏倚、( )偏倚和( )偏倚这些系统误差的干扰,以及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关系。在排除或控制了这些偏倚的干扰后,如果还有统计学关联,就说明存在真实的关联,可以用(因果判断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有一定可信度的因果关系结论,包括判断有无因果关系或存在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