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孙子兵法》视阈下墨子“止楚攻宋”新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4416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视阈下墨子“止楚攻宋”新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视阈下墨子“止楚攻宋”新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孙子兵法》视阈下墨子“止楚攻宋”新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92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孙子兵法视阈下墨子“止楚攻宋”新论沈凯文摘 要:基于孙子兵法的理论视阈,对墨子“止楚攻宋”故事做出新论,论证孙、墨二人之间的文化渊源,揭示楚王“请无攻宋”背后的实际权衡等心理活动,旨在挖掘孙子与墨子军事思想遗产及其攻守相济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关键词:孙子兵法 墨子 止楚攻宋 攻守相济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76(2023)04-0092-010收稿日期:2023-04-04作者简介:沈凯文(1996),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攻与守,是军事领域相辅相成的两大基本形

2、式。就墨学领域而言,最能体现攻守之间辩证关系的,莫过于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此则故事亦流传甚广,除墨子公输外,战国策宋策尸子 吕氏春秋爱类 淮南子 修务训 神仙传 渚宫旧事等古代文献皆有所节录或改写1,鲁迅先生故事新编非攻以及现代影视作品墨攻等,更是有所创造性的改编和演绎。而前人时贤对此故事较为关注的,主要是“止楚攻宋”的相关考证,墨子的大义凛然,墨守的固若金汤,“九攻”“九距”的沙盘对垒,以及公输篇的文学价值等方面,却较少有从文化理论以及心理分析等角度对此进行深入融通的解读。实际上,墨家后学在公输篇的撰述过程中,谅必有意无意地在构思及叙事方面进行了一些取舍,从而凸显了墨子外在行迹的光辉,但

3、在一定程度上,也省略了墨子在赴楚之前的思考与筹划,以及楚王“请无攻宋”背后的实际权衡等心理活动。正因其巧妙的撰述,使得公输篇成为墨子全书文学感染力最为震撼的典范。但同时,也因此使得公输篇在内容完整度以及真实性上给人以一定的间隔之感。毋庸置疑,公输盘自恃先进的攻具及攻术,显然无法与变化无穷的墨子之守相抗衡,真正可与之相提并论的,莫过于在传统兵学领域无出其右的孙子及其孙子兵法。故笔者不揣谫陋,拟93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基于孙子兵法这一理论视阈,并适当运用一些历史的想象力,对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作一还原和新论,旨在充分挖掘孙子兵法与墨子。尤其是其中

4、的军事思想遗产,进一步彰显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攻守相济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一、孙、墨之间的近缘关系实际上,孙子与墨子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文化渊源。首先,就孙、墨的活动时代而言,孙子的生年,杨善群孙子评传认定为公元前 535 年,曹尧德孙子传推定为公元前 545 年,大连图书馆资料库的资料认定为公元前544 年等。2而墨子的生卒,孙诒让约定为公元前 468 年至公元前 376 年,梁启超约定为公元前 468 年至公元前 384年,孙以楷约定为公元前 470 年至公元前 381 年,任继愈约定为公元前 480 年至公元前 420 年等。3不难看出,虽然文献阙如,学界目前对二者的生卒年代仍无

5、法确切统一,但亦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即孙子在墨子之前,一如孔子在墨子之前一样。同时,就 孙子兵法的成书年代而言,从吴王阖闾会晤孙子之前业已阅读孙子兵法十三篇,可推知孙子兵法的成书时间不应晚于公元前 512 年。4综合上述两点,并基于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而言,我们有理由推测,墨子对于孙子尤其是对其广为流传的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而言,是存在接受的可能性的。其次,就墨子对孙子兵法文本及其思想的具体接受而言,试举一显例,即关于“五行无常胜”的申说。孙子对于兵法的虚实变化有一总结:“夫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

6、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孙子兵法虚实篇)其中,孙武揭示了“五行无常胜”的理念。众所周知,先秦时期人们对于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五行相生说”与“五行相胜说”两种观点。但不论是“相生”还是“相胜”,五行之间的关系总被认为是固定的。而孙子因其在军事方面的实践认为,所谓五行,一如兵法的变幻莫测,故而得出“五行无常胜”的结论。无独有偶,墨子经下亦曰:“五行毋常胜,说在宜。”5又经说下曰:“五合,水土火,火离燃。火铄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水,木离木。若识麋与鱼之数,惟所利,无欲恶。”6质言之,墨子亦认为,五行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

7、的生克关系,关键在于生克双方的具体情况。对此,有学者认为,“孙子兵法云五行无常胜,意近墨家后学无常胜之说。这或许表明孙子兵法一书有后人增附的现象”7。94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说明秉持功利主义且倡导“择务而从事”的墨子,对于在兵法方面注重变化且强调实际效果的孙子,有着相当程度的接受,而不是后人据以墨经之说,对孙子兵法有所增附。我们认为,对于这种前后因应且有明文为证的关系,或许应以不疑为先。再者,班固汉书艺文志在绍承向、歆父子的基础之上,将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即孙子兵法,归于“兵权谋家”,并曰:“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

8、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8而墨子今存五十三篇,就其备城门以下诸篇,历历可见其对于守御之事的具体实践与精深研究。且班固在“兵技巧家”末自注:“省墨子重,入蹴鞠也。”9又曰:“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10由是观之,墨子本身的知识体系甚为博杂而丰富,其中即包括对于兵法尤其是对兵法中的技巧一事相当关注。前人时贤在评价墨子身份时,亦往往附丽一“军事家”头衔。因此可以说,孙、墨二人及其著作均对兵法极为重视,且均具有极其丰厚而宝贵的军事思想,只是他们的军事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不同的侧重。正如徐希燕教授所总结的二者之间的若干异同,如:孙子的军事战略是进攻性的,墨子的

9、军事战略是防御性的;孙子主张避实击虚,墨子主张扶弱攻强。孙子主张以众击寡,墨子主张以一当十;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墨子力行非攻止战;孙、墨二家都提倡慎战与速决战;孙、墨二家的军事辩证思想都比较丰富,但孙子要更为透彻一些;墨子书中所提到的武器与孙子书中所提到的武器相比,要更加丰富、更为先进、更加有威力;墨子的认识论思想非常全面、深刻,比起孙子的认识论思想来要丰富得多。但是,在军事认识论思想方面,墨子稍不及孙子。11总而言之,孙、墨二家的军事思想各具特色,且各有所长,并以攻守互补的方式,构筑了中国军事思想富有特色而完整的优良体系。此外,就后世的文化传播尤其是深入人心的小说形象而言,明末冯梦龙的历史演义

10、东周列国志,更将墨子与孙武后人孙膑二人置于同一历史语境,且塑造了极为直观而形象的互动与关联。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叙曰:时墨翟遨游名山,偶过鬼谷探友。一见孙宾,与之谈论,深相契合。遂谓宾曰:“子学业已成,何不出就功名,而久淹山泽耶?”宾曰:“吾有同学庞涓,出仕于魏,相约得志之日,必将援引,吾是以待之。”墨翟曰:“涓见为魏将,吾为子入魏,以察涓之意。”墨翟辞去,径至魏国。闻庞涓自恃其能,大言不惭,知其无援引孙宾之意。乃自以野服求见魏惠王。惠王素闻墨翟之名,降阶95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迎入,叩以兵法。墨翟指说大略。惠

11、王大喜,欲留任官职。墨翟固辞曰:“臣山野之性,不习衣冠。所知有孙武子之孙,名宾者,真大将才,臣万分不及也。见今隐于鬼谷,大王何不召之?”惠王曰:“孙宾学于鬼谷,乃是庞涓同门,卿谓二人所学孰胜?”墨翟曰:“宾与涓,虽则同学,然宾独得乃祖秘传,虽天下无其对手,况庞涓乎?”12由上所引,亦透露出三点重要的相关信息。其一,冯梦龙认为孙膑是孙武之孙,而墨子与孙膑交游,可见一般通俗视阈下关于墨子较孙武差近两代的认识,亦可作为后世关于孙、墨生卒考订的一条旁证。其二,“惠王素闻墨翟之名,降阶迎入”,所闻之名非他,正欲“叩以兵法”,而墨子仅“指说大略”之后,惠王即“大喜”,且“欲留任官职”,足见墨子在兵法方面的

12、杰出才能亦是闻名遐迩,甚至异代追慕。其三,冯梦龙托墨子之言,盛赞孙武之天下无敌,而孙膑之所以胜于其同学庞涓,以及墨子自称“万分不及”的关键,亦在于孙膑“独得乃祖秘传”。申而言之,墨子因其“兼爱”“非攻”等伟大理念,无意为任何一国在进攻他国方面担任军事顾问,但这并不代表墨子只具守御之能而乏进攻之才。冯友兰先生指出,“攻人之器械及攻人之兵法,墨子特意不讲”13,非其不能,实则不为也。实际上,只有在深入了解进攻之后,才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才有可能成功地化解一次次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墨子对于进攻领域的研习,除其身临其境的自主思考之外,孙子兵法及其军事思想,谅必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活水源头。二、墨子“

13、止楚攻宋”故事新论以孙子兵法理论为中心在揭橥了攻守双圣的近缘关系之后,我们便可以孙子兵法的理论为中心,从而对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作一番近于情理的还原和补充。(一)墨子庙算多,而楚王庙算少究其原始,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关键,其实并不完全取决于后续一系列的从事之力,而恰恰在于墨子赴楚之前的庙算。公输篇的开头这样写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14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述,这段记载极为简洁地交代了墨子“止楚攻宋”的前因,“颇有后世关云长单刀赴会之气概”15,但省略了墨子赴楚之前的思考与筹划。墨子作为一位思维极其缜密的圣哲,且在关系“国之大

14、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孙子兵法计篇)的战争面前,绝不可能仅凭着一腔热血,简单地认为依靠自己的临场发挥就能化解楚国这次蓄谋已久的侵略之举。同时,楚王的“将以攻宋”,亦不仅仅是因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的表面优势,楚王真正出于什么96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样的目的和考虑而选择发动这场不义战争,亦同样是这则故事有所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孙子兵法的“庙算”理论,正为我们还原墨子赴楚之前的思考与筹划,以及楚王“将以攻宋”的真实考量,提供了一个若合符契的完美视阈。计篇的结尾这样总结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

15、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子兵法计篇)。陈曦教授指出,“庙算是中国兵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学概念,将其运用于军事斗争,便成为战争决策者首先需要慎重落实的一环。多算胜,少算不胜,这个环节将关乎战争的最终结果,庙算的重要性因此被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16。诚然,在任何一场战争未曾付诸沙场之前,总会有一个庙算的过程,而胜负的结果,亦往往在庙算之中,即已高下立判。后世曹袁官渡之战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即在兵马未动之前,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从而最终取得胜利,可谓庙算之典型。而就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而言,墨子显然是庙算多的一方,而楚王则是庙算少的一方,因此结果不言而

16、喻,即墨子止楚成功,而楚王放弃攻宋。那么墨子的庙算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统而言之,亦可以孙子兵法所谓“知彼知己”(孙子兵法谋攻篇)的理论加以概括。知己方面,墨子主要或出于四个方面的庙算。首先,“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子兵法形篇)。墨子深知面对实力强大的楚国,自己“止楚攻宋”所采取的方式只能是防守,而非其他。其次,不管是模拟演练还是实际战争,墨子对于自己的守御之能是有着充分信心的。因其不仅有理论,更有实践。若以孙子兵法的描述而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17、;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兵法势篇),恰可说明墨子之守的奇正变化及无穷无尽。异代之后的史学泰斗司马迁,亦在寥寥数语的墨子传记中,凸显了墨子“善守御”的才能。再次,墨子对于自己炉火纯青的谈辩之术亦是胸有成竹的。墨子耕柱曰:“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17与孔门四科类似,墨家亦设有“谈辩”“说书”“从事”三派弟子,而墨子本人的谈辩之术,更在墨子书尤其是墨经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而就“止楚攻宋”故事的发

18、展来97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看,后文墨子先动公输盘以义,后晓楚王以利,这种谈辩结构可谓因人制宜。而这些说辞,很难说不是墨子在赴楚之前预先思考与设计的结果。至此,其实在亮出自己的守御之能与谈辩之术后,明辨事理的正常人即多已打消攻宋的念头。但墨子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就最坏的打算而言,即谈判无果而只能短兵相接的情况之下,作为最后保障,墨子也在赴楚之前预先为此安排好了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持着自己的守圉之器,在宋城之上凛然待命。所谓“以虞待不虞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是墨子“知胜之道”(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体现。而另一方面,就知彼而言,首先,墨子深知公输

19、盘的攻术,必定不敌自己的守技。就攻守技术的比较而言,公输篇的后文已经交代,“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18。实际上,就攻守的器具而言,墨子亦深知公输盘不及自己。墨子 鲁问 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 拙。”19由此可知,公输般制造器具的核心观念在于“巧”,而墨子在于“用”。因此,公输盘基于巧的观念而造出的云梯,比之注重实用的墨子所造出的守圉之器,谅必是有所逊色的。其次,墨子亦洞见楚王完全是出于功利考虑,从而选择发动这场不义战争。因此,墨子只

20、需要凭借自己的守御之能,让楚王看到无利可图的态势,即可以基本止息这场战争。但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即墨子或许真的算不准公输盘或者楚王会不会杀了自己,因其只身前往,可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难以保证公输盘或者楚王会不会因一时冲动而恼羞成怒,正如孙卓彩先生所指出的,“楚国之行,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抱定必死的决心,做好了两手准备:若说服成功,制止战争,则造福楚、宋两国百姓;若说服不成,他也死而无憾”20。这最后一点庙算的或然性,也正充分彰显了墨子精神之伟大。同样,再看看楚王一方的庙算。楚王的庙算之所以少,主要是仅知己而不知彼。楚王的知己主要或出于两方面的认识。其一,公输盘的攻具及攻术,在楚王看来

21、是先进而高明的,但这其实可以说只是一个助力或谓表面优势。真正的知己,在于其二,即楚王自恃综合国力强大,尤其是军事方面的强大。纵然宋国负隅顽抗,亦不免“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孙子兵法谋攻篇)的结局。然而,楚王在知彼方面,较墨子欠缺许多。楚王只知道宋国之弱,却未考虑到有第三方力量,即有墨子援助的特殊情况。孙卓彩先生在论及墨家后学“孟胜殉义”之事时亦指出:“楚国是排斥墨家和墨学的。当年墨子阻止并粉碎了楚国进攻宋国的图谋,大概是楚98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国排墨的主要原因。在楚国看来,凭自身的强大吞并弱小的宋国以扩大疆土、扬威诸侯是不成问题的,但即将得手

22、的好事让墨子搅了局,能不耿耿于怀 吗?”21所谓“让墨子搅了局”,就是楚王在知彼方面,未曾考虑有墨子或其他第三方力量介入的特殊情况。同时,楚王亦只考虑到攻宋之利,如兼并土地,吞占物产,扬威诸侯等,却未考虑到攻宋之害,如耗损国力,劳民伤财,甚至入不敷出等。而凡此楚王未曾考虑到的因素,在墨子的层层展示中,最终使得楚王有所醒悟而“请无攻宋矣”。综上,墨子“止楚攻宋”的成功,实际正取决于公输篇有意无意省略的墨子赴楚之前的庙算。所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孙子兵法地形篇),墨子庙算多、而楚王庙算少的先决因素,使得“一场有可能血流成河的战争,被墨子扑灭在磨刀霍霍的酝酿之中”22。(二)楚王“请无攻宋”背后

23、的实际权衡就楚王“请无攻宋”背后的实际权衡而言,代表性的分析,如郑杰文教授所论,“在墨子游说公输盘的说辞中,能够打动公输盘的主要是一个义字,义是士人的立身之本,故墨子以义动之;在墨子游说楚王的说辞中,能够打动楚王的主要是一个利字,是否能够战胜得利,是诸侯最为关心的事。动之以义、晓之以利,是墨子宣扬非攻学说的主要方式;以合义、得利为主要标准说明非攻理由,是墨子宣扬非攻学说的主要内容。但真正使楚王请无攻宋的,还是墨子所说的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以战争制止战争,是墨家最具社会影响力的行为”23。不难看出,郑教授的论述贯穿了公输篇的内容终始,但正如笔者上文所指出的,

24、墨家后学在撰述公输篇的过程中,实际上有意无意地省略了楚王“请无攻宋”背后的心理活动。显而易见,楚王的回答在墨家后学的笔下,仅仅只是两个“善哉”,对于楚王形象的刻画无疑是失之单薄的。但如果将其心理活动置于孙子兵法的视阈下,就会发现,真正使楚王“请无攻宋”的,其实并不是对方有备无患的就事论事,而主要是楚王自己在现有局势下,被迫重新权衡攻城之利害,最终得出了无功而返甚至入不敷出的结论。换言之,“是否能够战胜得利,是诸侯最为关心的事”,但楚王对于攻城利害的具体考量,仍有必要进而言之。“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

25、矣。”(孙子兵法 作战篇)质言之,楚王意欲攻城,必然要依靠数倍于宋国守备的兵力。且就行军距离而言,从楚国郢都,即约今湖北荆州北面之纪南故城,至宋国都城,即992023 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约今河南商丘,其间千里有余。因此,若楚国兴兵,其整个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必然是相当巨大的。同时,“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孙子兵法作战篇)楚王在墨子未曾介入之前,或许自

26、信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速战速决,一举摧毁宋国城墙,因此所获之利,要远远大于所受之害。而在墨子参与之后,或许楚王依然认为,即使艰难,还是能够夺取最后的胜利,但也深知其过程一定是一场并不轻松的持久战,更何况还有可能出现“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的险情等。此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 谋攻篇),又“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

27、攻篇)。实际上,楚王在墨子晓之以利后,所谓“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24,一个“必”字,正反映了楚王在耗费好几个月准备之后的不甘心之情态。攻城之法,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楚王又在见证公输盘之攻不敌墨子之守,以及听闻墨子弟子早已有备无患后,意识到“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孙子兵法虚实篇)而终至绝望。综上,在“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兵贵胜,不贵久”“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等考量之下,楚王无奈而选择放弃,所谓“城有所不攻”(孙子兵法 九变篇),亦即墨子大取“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的最佳权衡了。25(三)墨子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28、”的典型代表“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又“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其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揭橥军事战争的一种理想境界。虽然在墨子之前及其后,均有类似“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案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空城计等。但二者主要是基于利害的陈说以及智谋的运用,真正有备无患而有强大实力作为保障的,莫过于墨子及其“止楚1002023

29、年第 4 期总第 46 期No.4General No.46攻宋”的故事。因此,可以说,墨子可谓中国历史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代表,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思考。其实,正因为墨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得宋国守闾者未能目睹墨子其人及其筹划与指挥,故而有过宋不纳的可叹结局。同时也可以推测墨子安排禽滑釐等人进入宋国时的机密性,为的就是希望让楚王对于宋国具体守备情况的了解降到最少。在今天,我们亦应该严格保守国家秘密,让一些心怀叵测而觊觎我国和平与发展道路的不法分子,无法了解我们的任何部署。这样,所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26,更可获防患于未然之效,而竟无墨家后学的打抱不平之感了。三、攻守相济的现

30、实意义孙子被世人尊为“兵圣”,而墨子亦被奉作“武圣”。27前者强调的是进攻才华,后者关注的是战备思虑。姜宝昌先生说:“墨子非攻,既有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又与其门弟子一起,亲自参与到反对大攻小,强执弱的防御军事活动中去,总结出备城门备高临 备梯 备水 备突 备穴备蛾傅等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战术,同孙子兵法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兵书的双子星座,一主攻,一主守,相得益彰,影响深远。”28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助力。中华民族固然是热爱和平的,但亦从不怕事,因为我们既拥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人民军队,同时也拥有一套契合中国国情和适

31、应世界军事发展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孙子曰:“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篇)墨子亦曰:“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29要之,攻守相济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厚植了信仰与实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深长思之而 用之。【注释】1杨义:墨子还原,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 88 页。2姚恒富:孙子研究中几个相关史实问题的商榷,大庆社会科学,2011 年第 5 期。3孙卓彩:墨学丛谈,济南:齐鲁书社,2019 年版,第 30 页。4陈曦译注: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22 年版,“前言”第 3 页。

32、5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319 页。6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377378 页。7陈曦译注: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22 年版,第 113 页。8 班 固:汉 书 ,北 京:中 华 书 局,1999 年版,第 1385 页。9 班 固:汉 书 ,北 京:中 华 书 局,1999 年版,第 1387 页。10 班 固:汉 书 ,北 京:中 华 书 局,1999 年版,第 1387 页。11徐希燕:孙子与墨子军事思想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1 年第 1 期。12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北京:人民1012023 年第 4 期总第

33、46 期No.4General No.46文学出版社,2020 年版,第 10811082 页。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83 页。14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482 页。15杨义:墨子还原,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版,第 65 页。16陈曦译注:孙子兵法,北京:中华书局,2022 年版,第 1 页。17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427 页。18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487 页。19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480481 页

34、。20孙卓彩:墨学丛谈,济南:齐鲁书社,2019 年版,第 45 页。21孙卓彩:墨学丛谈,济南:齐鲁书社,2019 年版,第 53 页。22孙卓彩:墨学丛谈,济南:齐鲁书社,2019 年版,第 78 页。23郑杰文、王继学等:墨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 49 页。24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486 页。25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405 页。26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488 页。2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91 页。2

35、8姜宝昌:墨子,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年版,“导读”第 32 页。29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17 年版,第 29 页。(责任编辑:王立)A n a l y s i s o f “S t o p p i n g C h u s A t t a c k o n S o n g”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A r t o f Wa rShen KaiwenA b s t r a c 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ltural origins between Sun Zi and Mo Zi

36、and,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Art of War,presents a new analysis of the story“Stopping Chus Attack on Song”in Mo Zi.The paper reveals the actual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behind Chus kings request for“not attacking Song.”The paper aims to fully excavate the military thought heritage in The Art of War and Mo Zi,especially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n combining offense and defense.K e y w o r d s:The Art of War;Mo Zi;Stopping Chus Attack on Song;Offense and Defen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