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名词解释
1、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als):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2、微生物转化:利用微生物的作用进行某种化学反应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利用某种微生物产生的一种或几种特殊的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将一种物质(底物)转化为另一种物质(产物)而进行的一种或几种化学反应。
3、多克隆抗体:多种抗原表位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后,机体产生的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混合抗体。
4、基因工程抗体:借助DNA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在基因水平对免疫球蛋白分子进行切割、拼接、修饰和重新组装的一种新型抗体。所制备的抗体去除或减少了可引起副作用的无关结构,但保留天然抗体的特异性和主要生物学活性,并可赋予抗体分子以新的生物学活性。
5、酶(细胞)固定化: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细胞)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使之不但能连续发挥催化作用,而且反应后酶又可以反复利用的技术。
6、抗体酶:通过改变抗体中与抗原结合的微环境,并在适当的部位引入相应的催化基团,所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可由两种途径获得抗体酶:①采用过渡态的底物类似物诱导;②在现有的抗体基础上,通过化学修饰或通过蛋白质工程向其配体结合部位导入催化基团。
7、多肽疫苗:多肽疫苗是按照病原体抗原基因中已知或预测的某段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序列,通过化学合成技术制备的疫苗。
8、DNA疫苗:一类新型疫苗。即用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与质粒构建重组体,通过直接免疫机体使之表达保护性抗原,从而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9、生化药物:所谓生化药物是指以天然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组织和器官为原料,通过化学方法进行提取、精制或者用化工合成方法制成的内源性生理生化物质,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由上述这些已知药物加以结构改造或人工合成创造出的自然界所没有的新药物。
10、生物制品: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各种疫苗、抗血清、抗毒素、类毒素、免疫调节剂、诊断试剂等。
问答题
11,基因治疗: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已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12,细胞治疗技术:将患者自身细胞在体外进行处理后运输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
1、简述生物药物新药的研发流程
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过程
(1) 确定研究计划
(2) 准备候选化合物或菌株
(3) 选择合适药理模型初筛(摇瓶)、复筛(小型发酵)
(4) 提纯有效成分进行化学分析
(5) 精制样品(中型发酵)、临床前Ⅰ期(Preclinical I)
(6) 临床前Ⅱ期(Preclinical Ⅱ)
(7) Ⅰ期临床 (Preclinical I)
(8) Ⅱ期临床 (Preclinical Ⅱ)
(9) Ⅲ期临床。
(10) 注册申请上市、试生产
(11) 售后监测
2、生物药物的优点和缺点
v 优点:
v 1、用量少,药理活性高:用量是毫克级,甚至是微克级 。
v 2、特异性强,治疗的生理生化机制合理,疗效可靠:乙肝疫苗,胰岛素
v 3、毒副作用小、价值高: EPO是人体自身就有的物质
v 缺点:
v 1、成分复杂:大多数是混合物。
v 2、不稳定:易变性,易失活,易降解。
v 3、提取纯化工艺复杂、生产技术难度高:原料中活性成分含量低;生产条件变化对产品质量影响大。
v 4、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免疫反应、 过敏反应
3 给出下列生物药物的中文名称
IFN:人α-干扰素
TNF:肿瘤坏死因子
IL:白细胞介素
G-CSF: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EPO: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GM-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SK:基因工程链激酶
GH: 人生长激素
EGF: 表皮生长因子
bF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rhTPO: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t-PA: 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SRM: 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
4、简述化学修饰药用酶的新特征
药用酶修饰后所具有的新特征:
(1)对热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2)具有对抗各类失活因子的能力。
(3)抗原性消除。
(4)体内的半衰期有所延长。
(5)最适PH值发生改变。
(6)酶反应特性发生变化。
(7)在人体组织中的分布能力发生变化,有利于被靶器官选择性的吸收。
5、简述固化酶生产药物的优点
固定化酶生产药物的优点:
(1)可以多次使用,酶的稳定性提高;
(2)反应后,酶与底物和产物易于分开,产物中无残留酶,易于纯化;
(3)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实现转化反应的连续化和自动控制;
(4)酶的利用率高,单位酶催化的底物量增加,用酶量少。
缺点:
(1)固定化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酶活性丧失;
(2)只适用于催化可溶性小分子底物的酶促反应,对大分子底物不适合;(3)通常不适用于多酶反应,尤其是需要辅助因子参与的反应。
6、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答: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1).B 淋巴细胞及骨髓瘤细胞的获得,给小鼠注射特定的抗原(如羊的红细胞), 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从产生免疫反应小鼠的脾脏细胞中得到了抗羊红细胞的抗体,这说明在小鼠的脾脏细胞中形成了相应的B 淋巴细胞..然后从免疫小鼠的脾脏中分离出B 淋巴细胞..
(2.)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用灭活的病毒或聚乙二醇..电激等诱导小鼠的骨
髓瘤细胞与脾脏中产生的B 淋巴细胞融合,结果得到3 种类型的细胞:未融合的亲本细胞..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融合的杂交细胞..
(3).杂交细胞的筛选在具有筛选作用的培养基上培养上述类型的细胞, 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 只有融合的杂交细胞才能生长..该杂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 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4)杂交瘤细胞的抗体检测及克隆化培养融合后的细胞经选择培养基培养后, 能存活的细
胞就是杂交瘤细胞.但这些杂交瘤细胞并非都是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通常用有限稀释法.来进行再一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为单克隆细胞.
7、简述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物的优缺点
优点:1.价格便宜,易形成产业化规模 2.安全,使用方便
3.植物具有完整的真核细胞表达系统。表达产物可糖基化、酰胺化、磷酸化及可完成对亚基的正确装配等翻译后加工过程,使表达产物具有与高等动物细胞一致的免疫原性
缺点:
Ø (1)表达量偏低:从现有的研究中,外源基因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大约只占植物中总可溶性蛋白的0.01%-0.37%
Ø (2)免疫效果较差:口服免疫可能引起口服免疫耐受等。
Ø (3)糖基化不可靠性、生物安全性和公众接受性以及工业化技术问题;
8、简述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优点及制作过程
答: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基于转基因技术平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基因组中并定位表达于动物乳腺,利用动物乳腺能够天然、高效合成并分泌蛋白质的能力,在动物的乳汁中生产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蛋白质的转基因动物的总称。
⑴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制备
制备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主要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重组基因的构建,将重组基因转入受精卵,将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受精卵植入同期发情的受体动物,对出生后基因整合、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整合、表达的转基因动物进行育种试验,建立由成功转基因个体或群体组建的转基因系等。上述过程中的重组基因通常含有为目的蛋白编码的序列和一个乳汁蛋白特异性启动子。有时还要加上另外的调节因子,以促进转基因的高效表达或者不受整合位置影响的表达。转基因技术是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的核心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基因方法有:显微注射技术、精子介导技术、细胞载体技术、逆转录病毒介导技术等。各种转基因方法均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各自的局限性,其中显微注射法是目前最经典可靠、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2)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优点
2.1 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用动物的乳房生产转基因产品基本上是一个畜牧业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2 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动物乳腺组织具有一整套进行高效合成、修饰和加工蛋白质的结构与机能,如糖基化、羧化、磷酸化以及分子组装等,所生产出来的蛋白质在结构和生物活性上与天然蛋白质一样优质。
2.3 品种多,市场大,用途广乳腺生物反应器既可用来生产药物,也可以用来生产食品和保健品,其产品和用途主要有:
①多肽类药物。例如,胰岛素、干扰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②基因工程疫苗。如中国农业大学用转基因克隆技术将人的岩藻糖转移酶基因植入牛的基因组内,使牛奶中含有岩藻糖抗原,这种抗原可消除胃溃疡、胃癌等致病源———“幽门螺旋杆菌”
③生产抗体。目前商业抗体因产量小,成本高而仅能用于诊断,利用动物乳腺反应器产业化生产有望使抗体成本降低而用于治疗.
④生产酶制剂。如工业用酶、工具酶等。
⑤生产营养品。如无乳糖奶,可解决一部分人不能大量饮用牛奶的问题。又如在牛奶中增加人的转铁蛋白,不仅能抑制有害的肠胃细菌,还能对双歧杆菌等有益细菌起促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