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宋元时期知识点过关检测
阶段特征:
宋元(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
时间
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辽(907~1125年),西夏(1038~1227年),金(1115~1234年),元(1271~1368年)
时代特征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宋与辽西夏的对立, 元再度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利、弊都非常突出。
各少数民族加快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
经济
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繁荣,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科技思想
科技继续领先于世界。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理学 和心学的形成,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
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②书法、绘画成就斐然。
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强化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 、
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
(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
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由于政府推行 政策,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2.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免役法
收免役钱,雇人服役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税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打击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市易法
政府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
限制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
均输法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
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西夏的进攻,减少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改革科举
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有利于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关心,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
整顿太学
按儒家经典重编教科书;太学中考试优秀者,可直接做官;设武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学校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
唯才用人
择优录用,克服“恩荫”的弊病
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成为改革中坚力量
3.作用
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用人不当,且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未能完全成功。
(四)元朝的政治
1.中央制度
元朝设 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权力渐大;还设有 掌管最高检察权; 负责全国宗教事务
2.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
(1)行政区划:全国设有十个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一个是 的“腹里”,一个是宣政院管辖的 和 。
(2) 行省长官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的表现:
。
(3)行省制的意义:行省的设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 ,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宋元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
1.耕作制度: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 水利灌溉:出现利用水力的 。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二)手工业
1.制瓷业: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出现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2.丝织业:宋朝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 、 等地区,当时的丝织技术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3、冶铁业:北宋已经有了以 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商业
1.两宋:
①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②城市中 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城郊和乡村的“ ”普遍,而且已经具备有比较完备的 设施;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 。
③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市镇的兴起使得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由此形成了庞大的 阶层,使宋朝社会出现了一种市肆风俗的文化。
2.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3.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四)经济重心的转移
宋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标志:“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空间转移:从黄河中下游转移至长江中下游。
时间: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原因:
①北方多战乱,南方较安定; ②北民南迁,补充南方劳动力和传播先进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对经济的重视; ④其它因素(如环境、气候等)。
影响: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密布。
三、宋元时期的文化
(一)思想
1.理学: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
宋朝是春秋战国以后另一个哲学思想发达的时代。
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洛派);南宋的 (闽派)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思想观点: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政治理论: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天理就是人伦,就是三纲五常,这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欲望所蒙蔽,因此强调“ , ”。
③穷理的方法:提出“ ”的认识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明道德之善。
影响:适应统治阶级政治需要,成为南宋后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
2.心学:陆九渊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
陆九渊(象山学派)提出“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
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因此提出“ ”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这就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二)科技
1.印刷术: 11世纪中叶,平民 发明活字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13世纪中期外传。
2.火药
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产生极大震动。
3.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文学
1.宋词
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适应市井生活需要的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著名词作家有 派的柳永、李清照, 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小说
宋朝供说书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新阶段。
3.戏曲
宋代散曲在民间兴起,题材广泛,雅俗共赏,生动活泼;元朝散曲创作繁荣,与元杂剧合称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成就最高。
(四)艺术
1.书法:出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元朝赵孟頫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
2.绘画: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代表作有北宋张择端的《 》。
自元朝开始,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