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心守护群众健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2291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心守护群众健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心守护群众健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心守护群众健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委 员 天 地WEIYUANTIANDI19武 汉 文 史 资 料 2 0 2 3 年 第 1 0 期“医”心守护群众健康 熊 念人物名片:熊念,江汉区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三级教授、主任医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生长于湖北一个小县城,从小看到周边的人缺医少药,因病致贫致困,便立志成为一名值得信赖的好医生。高考时,有幸被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一直到哈佛大学读了博士,此后踏上了一条从医之路,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医生。2019 年,我受协和医院委派,担任武

2、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努力发挥一名党员政协委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围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积极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了积极力量。学成归国,服务偏远地区我自 2011 年海外留学归国后就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从事帕金森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一次调研中我偶然得知,位于湖北西南边陲的恩施州鹤峰县,其几千平方公里地块范围内,仅有一所综合性医院鹤峰县中心医院,医疗技术、科研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较城市中心地区医院水平悬殊。我便毫不犹豫,主动申请支援鹤峰县中心医院建设,走进医疗水平不发达、人民群众需求更迫切的地方。委 员 天 地WEIYUANTIANDI

3、20武汉文 史 资 料 2023 年 第 10 期在当地,我开展肉毒素注射治疗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帕金森病的早期嗅觉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等业务新技术,改变了当地人“大病看不好”“小病不好看”的刻板印象,填补了恩施州多项医疗空白。2015 年,我又参加湖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湖北省委第四批博士服务团,担任秦巴山区十堰市茅箭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帮助医院新增心理 CT、脑血管造影等 80 多项新业务;理顺了门诊、急诊就医秩序,也对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有了更真实的体会和更多的思考。结束支援后,我仍长期坚持为偏远地区群众进行疑难病例免费会诊、义诊。在十堰,我遇到一位特殊的病患,更让我坚定了从医初

4、心。当时,70 多岁的朱婆婆深受焦虑抑郁症、失眠的困扰,在当地看了不少医院和科室,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经人介绍找到了我,我通过认真的检查确诊了朱婆婆的疾病,并为她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朱婆婆的病症得到很好的缓解,逐步恢复正常生活。2016 年,我结束十堰帮扶,即将回到武汉。走之前,担心朱婆婆后续的随访和治疗不方便,于是将自己武汉的电话留给了朱婆婆。这几年,朱婆婆一直与我保持联系,遵医嘱服药,症状控制得也挺好。可是去年底,她的家人听说长期服药会对身体有伤害,认为朱婆婆完全康复了,便停了药。可是,停药不久,朱婆婆的症状很快就显现出来,又开始出现严重失眠、明显焦虑,整夜难以入睡,情绪很差,经常

5、感到浑身不适,痛苦,整个人面黄肌瘦。朱婆婆丈夫回忆:“行动不能走,嘴上直发抖,而且吃了药也没有改善。”家人心急如焚,甚至做好了最坏打算。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的家人联系了我,从十堰赶到武汉。我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接诊了朱婆婆,经过仔细检查,认为朱婆婆的系列躯体症状仍然是广泛性焦虑所致,病情比较复杂。我组织团队多次讨论病情,制定了详细周到的治疗方案。同时,采取心理疗法,每日悉心开导朱婆婆,缓解她的焦虑情绪。考虑到患者从十堰来到武汉,年纪大不方便,我叮嘱病房医务人员要尽可能多提供方便,让朱婆婆能够放心治疗。在治疗几天后,病情未见好转加上思乡心切,朱婆婆萌生退意,拒绝吃药等治疗,想尽快回到

6、十堰家人身边。我知道后,放弃休息,来到病床前反复劝说朱婆婆,只要还有希望就不能放弃。朱婆婆终于重拾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经过半个月的专业、耐心诊治,朱婆婆的病情明显好转,症状大大减轻。由最初楼都下不了,到行动自如,能出门遛弯,买菜做饭。我的牵挂之心这才安定下来。扎根基层,赋能医联体建设2017 年,我来到协和医院托管的东西湖区人民医院任职,继续探索分级诊疗体系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熊念委 员 天 地WEIYUANTIANDI21武 汉 文 史 资 料 2 0 2 3 年 第 1 0 期建设路径。所谓分级诊疗,可以用 16 个字概括,即“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2019 年,江汉

7、区与协和医院联手构建江汉分级诊疗体系,打造以协和医院为龙头、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为主体、江汉区 12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中心城区首家“1+1+12”紧密型区域医联体。得益于丰富的基层服务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经验,我被派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担任院长。这是分级诊疗体系在武汉中心城区的首次尝试,具有重要意义。我围绕“医疗同质,学科同根,管理同道,文化同源”的目标不懈努力,形成了医联体建设“协和-红会”模式。我成立协和名医工作室,引进大量协和名医下沉红十字会医院坐诊、查房、指导手术。医院相继开展了 300 余项新业务新技术,以往需要上级专家指导的技术医院也能自主独立开展,人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的在家

8、门口享受到了高质量医疗服务。托管几年来,成效显著,医院管理、医、教、研全面加强,尤其是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任务中,得益于协和医院的支持,圆满完成了定点医院使命。另一方面,我院强化基层诊疗服务能力,优化帮扶模式,向社区卫生中心下派专家团队和管理骨干,组建成立护理专科联盟、糖尿病专科联盟、呼吸疾病专科联盟、脑卒中专病联盟、睡眠专科联盟、消化道早癌等 6 个医疗专科联盟,推进医疗同质化。医院托管的唐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为协和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基层实践基地和医学生临床实践基地,并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政验收,成为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样板。打造的以医院

9、为中心,唐家墩街、汉兴街、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胸痛救治网络有效保障了江汉北部片区胸痛患者的救治。我们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工作部署,与恩施州宣恩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应城市郎君镇卫生院、黄陂区天河街卫生院等周边县市基层医院建立起帮扶关系。响应湖北省“323”攻坚行动部署,组织健康筛查队伍,与唐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作,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建档,为后期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打下了坚实基础。江汉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只是环协和医疗健康圈工作任务之一部分,离规划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医疗服务保障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我多次以政协委员身份提出建议,关注了从医保定额

10、如何结算分配、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如何建设,到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和健康产业升级等各方面问题。这些从实践中而来的问题,真挚迫切,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其中部分建议已得到采纳,将助推我市分级诊疗体系更趋完善。熊念在睡眠中心诊查患者委 员 天 地WEIYUANTIANDI22武汉文 史 资 料 2023 年 第 10 期大力创新,打造特色专科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17 年护法战争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成立医疗救护队,派遣 40 余名救护人员赴湘治病。1924 年 3 月,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医院正式成立,病床 50 张。后在抗战动荡时期停办,1946 年复办,1958 年

11、更名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秉承“博爱精医,创新致远”的院训,医院已服务人民群众 106 年。我进入医院后大刀阔斧地进行现代医院改革,完善医院管理体制,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点专科建设等工作。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实现了SCI论文、市级重点专科创建、特色专科打造等多个重大突破,打造了“睡眠医学中心、疼痛医学中心、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消化道早癌中心”等 5 个院内诊疗中心。在临床诊疗中,我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后,许多医务工作者、患者和群众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和隔离等因素,导致了严重的不良情绪和心理亚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失眠症状。同时,有

12、 68.9的帕金森病患者患有睡眠障碍,其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但是广大睡眠患者却因为医院很少有睡眠门诊,经常求医无门。因此我积极推动睡眠医学发展,打造综合性睡眠医学中心。2020 年 11 月,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在江汉区委区政府支持下,集中资源打造的全国一流、华中地区领先的睡眠医学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为睡眠医学人才培养和综合性睡眠疾病诊治提供了基地。我院睡眠医学中心是集睡眠障碍预防、监测、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以神经内科为中心,将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老年科、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等睡眠疾病相关的学科进行整合,建立的综合性睡眠疾病诊断、治疗及科研中心,是湖北省首个将睡眠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系

13、统研究的综合临床科室。集个体化治疗与特色化治疗为一体可多角度、全方位解决患者睡眠问题,对睡眠疾患及其共病制定全面合理的治疗方案,打破了目前国内主要针对单病种建设睡眠中心的现状。睡眠医学中心凭借一流的硬件设施和诊疗能力受到众多患者认可,形成了“看睡眠,到红会”的社会认同。曾有一位 45 岁的女士前来就医,三年以来每天的睡眠时长仅有 3 个小时,饱受折磨。在睡眠医学中心就医的第一晚,通过 8小时睡眠监测,发现这位女士深度睡眠时间不足 40 分钟,而正常人通常在 60105 分钟左右。排除颅内肿瘤、脑梗等器质性睡眠障碍后,我带领睡眠医生、专业技师、心理测评师等一起为她制定个性化睡眠障碍治疗方案。出院时,患者在不需要依赖药物的情况下,夜间有近 90 分钟的深度睡眠,睡眠质量得到改善。我认为作为医务工作者,不仅应该努力解决患者的躯体疾病,同时也要照顾到患者身心健康。保障公民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目的,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神圣的使命。我会坚守为民服务的信念,不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不辜负身上的白大褂,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