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3 ,大小:1.39MB ,
资源ID:82986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8298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pdf

1、127语言文化古汉语中表示“睡醒”语义的词主要有“醒”和“寤”。但在上古时期,“醒”与“寤”在语义上有差别。上古文献中所见到的“醒”表示“从醉的状态恢复清醒”,即“酒醒”,说文解字 释为“醉解也”,用例如(1)。而“寤”表示“从睡梦状态恢复清醒”,即“睡醒”或“梦醒”,说文解字 释为“寐觉而有言曰寤”,用例如(2)。先秦两汉时期两个词的意义有严格区分,很少相混。(1)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国语鲁语下)(2)惕然而寤,徒梦也。(吕氏春秋离俗)而在词汇演变历史中,“醒”的词义不断泛化,在“睡醒”或“梦醒”义上逐渐替代“寤”,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金元四个阶段。一、表“睡醒”

2、或“梦醒”义的“醒”对“寤”的替换过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醒”从只表示“酒醒”义到产生“睡醒或梦醒”义,文献中最早的用例出现在东晋的搜神记卷十五马势妇中:吴国富阳人马势妇,姓蒋,村人应病死者,蒋辄恍惚熟眠经日,见病人死,然后省觉。觉,则具说。家中人不信之。语人云:“某中病我欲杀之,怒强,魂难杀,未即死。我入其家内,架上有白米(食卞),几种鲑,我暂过灶下,戏,婢无故犯我,我打其脊,使婢当时闷绝,久之乃苏。”其兄病,乌衣人令杀之,向其请乞,终不下手。醒,乃语兄云:“当活。”在这则故事中,有人将病死时,妇人就“恍惚熟眠经日”。按照语境,后文的“醒”应与“眠”相对,为“睡醒”意。且与表“睡醒”义的“

3、觉”出现在同一则文字中,均表示与“眠”相对的意义,说明当时口语中“醒”与“觉”已是同义词,可相互替代。因此,可以说“醒”在此时已经出现了“睡醒”这一义项。我们统计了这一时期“醒”和“寤”在部分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包括搜神记搜神后记和 抱朴子。其中“醒”只在 搜神记 中出现一次,“寤”总共出现 10 次。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醒”在口语中出现了“睡醒”义,但用例极少,“寤”仍占主要优势。当然,由于书面文献反映的口语中的词义变化往往有滞后性,这一义项从产生到被文人接受进入书面语可能经历了一段时期。(二)隋唐时期唐中期以后,“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用法逐渐增多。我们选取了 野朝佥载 玄

4、怪录 酉阳杂俎和全唐诗进行了统计。发现“醒”共出现 25 例,“寤”共出现 40 例。“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主要用例如下:(3)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野朝佥载卷三)(4)谌曰:“吾乃梦醒者,不复低迷。”(玄怪录裴谌)(5)花宫杳杳响泠泠,无数沙门昏梦醒。(卢纶 慈恩寺石磬歌)(6)春愁兀兀成幽梦,又被流莺唤醒来。(杜牧 即“醒”对“寤”的历时替换研究张理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汉语史上“睡醒”或“梦醒”的概念先后用“寤”和“醒”来表示。“醒”表“睡醒”或“梦醒”义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经历隋唐、两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在元代完成对“寤”的替换。在词汇演变过程中

5、,“醒”的词义扩大,语法功能更强,而“寤”的义域较为狭窄,组合灵活性略弱于“醒”。最终“醒”挤占了“寤”的义域,在口语中取代了“寤”。关键词:“醒”;“寤”;历时替换作者简介:张理想(1998),男,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史。128语言文化事)(7)云领浮名去,钟撞大梦醒。(章孝标游云际寺)根据统计结果可见,唐中期以后“醒”与“寤”竞争激烈。“醒”作“睡醒”或“梦醒”义用法较多出现在接近口语的诗歌中,到晚唐时期,“醒”逐渐占上风。而“醒”在文言色彩较强笔记体小说中则较少出现,这类语料中,表示“梦醒”义仍多用“寤”。值得注意的是,“醒”从这一时期开始跟“寤”一样可以和“

6、睡”“眠”“寝”“梦”等与睡眠相关的词相搭配。如:(8)度鸿惊睡醒,欹枕已三更。(方干秋夜)(9)景留人去怕思量,桂窗风露秋眠醒。(周密 踏莎行与莫两山谭邗城旧事)(10)残梦醒。枕夜凉满鬓。(赵彦端垂丝钓)而此前“醒”通常与“醉”“酒”等词组合,而不可与表“睡眠”义的动词组合。如:(11)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吕氏春秋疑似)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受语义条件限制。可以和“醒”组合的词增多反映了“醒”的语义变化:语义范围扩大到具有“睡醒”义后才可与“睡眠”语义场的词组合。(三)两宋时期两宋时期,表“睡醒”“梦醒”义的“醒”在诗词、语录、笔记等口语色彩较强的作品中逐渐增

7、多。从统计结果来看,“醒”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差异仍较大,在语录和诗词中最为常见。而在文言色彩较强的文献中仍是“寤”占绝对优势。我们选取了 东坡志林 五国故事 朱子语类 五灯会元 古尊宿语录 快嘴李翠莲记全宋词进行调查。其中“醒”共 109例,“寤”共 25 例。“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主要用例如下:(12)旁一吏云:“不妨,此时唤醒他。”(东坡志林梦中作祭春牛文)(13)所谓脱然如大寐之得醒,方始是信处耳。(朱子语类卷第二十八)(14)上堂:“久雨不晴,半睡半醒。可谓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五灯会元卷第十八)(15)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李曾伯青

8、玉案癸未道间)(16)员外妈妈,一觉睡醒,便唤翠莲问道“我儿,不知甚么时节了?不知天睛天雨?”(快嘴李翠莲记)值得注意的是,朱子语类中 10 处“寤”的用例中有5例是朱熹对“寤寐”这一“心性”话题的谈论,因此,集中出现在一段中;有 4 例是与“寐”组合成复合词,独立性较低,单用“寤”的仅 1 处。而“醒”在全书分布更广,且均为单用,独立性更强。因此,整体来看两宋时期“醒”在口语中已经呈现取代“寤”的趋势。(四)金元时期金元时期,“醒”在口语中几乎替代了“寤”。我们对元话本和全元曲进行了统计,其中“醒”共 70 例,“寤”只有 2 例。“醒”表“睡醒”或“梦醒”义的用例例举如下:(17)忽然醒来

9、,乃是一梦。因此您孩儿星夜前来,俺兄弟先有显应也。(范张鸡黍)(18)倒一觉好睡也,吃你打搅醒了我。(争报恩三虎下山)(19)跨街楼下暂安身,朦胧睡未醒。(刘知远 白兔记)(20)会受用文章处士家,午梦醒披襟散发。(卢挚双调避暑)从统计结果可见,这一时期,在白话色彩较强的文献中,“醒”占据了绝对优势,“寤”在口语中几近消亡。自此,“醒”完成了对“寤”的替换。二、“醒”对“寤”历时替换的原因探讨“醒”的概念可概括为“从神志不清至恢复常态”。“醒”与“寤”本是属于“醒”这一概念域的两个子概念域。在表达这一概念时,“醒”在上古时期特指“醉解”,而“寤”特指“睡醒”,二者意义区别分明。大约魏晋南北朝开

10、始,“醒”的词义扩大,具有了“睡醒”义,成为表“睡醒”义的“寤”的同义词。唐中期以后“醒”与“寤”竞争激烈,到两宋时期“醒”在口语中已经具有了较大优势。最终,金元时期口语中“醒”基本完成了对“寤”的替换。寤自此成为文言特有词汇,在史书、文言小说等文献中一直沿用,但几乎不见于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认知发展的结果“醒”在与“寤”的竞争中胜出是认知由具体向抽象发展的结果。汉语史上类似的例子有许多,前人已有研究。如表示“洗”的动词语义场中原本也有“沐”129语言文化(“灌发”)、“浴”(“浴身”)、“盥”(“澡手”)、“洗”(“洒脚”)的分别,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

11、洗”的语义泛化,侵占同一平面其他成员的语义辖域,从而逐渐取代其他成员(金颖,2004)。再如表示“叫”的动词语义场中原本也有“叫”(用于人)、“鸣”(用于鸟)、“吠”(用于狗)、“哮”“嗥”(用于猛兽)的区别,在词汇演变过程中,“叫”逐渐成为这一语义场的上位词,甚至取代了部分成员(贾燕子,2014)。这属于认知上对语义进行整合,以抽象概括的词义替代具体的词义,体现了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的同步,符合认知经济性原则。与“洗”和“叫”类似,在先秦时期表达“醒”这一概念的动词语义场中有“醒”“寤”“觉”“苏”等。醒特指“酒醒”与“醉”相对,“寤”和“觉”指从睡梦中醒来与“睡”“梦”相对,“苏”则表示“复

12、生”“从昏迷中醒来”的意义。在汉语发展过程中,“醒”的词义不断扩大,不仅侵占了“寤”的语义辖域,还侵占了“苏”的语义辖域。“睡醒”义产生于魏晋时期,它的历时演变过程上文已有论述。而“从昏迷中醒来”义同样产生于这一时期,在当时的一些汉译佛经中可以见到。如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中“王既服已,须臾药发,闷乱躄地,无所觉知犹如死人复以解药与旃陀罗,令其醒寤,既醒寤已,驱令出国。”此处“醒寤”表解毒苏醒。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前文说“其子”因为惊恐而“闷绝躄地”,此处的“醒悟”也应解释为“从昏迷中醒来”。此后“醒”与原本表昏迷中醒来的“

13、苏”连用,出现“苏醒”“醒苏”这样的词组表达这一意义,如 敦煌变文集 丑女缘起:“多少内人喷水救,须臾得活却醒苏。”宋代以后极少见到单用“苏”的例子,“苏”逐渐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成复合词“苏醒”。从认知角度来看,“醉”“睡”“昏迷”三个概念的界限并非截然分明。“醉”可引发“睡眠”或“醉倒”,如搜神后记:“后,生饮酒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狗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如此数次,周旋跬步,草皆沾湿,火至,免焚。生醒,方见之。”在这一例中,人醉后进入睡眠状态,兼具“醉”与“睡”两种状态,因此,此处的“醒”既可是睡醒,又可是酒醒,

14、也可兼有两种意义,如果强调二者的细致区分,则会增加认知的负担。“醒”的子概念域“睡醒”“醉醒”与“从昏迷中醒来”的界限模糊,使得词义泛化成为可能。就单音节词“醒”来说,词义扩大,概括性增强。而古汉语单音节词汇的复音化又保证了表达的精细准确。“苏醒”“醒寤”“梦醒”“酒醒”等固定组合又可以区别是从何种状态下醒来。(二)“醒”的语法功能更加灵活从语法的角度看,动词“寤”主要充当谓语与状语,没有作补语的用例。“醒”最初同样具备充当谓语和状语的功能。而从唐代开始,“醒”可作为结果补语与动词组合成“V+醒”这样的动补结构。到了两宋时期,这样的组合大量在口语色彩较强的文献当中出现,如“唤醒”“惊醒”等:(

15、21)唤醒嫦娥,春笋纤长。(韩淲一翦梅闻箜篌)(22)行熟更教羊引著,睡浓却被鸦惊醒。(王质 满江红牧童)“醒”充当补语,这在唐代是较为少见的。“醒”的句法分布范围扩大,反映了其语法组合功能增强。而“寤”的语法组合的限制较多,灵活性较弱,且逐渐固化于“寤寐”这样的组合中,独立性减弱,有语素化的倾向。“醒”语法组合的灵活性更强,使得语言使用者更倾向于选择“醒”,因而更易在竞争中胜出。在词汇演变过程中,“醒”的词义扩大,语法功能增强,而“寤”的义域较为狭窄,组合灵活性略弱于“醒”。最终“寤”的义域被“醒”挤占,在口语中消亡。参考文献:1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3.2汪维辉.论词的时代性和地域性J.语言研究,2006(02):85-90.3金颖.汉语“洗澡”义动词的历时演变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85-88.4贾燕子.“叫”的上位化及叫概念域词汇系统的历时演变J.东方语言学,2014(01):13-29+189.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