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明史·朝鮮傳》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49694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史·朝鮮傳》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明史·朝鮮傳》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明史·朝鮮傳》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99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秦麗提要:殿本 明史朝鮮傳 主要依託王鴻緒 明史稿 删訂而成,内容分朝鮮歷代沿革概述、明鮮關係編年史兩大部分。朝鮮歷代沿革部分源自葉向高 朝鮮考,實抄自二手文獻 國朝獻徵録;明鮮關係編年記事部分大體據 明實録 填充,並參考 名山藏 等明末史書,其中萬曆朝鮮之役部分較爲特殊,清初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 的系統記述爲其現成的文獻基礎。在編纂方式上,傳文大段謄抄明人舊文,略加删訂,叙事及史評大致與明代記述相同,相關改動多屬技術性删繁就簡、替换忌諱字,故 朝鮮傳 很大程度上仍反映了明人觀念。由於屢次編修、迭經增删,傳文多有舛誤,質量實較 明實録 等源頭文獻爲

2、遜,今人在利用時當慎重待之。關鍵詞:明史朝鮮傳 明史紀事本末 文獻來源編纂方法引言清代官修 明史 在中國古代正史中素稱“完善”,學界也公認其在明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明史外國傳 的第一篇 朝鮮傳,延續了 史記 以來古代正史對周邊、外國叙事的書寫傳統,對明清時期中朝關係史研究的價值不言而喻,備受關注。流風所至,1760年,江户幕府時期,日本學者小池桓高度評價 朝鮮傳 的完整詳備:“余諦視於 明史 之朝鮮傳,三百年來興衰之轍,審備矣。雖謂二十一史,其傳盡在斯編中,夫豈不亦可然乎?”不過,幾乎同時代的朝鮮學者李德懋(17411793)却批評 朝鮮傳 紕繆甚多,不合於修史之道:“張廷玉纂修 明史,而 朝

3、鮮傳 人名多紕繆甚不照管,固非修史之道也。大抵中國記外國事,往往訛舛,如 圖書編 三才圖會 等書,於朝鮮疆域之分、郡*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朝史學比較視野下的朝鮮王朝明史撰述研究”(20CZS004)階段性成果;初稿曾提交於“南開新荷青年史學工作坊”第 2 期“正史編纂與文獻源流”,承與會諸先生提供寶貴修改意見,謹致謝忱!小池桓 書 明史朝鮮傳 後,日本東京大學藏 明史朝鮮傳 抄本卷末,藏書號 20421。文史2023 年第 3 輯總第 144 輯200縣之名,太半紊亂,不欲觀也。”同一篇傳記,兩人的評價如此懸殊。如欲客觀評判其功過得失,唯一的途徑就是回歸文獻本身,深度考辨分析。自 明

4、史 成書後,清代學人即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乾隆中後期纂修 四庫全書 時,清高宗下令重新考證、訂補明史紀傳,校對官方煒(17341800)考證 朝鮮傳 中的相關史事,計有 25 條 。光緒年間,王頌蔚纂成 明史考證攟逸,其 朝鮮傳 考證多襲方氏之論。此外,丁謙 明史外國傳地理考證、黄雲眉 明史考證 也糾正了一些 朝鮮傳 中的訛誤。關注明清中朝關係史的學者是探討 明史朝鮮傳 的主力之一。他們致力於梳理明代中朝關係發展的歷史脉絡和相關細節。明史 作爲官修正史,對明代中朝關係的論述自然具備相當的權威性,乃至含有“蓋棺論定”的色彩,是相關研究者繞不開的取材對象。王崇武在民國年間即專文探討 明史朝鮮傳,指出

5、該傳的一些特點,如對建文朝明鮮關係描述較少,且在編修過程中受到朝鮮官方干預等 。王氏在針對萬曆朝鮮之役的系列研究中,留意到 明史朝鮮傳 與 李朝實録 等域外記載的差異。李光濤也注意到 明史朝鮮傳 對明代相關朝鮮史事記述之粗疏與偏謬 。此後,圍繞 朝鮮傳 的利用與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對傳中重點部分的考察,萬曆朝鮮之役尤爲研究者所重 ;二是朝鮮王朝對清官修 朝鮮傳 特别是對傳中朝鮮宗系辯誣、“仁祖反正”等問題的關注,及其對傳記内容産生的影響等 。上述研究皆旨在討論歷史事實,並不側重 朝鮮傳 的文獻源流。管見所及,近年解祥 李德懋 青莊館全書卷五八 盎葉記五 明史紕謬,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第

6、 259 册,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2000 年,第 23 頁。方煒,字燮和,安徽定遠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生平行迹參光緒 鳳陽府志 卷一八。王崇武 讀 明史朝鮮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12 本,1947 年,第 125 頁。王崇武 李如松征東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16 本,1948 年,第 343374 頁;李光濤 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兼論“中國戲曲小説中的豐臣秀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 20 本上册,1948 年,第 275298 頁。韓 黄元九 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辨證:明史稿 明史 關係紀事的底本問題,臺灣 韓國學報 第 5

7、期,1985年,第 449460 頁;孫衞國 清官修 明史 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歷史研究 2018 年第 5 期,第 2137 頁;孫衞國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 對萬曆朝鮮之役的歷史書寫,史學集刊 2019 年第 2 期,第 1523 頁;蘇循波 張廷玉 明史 列傳“壬辰戰争”叙事研究,第十七届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紀念明定陵發掘六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年,第 609614 頁。孫衞國 清修 明史與朝鮮之反應,學術月刊 2008 年第 4 期,第 124133 頁;楊艷秋 大明會典 明史與朝鮮辨誣以朝鮮王朝宗系辨誣和“仁祖反正”辨誣爲中心,南開學報(哲學社會

8、科學版)2010 年第 2 期,第 7991 頁。201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偉對此傳的編纂傳統、文獻基礎、主要内容、東傳朝鮮等問題爬梳較細 。不過,在研究方法上並未針對傳文本身作全面系統的文獻溯源,逐字逐段考察其文字來源和傳文内在的編纂方式。另外,李祖春試圖通過對此類外國傳的研究,考察明人的對外認知程度與思想觀念,其文簡要涉及 朝鮮傳 在不同纂修階段所形成的諸稿本,惜未深入 。目前學界針對 明史朝鮮傳 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對其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的認識仍有待深入。針對該傳,無論是考證史實,還是分析結構、歸納主旨,都應建立在對其形成過程系統溯源的基礎之上。惟其如此,才能從根

9、本上把握傳記的性質及其質量。本文擬在前賢研究基礎上,鈎考該傳的文獻源流與纂修過程,辨正傳文訛誤,進而探究其背後的思想觀念。一、諸種“明史朝鮮傳”及其源流明史編纂歷時九十餘年,在不同的纂修階段形成了多種形態不一、内容有别的稿本,今可見者有天一閣藏萬斯同 明史列傳稿、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313 卷本 明史紀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416 卷本 明史、王鴻緒 明史稿、武英殿本 明史、四庫全書 本明史 等。此外,還有尤侗、湯斌、朱彝尊等諸多明史分纂官在史館期間撰成的明史擬稿,被收入各自文集流傳於世。在以上諸稿本中,朝鮮傳 見於尤侗 明史外國傳 擬稿、313 卷本 明史紀傳、416卷本 明史、王 稿、殿本

10、明史、四庫全書 本 明史,然 313 卷本 朝鮮傳 原缺,係據殿本 明史 配抄而成,則其餘五種傳記值得關注。根據傳文内容,五種“明史”朝鮮傳可分兩大系統,即包括前兩者在内的尤稿系統和囊括後三種的王 稿 系統。(一)尤侗本 明史朝鮮傳清康熙十八年(1679)至二十一年間,尤侗(16181704)以翰林院檢討身份在明史館,參與纂修外國傳、藝文志等部分,著有 明史外國傳 八卷、藝文志 五卷、明史擬稿 六卷,今見於尤氏 西堂全集 。由此,尤氏成爲清初 明史 外國傳 的草創者。尤侗外國傳 凡八卷,卷一爲 外國傳 總論、朝鮮傳、日本傳。解祥偉 明史朝鮮傳 研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8 年。

11、李祖春 明史外國傳 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年。王宣標 新見尤侗 藝文志 五卷述略,圖書館雜誌 2014 年第 2 期,第 100104 頁。文史2023 年第 3 輯總第 144 輯202尤侗 朝鮮傳 在清初最早成書,共 2229 字,内容大致可分三部分:朝鮮歷代沿革及其與中原王朝之關係、明代歷朝與朝鮮宗藩關係,以及朝鮮風俗地理。該傳所記明鮮關係始於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遣使高麗,終於崇禎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朝鮮與後金建立宗藩關係。傳文體量短小,叙述相對簡略。傳文結構比例嚴重失調,洪武、萬曆兩朝明鮮關係占全傳篇幅的 60%强,洪武朝叙述尤詳(約占全傳之 40%

12、),花極多筆墨述李成桂誅殺鄭夢周之事,獵奇色彩濃厚,其他各朝則寥寥數語一筆帶過,遺漏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尤侗 朝鮮傳 的史源,其自言:“今考 會典 一統志 所載,暨 西域記 象胥録星槎 瀛涯勝覽 諸書,風土瑰怪,震眩耳目。”解祥偉指出明末以來茅瑞徵 皇明象胥録、王圻 續文獻通考 等私修史書中的朝鮮傳記爲清初明史館纂修 朝鮮傳 奠定了文獻基礎,尤本即主要以此爲本抄撮成文,而未詳按 明實録 。解説基本可從。然傳文中鄭夢周、李穡遣使來告李成桂謀亂一節,解氏認爲史源係明末傳入中國的朝鮮史籍 朝鮮史略(又稱 東國史略),似不確,應出自錢謙益 列朝詩集。現將三者文字異同羅列如次:表 1:尤侗 朝鮮傳 與

13、 朝鮮史略 列朝詩集 文字對比尤侗朝鮮傳朝鮮史略錢謙益列朝詩集(趙)胖還,成桂收穡繫清川獄。方鞫問,時雷雨忽大作,暴漲,沖南北城,漂没官署,獄吏蒼黄攀樹木以免,乃宥令任便居住。鄭道傳劾之,流咸昌。趙胖等還自京師時評理尹虎同觀察使柳玽方鞫穡等於清州,忽雷雨大作,前川暴漲,毁城南,直沖北門。城中水深丈餘,漂没官舍民居殆盡,獄官蒼黄攀樹木以免。事聞,遣判書趙温放諸囚安置,臺諫復論執不已,鄭夢周因邀崇之慶請王大霈鴻恩,王命宥穡等任使居住乃流穡於咸昌。趙胖等還自京師,出禮部所示陪臣李彝等籍記穡等姓名,逮穡,繫清川獄。方鞫問,時雷雨忽大作,暴漲,沖南北城,漂没官署,獄官蒼黄攀樹木以免,用鄭夢周言宥穡等任便

14、居住。鄭道傳擁戴李氏,上書都堂請誅穡,臺諫交章助之,乃流穡於咸昌。尤侗 外國竹枝詞自序,四庫禁燬書叢刊 集部第 129 册影印清康熙間刻本,北京出版社,1997 年,第 637 頁上欄。解祥偉 明史朝鮮傳 研究,第 121 頁。尤侗 明史朝鮮傳,明史訂補文獻彙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年,第 829 頁。佚名 朝鮮史略 卷六,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清嘉道間抄本,第 4649 葉。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 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 804 頁。203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清川獄”“暴漲,沖南北城,漂没官署”等文字,尤本與 列朝詩集 高度雷同,暫未見第三種文獻與此一致者,故尤

15、本與 列朝詩集 存在直接傳抄關係。列朝詩集 乃錢謙益於明末清初編纂之明人詩集,錢氏爲每位入選詩人撰有小傳。表 1 第三列文字即出 侍中李穡 小傳。列朝詩集 成書於順治九年(1652),當年即由毛晉汲古閣刊印 ,錢謙益是彼時文壇領袖,其著作風行於世。從時間和條件上看,尤侗完全有可能參考該書。列朝詩集中朝鮮詩歌主要抄自萬曆朝鮮之役時明將吴明濟所編 朝鮮詩選,該詩選 未附詩人事迹簡介 。錢輯朝鮮詩人小傳另有來源,當即同期傳入明朝的朝鮮朴祥(14741530)所撰 朝鮮史略(原名 東國史略)。其成書時間不詳,錢謙益絳雲樓曾有藏本,後歸錢曾。據錢曾記載,錢謙益詩曾徵引該書 。因此,朝鮮史略、錢氏 列朝詩

16、集 和尤本三者很可能存在綫性傳抄關係。尤侗 朝鮮傳 主要以明末以來久行於世的“前人之成書”,特别是現成的“朝鮮傳”、朝鮮人物傳記爲基礎,稍加删潤整合,而非直接從卷帙浩繁的 明實録 等原始資料中搜集、摘録。以明史館的史料貯存條件,纂修諸臣不難參閲 明實録 等書,尤侗不加利用,很可能是因纂修進程緊張而追求便利快捷。總之,尤侗 朝鮮傳 是 明史 纂修早期的初稿,内容基本踵襲明人記載而未加考訂,未能較好地説明明代中朝關係的發展脉絡與歷史特點,質量欠佳。事實上,尤侗 藝文志 擬稿同樣多有瑕疵 。這導致尤侗擬稿本在 明史 之後的纂修階段多被棄置不用。(二)國家圖書館藏 416 卷本 明史朝鮮傳以往學界無法

17、明確判定 416 卷本 明史 之性質,多籠統稱之爲萬斯同本 明史 或“萬稿”。近年學者考證該本出自康熙四十一年明史館總裁熊賜履(16351709)改訂並進呈之 416 卷 明史,鮮明體現了熊氏觀點、立場和具體修改意見 ,此説可從,今以“416 卷本”呼之。416 卷本乃紀、志、表、傳俱全的成品。其篇目設置,改“外國傳”爲“外蕃傳”。外蕃 李志 錢謙益 列朝詩集 成書時間舉疑,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0 年第 2 期,第 155156 頁。祁慶富、韓 權純姬 關於明代吴明濟 朝鮮詩選 的新發現,當代韓國 1998 年第 3 期,第 6267 頁。參杜慧月 東國史略 的版本及其流傳,文獻 2

18、018 年第 1 期,第 8892 頁。其中著録“熹宗實録 八十四卷,顧秉謙等修”(西堂全集 之 藝文志 卷二,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九十卷本),將 熹宗實録 的作者誤作顧秉謙,實則崇禎上臺後,顧秉謙遭言官彈劾,早已退出官場,絶無編纂實録之可能。參朱端强 布衣史官萬斯同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年;衣若蘭 舊題萬斯同 416 卷本 明史列女傳 研析,臺灣 漢學研究 2010 年第 1 期,第 263293 頁。文史2023 年第 3 輯總第 144 輯204傳 位列全書最末四卷,首卷爲朝鮮、日本、琉球、安南合傳。其中 朝鮮傳 全文凡 2514字,傳文基本沿用尤侗 朝鮮傳 之框架、内容,僅略有補

19、充,如開首部分新增關於檀君朝鮮的記載,傳末添加了吴明濟 朝鮮詩選 的相關信息。(三)王鴻緒 明史稿朝鮮傳416 卷本 明史 進呈後未獲官方認可,明史 只得繼續纂修。康熙四十年後,纂修工作主要由工部尚書王鴻緒(16451723)負責。王氏在前期諸擬稿、萬斯同核定稿等基礎上删繁就簡、整合潤色,纂成 310 卷 明史稿,於雍正元年(1723)進御。在王 稿 中,傳名從 416 卷本之“外蕃傳”恢復爲尤稿之“外國傳”。其中 朝鮮傳位於 明史稿外國傳 首卷(列傳 194),傳文凡 17065 字,篇幅較先前顯著增加。此稿内容不同於此前兩稿,開啓了一個嶄新的文本系統。王 稿 主要依據 明實録,對明代歷朝中

20、朝關係的梳理更爲詳細,特别是深度刻畫了萬曆朝鮮之役等重大事件。與前二種 朝鮮傳 相比,該稿也有從略之處,即“止著其有關治亂者於篇,至國之風土物産,則具載前史,兹不復録”,删去原傳卷末所記朝鮮風俗。王 稿 的這些特徵爲其後殿本 明史朝鮮傳 所沿襲。(四)殿本 明史朝鮮傳 武英殿本 明史朝鮮傳 位於 明史 卷 320,主要襲用王 稿,又作了一定程度的删改調整,篇幅更爲簡省,凡 15191 字。詳下文第二部分。(五)四庫全書 本乾隆中後期纂修 四庫全書 時,官方同時下令對 明史“考核添修”,一方面“務令首尾詳明,詞義精當”,另一方面訂正書中蒙古人地名音譯。朝鮮傳 内容文字改動甚微,最重要者乃卷末新增

21、校對官方煒所撰考證 25 條。方氏廣采 唐書、金史、續通鑑、明實録、朱國楨 朝鮮記、識大録、一統志、高麗志、明史紀事本末 諸書,一方面補充説明史事原委,另一方面也指出傳文中一些訛誤。但方煒所補條目,有一些實際是被王鴻緒或雍正朝明史館臣删落者,方氏僅言“事見 紀事本末,傳 未及,謹附 王鴻緒 明史稿 列傳一九四,影印敬慎堂刊本,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 年,第 7 册,第 227 頁。劉承幹 明史例案 卷一 高宗純皇帝諭,明史訂補文獻彙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年,第 9 頁。205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識”“詳 明實録,傳 未及,謹識”,這表明他並未注意 明史 所本,也不清楚

22、 朝鮮傳文本的來龍去脉。二、殿本 明史朝鮮傳 的文本構成及其史源本節聚焦殿本 明史朝鮮傳。由前可知,殿本 朝鮮傳的主要内容可分兩大部分,一是朝鮮歷代沿革及其與中原王朝往來,二是明代歷朝與朝鮮宗藩關係。此種叙述結構延續了中國古代正史外國傳的慣常模式。早在清初纂修 明史 之前,明中後期以來涌現的多種“朝鮮傳”也爲殿本 明史朝鮮傳 的誕生奠定了文獻基礎。下面剖析殿本傳文内容,追溯其編纂方法與史源。(一)朝鮮歷代沿革及其與中原王朝交往史這部分内容僅百餘字,在傳文中占比較小。其並非新撰,而是淵源有自:主要抄撮自明葉向高所撰 朝鮮考。萬曆二十一年(1593),明廷重開史館纂修國史,其中 四夷考由編修官葉向

23、高負責,朝鮮考 即其成果之一。朝鮮考 的傳文結構亦是先叙朝鮮歷代沿革,再鋪排明鮮關係發展歷程,最後附朝鮮地理風俗。此次國史纂修中輟於萬曆二十五年,當時朝鮮之役仍在繼續,故 朝鮮考 未言及該戰,僅止於萬曆初年明廷恩准朝鮮宗系辨誣之請。以下對比諸書所載相關内容,説明承襲關係:表 2:葉向高 朝鮮考 與清初諸種官修“朝鮮傳”文字比勘葉向高 朝鮮考尤侗明史416 卷本明史王鴻緒 明史稿殿本明史朝鮮,箕子封國。漢初爲燕人衞滿所據,傳至右渠,武帝攻殺之,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公孫氏、晉高氏並據其地,高本扶餘别種 人,改 國 號 曰高麗,居平壤,即東國朝鮮最古。周封箕子國,漢爲燕衞滿、公孫度竊據

24、,晉并入高句麗,王高璉。後唐王建代之,歷宋遼金元,朝貢不絶。事具前史。東國朝鮮最古。相傳堯時有神降太伯山檀木下,國人君之,號檀君。周封箕子國,漢初爲燕衞滿所據,武帝取爲真番、臨屯、樂浪、元菟四郡。漢末爲公孫度所據,魏滅之,晉並入高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爲燕人衞滿所據,漢武帝平之,置真番、臨屯、樂浪、元菟四郡。漢末,有扶餘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爲燕人衞滿所據,漢武帝平之,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有扶餘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 明史 卷三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302 册,臺北:商務印書

25、館,1986 年,第 641 頁。文史2023 年第 3 輯總第 144 輯206(續表)葉向高 朝鮮考尤侗明史416 卷本明史王鴻緒 明史稿殿本明史樂浪也。已,爲唐所破,東徙。後唐時,王建代高氏,並有新羅、百濟,地 益 廣,東 徙 松岳,以 平 壤 爲 西京。元至元中,西京内屬,置東寧路總管府,畫慈嶺爲界。句麗。高麗本扶餘别種,王高璉,居 平 壤,即 樂 浪地,復有國内城、漢城,號三都。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并有新羅、百濟,東徙松岳,以平壤爲西京,歷宋遼金元,朝貢不絶。居平壤,即樂浪也。已,爲唐所破,東徙。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羅、百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爲西京。其國北鄰契丹,西則

26、女直,南 曰 日 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屬,置東寧路總管府,盡慈嶺爲界。浪也。已,爲唐所破,東 徙。後 唐時,王建代高氏,兼 併 新 羅、百 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爲西京。其國北鄰契丹,西則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屬,置東寧路總管府,盡慈嶺爲界。此部分中,除 416 卷本 明史 提到檀君朝鮮外,其他四種“朝鮮傳”均簡要梳理了箕子朝鮮以迄元朝的朝鮮歷史沿革。其中尤侗本最簡略,416 卷本在其基礎上有所增益。剩餘三種的文字高度接近,存在直接的承襲關係。具體而言,殿本與王 稿 全同;王 稿 大部因襲葉 考,略有删潤,如將“漢初爲燕人衞滿所據,傳至右渠,武帝攻殺之”調整爲“始爲燕人衞滿

27、所據,漢武帝平之”,然略去“傳至右渠”數語,文雖更簡,表達却漸失準確。另,葉 考、王 稿、殿本末句值得關注。前者爲“畫慈嶺爲界”,而後兩者乃“盡慈嶺爲界”,“畫”“盡”顯係形訛。這裏牽涉到另一問題,即王 稿 參照之葉 考,出自何種版本?四夷考 作爲萬曆朝官修國史的成果之一,後被葉氏編入其文集 蒼霞草,亦被焦竑收入其所撰官修史書 國朝獻徵録四夷。明史館臣極推崇焦書,如萬斯同認爲:“惟焦氏 獻徵録 一書,搜采最廣,自大臣以至郡邑吏,莫不有傳。雖妍媸備載,而識者自能别之。可備國史之採擇者,惟此而已。”故 明史 纂修過程中曾大量采摭 獻徵録,而 蒼霞草 作爲私人文集,其在館中的利用率勢必遜於 獻徵録

28、。焦竑轉録葉氏 四夷考,已 葉向高 四夷考 卷一 朝鮮考,影印明刻本,臺北:華文書局,1968 年,第 529 頁。萬斯同 石園文集 卷七 寄范筆山書,廣陵書社,2006 年,第 84318432 頁。明史 徵引 國朝獻徵録 之例,參陳潔 明史 前期傳記(卷 122212)修纂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年,第 8496 頁。207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出現“盡慈嶺爲界”這一關鍵錯誤,然焦氏把“爲唐所破,東徙”誤爲“爲唐所破,東從”,與王 稿、殿本不合。推測明史館臣參照 獻徵録 時,無暇疏通句義,故沿襲“畫”“盡”之訛;而“東從”之訛至爲明顯,故被訂正。因此,明史朝鮮傳首段

29、内容乃源自葉考,而其所抄之具體文獻,則很可能爲焦書,三者存在綫性傳抄關係。該句“慈嶺”一詞同樣存在問題。葉 考 參考了明中後期鄭曉 吾學編朝鮮考、鄭若曾 朝鮮圖説 等多種“朝鮮傳”,在行文、結構等方面受到這些史書的影響。溯源可知,葉 考“畫慈嶺爲界”句較早的史源是 元史高麗傳:(至元)七年正月,遣使言:“比奉詔,臣已復位,令從七百人入覲。”詔令從四百人來,餘留之西京。詔西京内屬,改東寧府,畫慈悲嶺爲界,以忙哥都爲安撫使,佩虎符,率兵戍其西境。據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慈悲嶺位於朝鮮黄海道瑞興府西六十里 。至元七年(1270),元世祖忽必烈在高麗西京設東寧府管轄朝鮮半島西北部,並以慈悲嶺爲遼陽行省與

30、高麗之邊界。乾隆時,方煒在考證中將“慈嶺”默認等同於“慈悲嶺”,並補充了慈悲嶺的歷史信息。但管見所及,葉氏 朝鮮考 之前的 金史 通鑑續編 等中國文獻,均無將“慈悲嶺”簡寫爲“慈嶺”者 。元史 成書後,頻爲明代學者徵引,大明一統志 朝鮮國、鄭若曾 朝鮮圖説 引及 元史 此句,均作“慈悲嶺”,故基本可認定葉 考 之“慈嶺”係輾轉謄録所致脱漏。其後王 稿、殿本 明史 在沿襲舊誤的基礎上又添新謬,進一步將“畫”訛爲“盡”,遂成“盡慈嶺爲界”這種匪夷所思的叙述。這充分表明他們對相關史實幾乎無知,多在機械抄撮。(二)洪武至崇禎間明鮮關係史這部分主要是歷時性梳理明、鮮兩國政治關係。解祥偉已指出 朝鮮傳的史

31、源以明實録 爲主,參以葉 考、何喬遠 名山藏、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 等書。不過,關於朝鮮傳 具體的編纂方法和過程,仍有討論空間。焦竑 國朝獻徵録 卷一二 四夷,影印明萬曆刻本,臺灣學生書局,1965 年,第 5341 頁。元史 卷二八 高麗傳,中華書局,1976 年,第 4616 頁。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四一,韓國奎章閣藏本(貴 1932),第 21b 葉。明史 卷三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302 册,第 639 頁上欄。朝鮮時代文獻中偶有將“慈悲嶺”簡寫爲“慈嶺”者,但大多屬詩歌,追求詩句工整而已。如尹愭題爲 大慈悲嶺 之詩云:“驅馬大慈嶺,寒雲凍不開。”(無名子集詩稿册二,影印標點韓國

32、文集叢刊第 256 册,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2000 年,第 50 頁)僅有一處似徑呼爲“慈嶺”,即金邁淳 遂安李氏傳世遺址碑:“其餘枝分派别,布濩於慈嶺延州之間者,無慮萬計。”(臺山集 卷一一,影印標點韓國文集叢刊 第 294 册,韓國民族文化推進會,2002 年,第 494 頁)遂安位於黄海北道,此處“慈嶺”當指“慈悲嶺”,但孤例不具典型性。況且,此朝鮮私人文集對明清學者産生影響的可能性甚小。文史2023 年第 3 輯總第 144 輯208順治年間,明史 草創,纂修工作即以分類編録 明實録 爲主要辦法 ,顯示出對明代官修實録的重視。殿本 朝鮮傳 大體以編年爲框架,依據 明實録 等原始文獻,

33、按年份排列史事。現統計各朝記事年份數量如次:表 3:殿本 明史朝鮮傳 所記有明各朝年份統計在位皇帝記事年份明太祖(13681398)洪武 1、2、3、4、5、6、7、8、10、11、12、13、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建文帝(13981402)“建文初”明成祖(14021424)永樂 1、2、5、6、16、20、21明仁宗(14241425)無明宣宗(14251435)宣德 2、4、8明英宗(14351449;14571464)正統 1 、3、5、7、9、10、13,天順 3、4、5景泰帝(14491457)景泰 1、2、3、7明

34、憲宗(14641487)成化 1、3、4、6、10、11、12、15、16、17明孝宗(14871505)弘治 7、8、12、15明武宗(15051521)正德 2、15、16明世宗(15211566)嘉靖 2、8、18、23、24、25、26、31、35、38、42明穆宗(15661572)隆慶 1明神宗(15721620)萬曆 1、16、17、19、20、21、22、23、24、26、27、28、29、30、33、35、36、37、41、42、43、45、47、48明光宗(1620)無明熹宗(16201627)天啓 1、3、4、5、6、7崇禎帝(16271644)崇禎 2、6、10 參喬治

35、忠 論清順治朝與康熙朝初期對 明史 的纂修,河北學刊 2003 年第 3 期,第 146 頁。正統元年條記事:“正統元年三月,放朝鮮婦女金黑等五十三人還其國。金黑等自宣德初至京師,至是遣中官送回。”明英宗實録 卷三記此事時間爲“宣德十年三月一日”,宣德十年正月宣宗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爲英宗,次年改元正統,明史朝鮮傳 繫年有誤。此處爲尊重原文,暫將其歸入正統年間。又,王頌蔚亦提及此事:“正統元年三月,放朝鮮婦女金黑等五十三人還其國,按此事在正統二年,見 明實録。”(明史考證攟逸 卷四,嘉業堂叢書 本,第 2b 葉)但他將時間從“正統元年”更定爲“正統二年”,亦不確。209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

36、來源與編纂方法可知除仁宗、光宗因在位時間過短無相關記述外,朝鮮傳 於其他各朝均着筆墨,洪武朝記事年份最多,凡 27 年;其次爲萬曆朝 24 年。可見二者在明鮮宗藩關係發展中的重要性。其餘各朝記事較少,多爲簡單載録朝鮮國王世系、例行朝貢事宜等。實録記事較繁,朝鮮傳 限於篇幅,無法一一照録,故其多以實録爲綱,參照葉 考、何喬遠 名山藏 等現成傳文,采擇剪裁,敷衍成文。如洪武朝其首條記事“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璽書”,即抄撮自 名山藏王享記“明興,王高麗者王顓。高帝即位之元年,遣使賜璽書。明年,顓表賀願世世備外屬”,唯王 稿 將稱謂由謚號“高帝”改爲廟號“太祖”,殿本襲之。又如洪

37、武二年記事:二年其秋,顓遣總部尚書成惟得、千牛衞大將軍金甲兩上表謝,并賀天壽節,因請祭服制度,帝命工部製賜之。惟得等辭歸,帝從容問:“王居國何爲?城郭修乎?兵甲利乎?宫室壯乎?”頓首言:“東海波臣,惟知崇信釋氏,他未遑也。”遂以書諭之曰:“古者王公設險,未嘗去兵。民以食爲天,而國必有出政令之所。今有人民而無城郭,人將何依?武備不修,則威弛;地不耕,則民艱於食;且有居室,無廳事,無以示尊嚴。此數者朕甚不取。夫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苟闕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爲明鑑。王國北接契丹、女直,而南接倭,備禦之道,王其念之。”“頓首言:東海波臣,惟知崇信釋氏,他未遑也”句,明太祖實録 作:“使者言

38、:俗無城郭,雖有甲兵,而侍衞不嚴,有居室而無聽政之所,王專好釋氏,去海濱五十里或三十里民始有寧居者。”明中後期鄭若曾 朝鮮圖説 表述爲:“頓首言:東海之波臣,朝夕禮覺王甚恭,他未皇也。”葉 考 文字全同鄭書。王 稿 參照實録、葉 考 等,潤色文字,將“朝夕禮覺王甚恭”改爲“惟知崇信釋氏”,殿本 明史 襲之。王 稿 的這一改動值得留意。如前所述,王 稿 所參考之葉 考,或出自焦竑 國朝獻徵録,檢焦書過録之葉 考 該句作“朝夕禮覺恭”,原句“覺王”代指“佛”,脱“王”“甚”二字則文義不通。推測王 稿在參照焦書之後,發現文義難解,故又驗證以實録,最後改爲“崇信釋氏”這一明確表達。除逐年逐月依次記事以

39、外,朝鮮傳 也有歸納合併數年史事的情況,如:(洪武)三年正月,命使往祀其國之山川。是歲頒科舉詔於高麗,顓表謝,貢方物,并納元所授金印。中書省言:“高麗貢使多齎私物入貨,宜徵税;又多攜中國物出境,何喬遠 名山藏 卷一五 王享記,續修四庫全書 第 427 册影印山西祁縣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594 頁上欄。明史 卷三二 朝鮮傳,中華書局,1974 年,第 82798280 頁。明太祖實録 卷四六,洪武二年十月壬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年,第 907 頁。鄭若曾 朝鮮圖説世紀,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七年刻本,第 5a 葉。文史2023

40、年第 3 輯總第 144 輯210禁之便。”俱不許。乍看很可能以爲上述史事均發生於洪武三年,實則不然。本段取資於 明太祖實録。“是歲”一句源自洪武三年八月五日:“高麗遣其三司使姜德贊上表謝賜冕服,貢方物,并納元所授金印。”關鍵在“中書省言”一句,“高麗貢使多齎私物入貨,宜徵税”出洪武三年十月二日丁巳:“中書省臣言高麗使者入貢多齎私物貨鬻,請征其税;上曰遠夷跋涉萬里而來,暫爾鬻貨求利,難與商賈同論,聽其交易,勿征其税。”後一句“又多攜中國物出境,禁之便”引自洪武四年三月十五日己亥:“中書省臣奏言高麗國郎將李英等因入朝貢多帶物出境,請加禁止。詔勿禁。”可見“中書省言”領起的紀事,並非 明實録 原文

41、,乃是史臣將實録中分屬兩年的史事合併記述的結果。因此,此段中實存洪武四年記事。表 3 年份統計已列出洪武四年紀事,此即依據。點校本 明史 將“中書省言”之後的文字加引號予以整體標點,易造成二者實乃一事的錯覺。朝鮮傳 在編年記事的大框架内又雜糅紀事本末體,主要指萬曆朝鮮之役部分。萬曆朝鮮之役在明代中朝關係史上意義重大,故 朝鮮傳 大施筆墨四千餘言,交代來龍去脉。然葉 考 等明代朝鮮傳記多未載此事,明實録 又分散記載,王鴻緒等乃依託清初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 之叙事框架,輔以 明神宗實録 所載朝鮮赴明朝貢的相關條目,捏合成文。徐泓曾專文探討 明史紀事本末,並組織研讀班深入分析各卷史源,指導學生

42、撰有明史紀事本末 校讀多篇 。他們校讀該書 援朝鮮 的工作方法,是將該篇與 明實録、談遷 國榷、張岱 石匱書 對校,指出其文字相同或相近之處,而於 援朝鮮 溢出三者之處,則未予深究,最終結論認爲該篇史源大致爲 國榷 明神宗實録 石匱書 三書,卷末“谷應泰曰”出處則爲蔣棻 明史紀事,還指出該篇部分時間點錯置,證明作者未作詳考 。他們的研究爲 援朝鮮 的文獻溯源提供了有益啓發。不過,誠如其所論,明史紀事本末 所據主要史料雖是 石匱書 國榷 明實録 等幾種習見史料,“但各篇引用時並非完全一致”,不能一概而論,應就各篇情況具體分析 。現經進一步對勘,援朝鮮 相當大的篇幅與高汝栻 皇明續紀三朝法傳全録

43、文本高度接近,舉例如下:明史 卷三二 朝鮮傳,第 8280 頁。以上三條分見 明太祖實録 卷五五、卷五七、卷六二,第 1077、1116、1197 頁。參徐泓 明史紀事本末 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準,史學史研究 2004 年第 1 期,第 6271 頁。徐泓指導,歐陽儀、蔡明臻、李智華、黄翊峰、楊謐撰 明史紀事本末 卷六二 援朝鮮 校讀,未刊。參徐泓 明史紀事本末 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準,第 66 頁。211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表 4: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 出處分析表序號援朝鮮原文推定出處徐泓等校讀校記1朝鮮釜山與日本對馬島相望,時有倭户往來互市,通婚姻。時朝鮮王李昖湎於酒,弛備,

44、吉乃分遣其渠行長、清正等,率舟師數百艘,逼釜山鎮。高汝栻 皇明續紀三朝法傳全録(以下簡稱 全録)卷四:“朝鮮釜山去日本對馬島不遠,向有倭户流寓往來互市,通婚姻。因聞國王李昖湎於酒,馳備,因分遣巨酋行長、清正、義智,妖僧玄蘇、宗逸等,擁舟師數百艘,猝陷慶尚,逼釜山鎮。”國榷卷 76/4673,明神宗實録 卷 248/4616(此處之數字分别爲卷數和頁碼):本條應與上述兩條文互相對照抄録。(其所用三書版本分别爲談遷 國榷,鼎文書局影印中華書局點校本;明神宗實録,“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張岱 石匱書,續修四庫全書 影印本)2廷議以朝鮮屬國,爲我藩籬,必争之地,遣行人薛潘諭其王以匡復大義,揚言大兵

45、十萬,已擐甲至。賊抵平壤,朝鮮君臣勢益急,出避愛州。高汝栻 全録 卷四:“廷議以屬國籓籬,必争之地,遣行人薛潘諭其王匡復,揚言天兵十萬已擐甲至。且檄海外琉球、暹羅諸國搗倭穴,先遣侍郎宋應昌往經略。賊抵平壤,鮮君臣勢益急,出避愛州。”(茅瑞徵 三大征考:無“出避愛州”句。塗山 明政統宗:“上問將相大臣,僉曰:朝鮮世屬東藩,素稱忠恪,今以窮困來告,宜救之。且患切震鄰,宜乘其未至,邀擊之。詔曰可。出虎符發郡國兵,遣侍郎宋應昌經略。秋七月,賊抵平壤,鮮君臣勢益急,出避愛州。”)石匱書 卷 13/14b:“(五月)朝鮮王李昖倉卒棄王京,奔平壤,請援。廷議先發遊擊史儒防義州,遣遼陽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渡

46、鴨緑江,援之。”明史紀事本末 爲“遣行人薛潘諭”,且揚言有十萬大軍;而 石匱書則爲“遣遼陽副總兵祖承訓”,統兵僅三千,兵力略有出入。文史2023 年第 3 輯總第 144 輯212(續表)序號援朝鮮原文推定出處徐泓等校讀校記3(萬曆二十年)七月,遊擊史儒等師至平壤,不諳地利,且霖雨,馬奔逸不止,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餘,渡鴨緑江援之,僅以身免。高汝栻 全録 卷四:“遊擊史儒等兵至,不諳地利,復霖雨,馬奔逸不止,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餘,渡鴨緑援之,僅以身免。”(三大征考:“七月十六日抵安定,嚴兵攻平壤。時霖雨,我師不諳地利,馬奔逸入淖不可止,爲倭擊盡殪,史儒死之,承訓僅以身免。”)

47、國榷卷 76/4674,石匱書卷13/15a;國榷時間與 明史紀事本末 不同,石匱書 中史儒於此時戰死,但 國榷 未載史儒戰死一事,此條應該是前半部抄國榷,後半部抄 石匱書。4諭朝鮮世子臨海君珒居全慶督師 ,以顧養謙督遼左。高汝栻 全録 卷四:“七月諭令朝鮮世子臨海君琿居全慶間督師;經略宋應昌遣沈惟敬復入倭營促謝表,急圖完局,命並撤吴維忠等兵,止留劉綎兵防守;以顧養謙總督遼左。”(三大征考:“其世子光海君琿頗英發,諭令居全慶間督師。”)石匱書 國榷俱不見此事。明神宗實録(266/1)於十一月 乙 卯 日(初 五)有 記:“兵 部言”情事大體相同,但所諭者,爲光海君李琿而非臨海君李珒。時間亦提前

48、了三個月。5十二月,封議定,命臨淮侯李宗城充正使 ,以都指揮楊方亨副之,同沈惟敬往日本。高汝栻 全録卷四:“十二月,封議定,命臨淮侯李宗城充正使,以都指揮楊方亨充副使,同沈惟敬往日本。”(三大征考:上乃定封議,命臨淮勳裔李宗城充正使,副以都指揮楊方亨,同沈惟敬往。)石匱書卷 13/17b,其意較略;國榷 卷 76/4744,其意較略;此外,石匱書和 國榷所載時間皆與 明史紀事本末 不同。江西書局本、標點本 明史紀事本末 卷六二作“臨海君珒”(天津圖書館藏同治十三年刻本,第 7b 葉;中華書局,1977年,第 969 頁),四庫 本作“臨海君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364 册,第 765

49、頁下欄)。此處“臨淮侯”有誤,當作“臨淮侯子”或“臨淮勳衞”,時任臨淮侯爲李宗城之父李言恭。言恭乃曹國公李文忠後人。文忠子李景隆因事削爵,至六世孫李性續封臨淮侯。李言恭於萬曆三年十月襲封,二十七年卒,而其子李宗城因使朝鮮逃歸,不得襲(明史 卷一五 功臣世表,第 30093010 頁)。表格第 2 條“愛州”當作“義州”。第 2、3、4、5、6 諸條均爲殿本 明史朝鮮傳 所承襲。213明史朝鮮傳 的文獻來源與編纂方法(續表)序號援朝鮮原文推定出處徐泓等校讀校記6(萬曆二十五年,1597)六月,倭數千艘先後渡海,分泊釜山、加德、安骨、安窟,放丸如雨,殲朝鮮郡守安弘國。已復往來竹島,漸逼梁山、熊川。

50、沈惟敬率營兵二百,出入釜山。經略邢玠陽爲慰藉,檄楊元襲執之,縛至貴營。惟敬執而倭嚮導始絶。高汝栻 全録卷五:“六月,倭數十艘先後渡海,分泊釜山、加德、安骨、安窟,放丸如雨,殲朝鮮郡守安弘國。已復往來竹島,漸逼梁山、熊川。沈惟敬率營兵二百出入釜山,經略檄楊元就其營執之,縛至貴營。”(三大征考:“六月,倭數十艘先後渡海,分泊釜山、加德、安骨等窟,放丸如雨,殲朝鮮郡守安弘國”)石匱書卷 13/19b:石匱書之記載較爲簡略。國榷卷 77/4800:“(七月)丙辰,總督邢玠計拘沈惟敬,命下獄。惟敬在倭取呵哩馬女”時間點應爲誤植外,國榷 另記載了沈惟敬和日本串通的情形。茅瑞徵 萬曆三大征考 成書於天啓元年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