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简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5114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简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简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简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88今古文创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简论董子涵(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虽然整个时代处在战乱、社会不稳定的时期,但在思想上是最为解放、开放的一个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画家顾恺之、“书圣”王羲之等,其中王羲之更是成为新书体的变革者,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方向,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贡献巨大,影响书坛千百余年,更是引起了后人对王羲之书法效仿的三次高潮,其中唐代对王羲之书法的效仿,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唐太宗李世民将王羲之推到“尽善尽美”的高度,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上到皇亲贵戚下到布衣庶民,从名公巨卿至方外闺秀包括当时有影响的书家

2、和诸多学书人大胆地加入和学习王羲之书法风格。王书的风格似乎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其每一位书家的作品里,著名的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就是在这一时代风尚的产物,怀仁历时 23 年,用王羲之的字集成 圣教序 并摹刻于石,影响了千百年学王的书家。从唐代到现在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已然成为千古经典,成为后世历代书家行书学习的取法对象,也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方向。一、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的产生(一)背景书法发展到晋唐已然达到了一座高峰,因大唐皇帝李世民对晋人王羲之书法的个人崇拜也变相地将王书推向了顶峰,以王羲之为首的“二王”系统书法统领书坛一千多年,一方面李世民对王书的个人崇拜是王书盛行原因之一,“上有所好,下

3、必效焉”这便是历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王羲之书法的正大气象,魏晋风骨也与大唐一片盛世不谋而合。因此,王羲之书法可以盛行并且成为千古经典并非偶然。但唐太宗李世民对王书的发展和推行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自己个人喜好王书,但王书真迹有限,全【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重要历史阶段,篆隶真行草诸体均渐趋完善。“书圣”王羲之的出现更是为中国书法史增添了崭新的一页,赋予了中国书法史新的生命力,使之更加夺目耀人。王羲之在继承钟繇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对楷、行、草三种书体进行了革新,变法古拙质朴为流变妍美,“侧笔取妍,中锋为干”完美诠释了“中和”之美,充分体现了魏晋风度和魏晋风骨,影响

4、深远,千百年来王书就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为后世学习书法提供了取法对象和经典范式,是中国书法史的圣贤,被尊称为“书圣”,而在传衍至今的王羲之书法系统中,唐代怀仁集王羲之书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是仅次于 兰亭序 的书法名品,为后世行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方向与另一种可能性,在书法史上独一无二,成为千古经典。【关键词】魏晋书法;中和之美;王羲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2-0088-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4.02.028国上下,不惜重金求购王羲之传世作品,传世作品当然有真有

5、假,于是便命怀仁法师,一位擅长王书的名僧(据说也是王羲之后裔),集王字刻石,这件事便具有划时代意义。虽然过程艰辛,怀仁法师和四十多位助手花了25 年的时间才完成。过程艰辛但结果欣喜,一直以来 怀仁集王圣教序稳坐中国书法史上集字作品的头把“交椅”,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范本。(二)搜集原作与真伪鉴定正因为有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明智且有艺术鉴赏能力的领导者,为王书的发扬和盛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唐太宗称王羲之书法为“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 晋书王羲之传赞),因此,近臣高官投其所好,书法创作多依托于王羲之书法。由此,唐太宗崇仰王羲之,尊其为“书圣”并且下诏广泛收集王羲之遗

6、墨。武平一 徐氏法书记 云:“太宗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唐朝叙书录 云:“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此时,内府藏品已比高祖 298 卷增加到1500 多卷。贞观十三年(639 年),又整理约 700 卷。在收集了王羲之大量遗墨后,太宗又命重臣褚遂良、虞世南等人鉴别真伪,当然太宗也是鉴别王书的高手,只是比起虞世南、褚遂良等跨时代书家逊色些,鉴别后,原作保留,相对可靠的便进行复制和整理。可以想象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大数据,确实难以想象,工程量是极大的。除了整理和鉴别真伪上花费时间和财力,用于征集和购买真迹需要大量的经费

7、,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还要发公告、做交易等。没有前人的付出和努力,就没有后世学书的便利,也为后世行书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想象力。文艺观察892024 年第 2 期(三)选字录入当大量真迹问世时,如何取舍也是重要问题,序文里面重复的字太多,原帖里面也有很多重复的字,类如“之”“乎”“者”等字,在作品中的位置应选择具体哪个,这时候怀仁需要考虑很多章法、节奏、阴阳关系等。怀仁集王圣教序 整体风格上寓劲健于温润之中,寓欹侧于平和之中,收放有致,疏密得当,不激不厉,笔势自然含蓄。能较强还原王羲之书法原作状态,故怀仁在字的选择上要选择风格统一的字,不能选择有较强表现力的字,过于妩媚或过于迟涩都不可

8、取,相对小众的写法(字法)也应摒弃。相同多次出现的字还应赋予变化,但变化中要找自然状态,考虑通篇,不宜过多强调过大变化来忽略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因怀仁考虑得周全和团队的一丝不苟,故此碑既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也展示了怀仁独具匠心的优秀品格。(四)拼字排布王羲之现留存真迹较少,怀仁所需要的材料也是有限的,例如有些文字在文章中有涉及但王羲之可能并没有书写过,那些王羲之没有写过的字怀仁只能根据现有可以搜集到的字将他们拆分重新组合,把笔画和部首等根据王羲之的书写习惯拼接组合,甚至有时可能会模仿王羲之的书写状态和笔意重新书写。1.大小排布怀仁见过的每一幅原作,字的尺寸都是有差别的,因此,他首先要决定

9、字的尺寸;要有一个大体的尺度或以一个字为标准去确定其他字的大小,以达到整体协调一致,在具体实际的收集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情况来调节尺度,有可能将原本的文字缩小,也有可能将原来的文字扩大,还有可能为了把握节奏的变化,为了营造出别开生面的感觉,将一个文字很夸张地扩大和缩小。2.通篇行气书法作品的活力是由行气来体现出来的,什么是行气?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映带的关系。正因为是行书,所以特别要留意,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到行气和整体的呼应关系。王羲之书法原作,本来就有一种上下相承的感觉,但现在只能靠怀仁收集而来。于是,他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地强化起笔和收笔相承的感觉;若

10、是没有相承呼应的感觉,那就需要稍微拉开一些空间,让这种不和谐的感觉减弱一些。3.章法关系章法在行书的学习中相对难处理,不仅要做好上下字的联系,更要做好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使之通篇更协调更有联系,若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是小章法,那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营造大章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虽然不是王羲之亲笔自然书写,但怀仁在章法的规整中却做足了功夫,大章法主要是以行距的疏密来营造黑白对比关系,用字大小的不同来避免俗气和寻求整体章法上的变化。大章法的处理,怀仁必然会借鉴王羲之真迹,比如 兰亭序 何如帖 等,但 兰亭序 为手卷型书法作品,而 何如帖 为手札型书法作品,因此不能照搬,但可模仿上下字的远近关系和成行

11、的上下字摆动关系。所以 怀仁集王圣教序 的产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多方面努力的成果,是时代的产物。也正因为它的特殊性,王羲之传世的书法作品有了像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这样精彩的篇章,它是独一无二的,影响至今,后来的“集王行书”显然都未跳出它的樊篱。唐代的行书名家李邕就受到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极大影响,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碑 等书作虽然自成一体,但其格局与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莫二。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风格的品鉴(一)王羲之是“中和”典范的传承者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之美”,不仅表现在“古质”与“今妍”上,而且在用笔、结字、章法、气韵等方面都符合中和的审美典范。礼记中庸 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12、;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中和”的审美理想符合了中国传统主流哲学儒学的中庸之道。王羲之书法正因为契合了“中和”,所以才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经久不衰。王羲之被尊为“书圣”,既是由于王羲之本人的天才禀赋和后天创造,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王羲之书风与中国古代精神相契合,终成中国书法史上无法超越之经典。(二)王羲之书法中“刚柔相济,不激不厉”书风的表现1.笔法 王羲之在用笔上方圆兼备,侧锋中锋转换自如,寓劲健于温润之中,运笔流畅而匀和,不激不厉亦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在方圆上,常在字的折笔处取方,在竖画和长横画中起笔位置取圆,有时在一个字中多个笔画重复时,做大量的方圆

13、变化来制造“矛盾”,但整体趋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可见手段之高明。除了方圆的用笔,王羲之大量利用笔画的刚与柔,来调和阴阳变化,从而达到“中和”之美的效果,大量字中往往第一笔的横画较平正且线条取直,但马上在第二笔中立马调整为较倾斜且弧度较大,相反第一笔取斜弧度大时,下一笔便用直和平。这种关系在书法中叫“俯仰”“向背”关系,王羲之正是通过此关系来调节,达到刚柔相济。在用笔的中锋与侧锋方面,王羲之大量通过侧锋中锋转换,中锋为干,侧笔取妍,中锋取劲健,侧锋取妍美,以此来达到刚柔相济,阴阳平衡的中和之美,在笔画的连接处,通过转折处调整笔锋,大量运用中侧转换,因此后世在看王羲之大量墨迹书法的时候,能明显感觉侧

14、锋之处有少量“非白”产生,而中锋之处有温润与劲健的感觉,完美诠释了寓劲健于温润之中的中和之美。90今古文创2.结体 王羲之在结体上寓欹侧于平正之中,收放有致,通过平正与欹侧中的变化来展现结字的高级,避免俗气,同时向世人展示了高超的技法,遇到左右结构的字往往会用左小右大或右大左小以及左欹右正或右欹左正,欹侧的对比让整幅作品更加有视觉冲击力,但欹正互用的方法反而让整个字达到平正的效果,整体看起来居于和谐统一。通过笔画上的平正和欹侧去调节整个字结构上的欹正关系,这样的欹正关系在王书中处处可见。在收放上,很多字形成了中宫收紧,四周伸展的状态。这是王羲之书法单字上的一个较明显收放特点。但王羲之的高级之处

15、不仅仅是在单字上的收放变化,而在上下字之间的收放以及单字中左右上下不同结构产生的不同收放变化,除此之外,王羲之还能观察在一篇作品中,字的上下左右关系,有时上面字收紧,下字便打得开。反之上字打开下字便收紧。该特点在王羲之手札中司空见惯,而在 怀仁集王圣教序 中延续和继承了这一特点。虽然是集字但整体和谐统一,可见怀仁对王羲之书法研究之深,也为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成为后世学习的重要典范做了强有力的支撑。3.章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在章法上纵有行而横无列,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由于是集字而成,故不如王羲之原作那样潇洒自然,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应适当借鉴王羲之其他墨迹作品,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原

16、章法。(1)在字的大小关系上,可以经常看到怀仁在集字时经常有字大小的不同。因为字大小不一也让章法变得灵活与自然,更具有生命力,不同大小的字也使得章法整体看起来更加有收放关系,在章法上避免俗气,营造出较强的高级感。(2)在字的疏密关系上,可以发现在 怀仁集王圣教序 中许多字显得较为紧凑,有些字离的相对较远。说明怀仁在集字时有意通过调节字之间的距离来营造章法上的疏密关系。章法上不同的远近疏密关系又形成了较明显的字组,会让人们感觉王书常常以三两个字为一个字组,但又不显刻意。有利于整体气息更加连贯,也避免了行书以单字为组的呆板之气,也为后世行书章法上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范本和另一种发展方向。(3)在上下字

17、的连接关系上,在 怀仁集王圣教序 中很难看到上下字的直接连接,更不可能看到类似米芾书法中的一笔书。因为是集的字所以更多的是笔断意连。若真想学到王书的章法精髓,还是要参考王书的墨迹作品,如 二谢帖 中“羲”“之”“女”三字直接连接,连接的线条并非像后世的行书那样突然一下提细,而是将连接的线融入上下字中,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由此形成字组,并且王羲之在连接上下字时,连接的线条也刻意寻求变化,长短、粗细、连接时的角度都有细微变化。除了上下字直接用线连接的方式,王羲之书法还有很高明的手段,那就是笔断意连,所谓笔断意连就是在书写上下字的时候,点画并没有连带在一起,但上一个字的结束笔画和下一个字的起笔相

18、呼应,笔势连贯。因此,看起来上下字像是一个整体一样没有分离;上字与字虽然个个分明,毫不相连,但总体看来却顾盼照应,气韵统谐。所谓字的精气、神,所谓笔意、风采、韵味,都是在这种“笔断意连,字断气连”的完美组合中得到体现的,否则,就会像王羲之说的那样:“上下齐平、前后方整、状若算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三、结语综上所述,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既展现了王羲之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自成一家的能力,也体现了怀仁为代表的古代工作者的一丝不苟,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匠人精神。王羲之所开创的书风恰恰与中国古人的精神相契合,因而成为“终古之独唱,百代之楷式”。无论是书法作品还是古代劳动者的智慧都值得后

19、人细细揣摩和学习。另外,王羲之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贡献巨大,影响书坛千百余年。后世著名书家大多受王书沾溉,学习二王书法似乎成为学书者理所当然之事。从隋代智永、虞世南、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到宋代苏轼、米芾,再到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王铎,明代以前一流的书法家无不出自王羲之,誉之为“书圣”实属实至名归。前人说“帝王为一代之帝王,圣贤乃百代之帝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圣贤,是无冕之王。而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也成为后世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范本,更有后世名家在长时间学习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以其作为取法对象,写出了别开生面的感觉,如唐代李邕和北宋书家李建中等,都是以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为范本去进行创作的。由此可见,此碑为学习王书的重要资料,对王羲之书法的传播与推广起了重要作用,成为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参考文献:1陈振濂.中国书法发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2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刘涛.中国书法史 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4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作者简介:董子涵,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吉林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研究方向:书法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