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9861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7语言文化古汉语中表示“睡醒”语义的词主要有“醒”和“寤”。但在上古时期,“醒”与“寤”在语义上有差别。上古文献中所见到的“醒”表示“从醉的状态恢复清醒”,即“酒醒”,说文解字 释为“醉解也”,用例如(1)。而“寤”表示“从睡梦状态恢复清醒”,即“睡醒”或“梦醒”,说文解字 释为“寐觉而有言曰寤”,用例如(2)。先秦两汉时期两个词的意义有严格区分,很少相混。(1)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国语鲁语下)(2)惕然而寤,徒梦也。(吕氏春秋离俗)而在词汇演变历史中,“醒”的词义不断泛化,在“睡醒”或“梦醒”义上逐渐替代“寤”,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金元四个阶段。一、表“睡醒”

2、或“梦醒”义的“醒”对“寤”的替换过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醒”从只表示“酒醒”义到产生“睡醒或梦醒”义,文献中最早的用例出现在东晋的搜神记卷十五马势妇中:吴国富阳人马势妇,姓蒋,村人应病死者,蒋辄恍惚熟眠经日,见病人死,然后省觉。觉,则具说。家中人不信之。语人云:“某中病我欲杀之,怒强,魂难杀,未即死。我入其家内,架上有白米(食卞),几种鲑,我暂过灶下,戏,婢无故犯我,我打其脊,使婢当时闷绝,久之乃苏。”其兄病,乌衣人令杀之,向其请乞,终不下手。醒,乃语兄云:“当活。”在这则故事中,有人将病死时,妇人就“恍惚熟眠经日”。按照语境,后文的“醒”应与“眠”相对,为“睡醒”意。且与表“睡醒”义的“

3、觉”出现在同一则文字中,均表示与“眠”相对的意义,说明当时口语中“醒”与“觉”已是同义词,可相互替代。因此,可以说“醒”在此时已经出现了“睡醒”这一义项。我们统计了这一时期“醒”和“寤”在部分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包括搜神记搜神后记和 抱朴子。其中“醒”只在 搜神记 中出现一次,“寤”总共出现 10 次。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醒”在口语中出现了“睡醒”义,但用例极少,“寤”仍占主要优势。当然,由于书面文献反映的口语中的词义变化往往有滞后性,这一义项从产生到被文人接受进入书面语可能经历了一段时期。(二)隋唐时期唐中期以后,“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用法逐渐增多。我们选取了 野朝佥载 玄

4、怪录 酉阳杂俎和全唐诗进行了统计。发现“醒”共出现 25 例,“寤”共出现 40 例。“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主要用例如下:(3)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野朝佥载卷三)(4)谌曰:“吾乃梦醒者,不复低迷。”(玄怪录裴谌)(5)花宫杳杳响泠泠,无数沙门昏梦醒。(卢纶 慈恩寺石磬歌)(6)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杜牧 即“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张理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汉语史上“睡醒”或“梦醒”的概念先后用“寤”和“醒”来表示。“醒”表“睡醒”或“梦醒”义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经历隋唐、两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元代完成对“寤”的替换。在词汇演变过程中

5、,“醒”的词义扩大,语法功能更强,而“寤”的义域较为狭窄,组合灵活性略弱于“醒”。最终“醒”挤占了“寤”的义域,在口语中取代了“寤”。关键词:“醒”;“寤”;历时替换作者简介:张理想(1998),男,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史。128语言文化事)(7)云领浮名去,钟撞大梦醒。(章孝标游云际寺)根据统计结果可见,唐中期以后“醒”与“寤”竞争激烈。“醒”作“睡醒”或“梦醒”义用法较多出现在接近口语的诗歌中,到晚唐时期,“醒”逐渐占上风。而“醒”在文言色彩较强笔记体小说中则较少出现,这类语料中,表示“梦醒”义仍多用“寤”。值得注意的是,“醒”从这一时期开始跟“寤”一样可以和“

6、睡”“眠”“寝”“梦”等与睡眠相关的词相搭配。如:(8)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方干秋夜)(9)景留人去怕思量,桂窗风露秋眠醒。(周密 踏莎行与莫两山谭邗城旧事)(10)残梦醒。枕夜凉满鬓。(赵彦端垂丝钓)而此前“醒”通常与“醉”“酒”等词组合,而不可与表“睡眠”义的动词组合。如:(11)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吕氏春秋疑似)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受语义条件限制。可以和“醒”组合的词增多反映了“醒”的语义变化:语义范围扩大到具有“睡醒”义后才可与“睡眠”语义场的词组合。(三)两宋时期两宋时期,表“睡醒”“梦醒”义的“醒”在诗词、语录、笔记等口语色彩较强的作品中逐渐增

7、多。从统计结果来看,“醒”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差异仍较大,在语录和诗词中最为常见。而在文言色彩较强的文献中仍是“寤”占绝对优势。我们选取了 东坡志林 五国故事 朱子语类 五灯会元 古尊宿语录 快嘴李翠莲记全宋词进行调查。其中“醒”共 109例,“寤”共 25 例。“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主要用例如下:(12)旁一吏云:“不妨,此时唤醒他。”(东坡志林梦中作祭春牛文)(13)所谓脱然如大寐之得醒,方始是信处耳。(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八)(14)上堂:“久雨不晴,半睡半醒。可谓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五灯会元卷第十八)(15)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李曾伯青

8、玉案癸未道间)(16)员外妈妈,一觉睡醒,便唤翠莲问道“我儿,不知甚么时节了?不知天睛天雨?”(快嘴李翠莲记)值得注意的是,朱子语类中 10 处“寤”的用例中有5例是朱熹对“寤寐”这一“心性”话题的谈论,因此,集中出现在一段中;有 4 例是与“寐”组合成复合词,独立性较低,单用“寤”的仅 1 处。而“醒”在全书分布更广,且均为单用,独立性更强。因此,整体来看两宋时期“醒”在口语中已经呈现取代“寤”的趋势。(四)金元时期金元时期,“醒”在口语中几乎替代了“寤”。我们对元话本和全元曲进行了统计,其中“醒”共 70 例,“寤”只有 2 例。“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用例例举如下:(17)忽然醒来

9、,乃是一梦。因此您孩儿星夜前来,俺兄弟先有显应也。(范张鸡黍)(18)倒一觉好睡也,吃你打搅醒了我。(争报恩三虎下山)(19)跨街楼下暂安身,朦胧睡未醒。(刘知远 白兔记)(20)会受用文章处士家,午梦醒披襟散发。(卢挚双调避暑)从统计结果可见,这一时期,在白话色彩较强的文献中,“醒”占据了绝对优势,“寤”在口语中几近消亡。自此,“醒”完成了对“寤”的替换。二、“醒”对“寤”历时替换的原因探讨“醒”的概念可概括为“从神志不清至恢复常态”。“醒”与“寤”本是属于“醒”这一概念域的两个子概念域。在表达这一概念时,“醒”在上古时期特指“醉解”,而“寤”特指“睡醒”,二者意义区别分明。大约魏晋南北朝开

10、始,“醒”的词义扩大,具有了“睡醒”义,成为表“睡醒”义的“寤”的同义词。唐中期以后“醒”与“寤”竞争激烈,到两宋时期“醒”在口语中已经具有了较大优势。最终,金元时期口语中“醒”基本完成了对“寤”的替换。寤自此成为文言特有词汇,在史书、文言小说等文献中一直沿用,但几乎不见于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认知发展的结果“醒”在与“寤”的竞争中胜出是认知由具体向抽象发展的结果。汉语史上类似的例子有许多,前人已有研究。如表示“洗”的动词语义场中原本也有“沐”129语言文化(“灌发”)、“浴”(“浴身”)、“盥”(“澡手”)、“洗”(“洒脚”)的分别,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

11、洗”的语义泛化,侵占同一平面其他成员的语义辖域,从而逐渐取代其他成员(金颖,2004)。再如表示“叫”的动词语义场中原本也有“叫”(用于人)、“鸣”(用于鸟)、“吠”(用于狗)、“哮”“嗥”(用于猛兽)的区别,在词汇演变过程中,“叫”逐渐成为这一语义场的上位词,甚至取代了部分成员(贾燕子,2014)。这属于认知上对语义进行整合,以抽象概括的词义替代具体的词义,体现了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同步,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与“洗”和“叫”类似,在先秦时期表达“醒”这一概念的动词语义场中有“醒”“寤”“觉”“苏”等。醒特指“酒醒”与“醉”相对,“寤”和“觉”指从睡梦中醒来与“睡”“梦”相对,“苏”则表示“复

12、生”“从昏迷中醒来”的意义。在汉语发展过程中,“醒”的词义不断扩大,不仅侵占了“寤”的语义辖域,还侵占了“苏”的语义辖域。“睡醒”义产生于魏晋时期,它的历时演变过程上文已有论述。而“从昏迷中醒来”义同样产生于这一时期,在当时的一些汉译佛经中可以见到。如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中“王既服已,须臾药发,闷乱躄地,无所觉知犹如死人复以解药与旃陀罗,令其醒寤,既醒寤已,驱令出国。”此处“醒寤”表解毒苏醒。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前文说“其子”因为惊恐而“闷绝躄地”,此处的“醒悟”也应解释为“从昏迷中醒来”。此后“醒”与原本表昏迷中醒来的“

13、苏”连用,出现“苏醒”“醒苏”这样的词组表达这一意义,如 敦煌变文集 丑女缘起:“多少内人喷水救,须臾得活却醒苏。”宋代以后极少见到单用“苏”的例子,“苏”逐渐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成复合词“苏醒”。从认知角度来看,“醉”“睡”“昏迷”三个概念的界限并非截然分明。“醉”可引发“睡眠”或“醉倒”,如搜神后记:“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在这一例中,人醉后进入睡眠状态,兼具“醉”与“睡”两种状态,因此,此处的“醒”既可是睡醒,又可是酒醒,

14、也可兼有两种意义,如果强调二者的细致区分,则会增加认知的负担。“醒”的子概念域“睡醒”“醉醒”与“从昏迷中醒来”的界限模糊,使得词义泛化成为可能。就单音节词“醒”来说,词义扩大,概括性增强。而古汉语单音节词汇的复音化又保证了表达的精细准确。“苏醒”“醒寤”“梦醒”“酒醒”等固定组合又可以区别是从何种状态下醒来。(二)“醒”的语法功能更加灵活从语法的角度看,动词“寤”主要充当谓语与状语,没有作补语的用例。“醒”最初同样具备充当谓语和状语的功能。而从唐代开始,“醒”可作为结果补语与动词组合成“V+醒”这样的动补结构。到了两宋时期,这样的组合大量在口语色彩较强的文献当中出现,如“唤醒”“惊醒”等:(

15、21)唤醒嫦娥,春笋纤长。(韩淲一翦梅闻箜篌)(22)行熟更教羊引著,睡浓却被鸦惊醒。(王质 满江红牧童)“醒”充当补语,这在唐代是较为少见的。“醒”的句法分布范围扩大,反映了其语法组合功能增强。而“寤”的语法组合的限制较多,灵活性较弱,且逐渐固化于“寤寐”这样的组合中,独立性减弱,有语素化的倾向。“醒”语法组合的灵活性更强,使得语言使用者更倾向于选择“醒”,因而更易在竞争中胜出。在词汇演变过程中,“醒”的词义扩大,语法功能增强,而“寤”的义域较为狭窄,组合灵活性略弱于“醒”。最终“寤”的义域被“醒”挤占,在口语中消亡。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2汪维辉.论词的时代性和地域性J.语言研究,2006(02):85-90.3金颖.汉语“洗澡”义动词的历时演变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88.4贾燕子.“叫”的上位化及叫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历时演变J.东方语言学,2014(01):13-29+18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