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7595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1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包玉霞(1982),女,汉族,甘肃临洮人,本科,高级农经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DOI:10.16675/14-1065/f.2023.15.045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包玉霞摘要:农业是立国之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文章对种养结合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种养结合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管理角度、肥料与农药管理角度以及构建监督管理体系角度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提高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管理的实际应用水平和我国农作物的产量

2、以及品质,为今后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文章编号:1004-7026(2023)15-0163-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22?文献标志码:A(漫洼乡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甘肃定西730500)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型循环生产模式,将农作物种植工作与牲畜家禽养殖工作合理搭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例如,牲畜家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可以还田作为有机肥料使用,降低对化肥的依赖,形成闭环管理。应用这一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是种养结合技术的实际应用对种植农户和养殖农户的知识储备以及种植农作物的

3、质量要求相对较高,这也是推广种养结合技术的一大阻碍。为了有效提高种养结合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文章对种养结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1.1?土地污染以及破坏问题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应用对种植区域土壤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土壤质量与种养结合循型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之间有着直接关系。依据调查研究结果可知,由于我国在前期经济快速发展过程当中对畜牧养殖业以及工业进行粗放式管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用地被严重污染以及破坏,经过对这些土壤的检测可知,基本不符合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对土壤质量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这一模式,难以达到预期

4、的农业种植效果。与此同时,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一方面对土壤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农作物种植区域以及牲畜养殖区域周边的环境也有较高的要求,有一部分农业用地以及牲畜家禽养殖用地虽然没有对所在区域造成严重的污染以及破坏,但是由于周边工业的持续生产经营,对周边的空气以及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这将会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牧业养殖的健康发展,进而对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应用水平产生一定制约,影响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2?肥料的实际应用问题为了保证农作物种植生产的产量以及质量,种植户必须在农作物生长的各阶段添加适量肥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但是在实际农作物

5、种植过程中,大多数种植户很难合理掌握肥料用量和时间,会采取不合理的方式施肥,导致施肥过量,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除此之外,过量施肥还会导致农作物中化学成分含量超标,牲畜误食之后会诱发各类疾病。同时,过量施用化肥会影响土壤质量,导致土壤出现板结。与普通农业管理模式相比,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对农药的施用方法和施用量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进而对种植户的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大多数种植户学历较低,种植领域的专业知识严重匮乏,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对农户的专业能力要求成了制约其应用以及推广的重要原因2。1.3?农药的依赖问题种养结合技术在应用过程当中需要尽快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对农药的依赖问题,

6、虽然喷洒农药能够有效预防治理各类病虫害,但是使用农药必然会出现农药残留,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种养结合技术提倡应用物理方式以及生物方式预防病虫害,有效降低农药对农作物质量和产量造成的影响。但是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所提倡的预防治理病虫害方式需要较高的成本,病虫害种类繁多,农户要想治理需要应用多种治理措施,甚至需要同时应用物理方式以及生物方式,会导致农作物种植需要化肥的/?经验交流/1?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63 MY K山西农经/?2023 年 15 期成本大幅提高。农药与之相比优势在于价格便宜,并且农药能够预防治理绝大多数病虫害,农户在选择种植技术

7、的过程当中,优先考虑的问题就是价格,所以如果想提高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应用水平,必须解决应用成本较高的问题。除此之外,利用生物方式以及物理方式防治病虫害对农户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技术要求都很高,农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大多数农户不愿意也没有较多时间用于学习,这也是当前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的问题。1.4?养殖模式较为落后我国传统牲畜家禽养殖产业通常规模较小,大多数都是散户进行小范围养殖。目前,我国大多数牲畜家禽养殖产业还在沿用较为落后的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没有对动物产生的排泄物进行标准规范处理,导致排泄物中的有毒物质进入土壤以及地下水,对养殖场所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8、,不利于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有一部分养殖场所在建设过程中会占用较多的农业用地,导致所在地区农业用地面积大幅减少,土壤质量大幅降低,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尽快解决,会对当地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与此同时,养殖场动物所产生的排泄物非常多,如果不能够及时清理排泄物,就会导致大量的粪便堆积在一起产生难闻的气味,影响养殖区域周边群众的身心健康,长此以往可能会产生矛盾,不利于牲畜家禽养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3-4。2.1?管理制度存在不足在对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农村地区应依据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经济发展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有效提高种养结合技术的应用水平。农村地

9、区在应用种养结合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地域特点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再加上制度体系没有及时进行补充更新,导致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责任以及权力的界定不明晰,管理权力混乱等,农村地区在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财政压力持续增大,经济无序发展。2.2?经济发展有关的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不够高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重点工作较为分散,所涉及的区域比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现如今,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入了中高速发展阶段,这一转变也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地区从事经济发展相关工作的人员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不够高,责任感缺失,另外农村地区

10、经济发展工作任务相对艰巨,导致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过程当中出现懈怠等情绪,很难确保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3?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监督管理缺失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对资金收入和支出非常重视,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力度较小,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出现越权以及责任缺失等现象,使种养结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资金出现不到位的问题。在种养结合模式下,要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章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3.1?加大土地管理力度要想提高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就必须将土地管理好,农业部门必须提高对土壤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意识到土壤质量与农作

11、物产量、质量之间的关系,对土壤进行合理的保养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应用。一是所在地区农业管理部门必须积极鼓励种植户应用新技术种植农作物,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还要制订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农户在种植前进行深松平整,有效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确保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可以供农作物生长,从而达到应用种养结合型技术的要求。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制订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对工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可以与工厂进行沟通,尽量降低工业生产经营对农业用地和周边环境的污染以及破坏,进而提高农田土壤的质量,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壤资源。三是相关部门要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帮助农户

12、检测土壤质量,为种植户提供后续农作物种植过程中肥料施用方式及用量方案,防止出现种植户和养殖户因为缺乏科学的知识而破坏土壤环境,尽可能保护土壤资源5。3.2?加大肥料、农药管理力度一是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如果过量施用肥料和农药会破坏土壤,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必须加大肥料以及农药的监管力度,对当地的农业土壤资源进行全面检测,合理制订肥料以及农药的施用标准,确保农户能够按照标准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2?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提高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应用水平的对策措施164 MY K二是当地相关部门要加大

13、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一定的补贴,提高农户应用物理方式以及生物方式防治病虫害的积极性,尽量减少农户对农药的依赖,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健康发展6。3.3?加大绿色农业循环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一是当前绿色农业循环管理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绿色农业循环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不佳。所以,当地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种养结合型技术的研究力度,建立科学研究示范基地,不断优化完善种养结合技术,有效提高种养结合技术的合理性、可行性,有效降低成本。二是要加大对种养结合技术的宣传力度,邀请农民现场学习观看。专业指导可以拉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在示范推广时,向农民

14、提供关于种养结合技术的详细指导,让农民正确认识这一类型的技术,扩大应用范围7。3.4?加强对农作物种植农户以及牲畜家禽养殖农户的培训教育为了提高农作物种植农户以及牲畜家禽养殖农户的专业能力,相关部门要积极组建专业技术培训班,构建完善的培训制度,提高种植户和养殖户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实践能力,有效提高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一是所在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农户帮扶制度体系,安排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向农户普及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种植户和养殖户的专业素质8-9。二是相关部门可以在农闲时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班,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向种植户和养殖户普及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以及专业设备,让其能够认识到种

15、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优势,通过学习提高农户的专业能力。三是构建绿色农作物种植基地,设立专项资金,以此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到绿色农作物种植当中,通过大量实践提高农户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11。3.5?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目前,我国在应用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相关部门在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监督的过程当中缺乏依据,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资金收入支出不平衡,信息不对等以及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等12-14。相关部门要提高对构建监督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对专项资金的收入以及支出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有效解决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另外

16、,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工作负责人员的监督管理,杜绝工作人员出现违纪违法行为15。4?结束语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的年产量以及质量,能够更好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产品高质量的要求。所以,文章对种养结合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一些提高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管理模式应用水平的对策措施,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地区农作物种植的水平以及牲畜家禽养殖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张贞.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财经界,2020(12):14.2赵丹阳,卞吉.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竞争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市松江区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的

17、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14-18.3王子臣,范敏其,王鑫,等.江苏种养结合猪场粪污处理典型模式分析政府主导型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9):143-149.4沈富林,孙伟强,许栋,等.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猪粪资源化利用模式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7(6):38-40.5叶婧.用创新科技助力循环农业绿色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17(12):71.6濮雄.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究J.南方农业,2017,11(35):43,45.7范晓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3(1):64-67.8王明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

18、经济发展机遇和对策J.新农业,2022(23):83-84.9香梦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转型的策略J.质量与市场,2022(22):128-131.10戴千淳.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J.大陆桥视野,2022(11):76-78.11徐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研究J.河北农机,2023(05):133-135.12李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2):155-157.13傅衍毅,雷孔佃,冯学敏,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初探J.热带农业工程,2022,46(1):62-64.14邵东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研究J.河南农业,2022(5):4-5.15白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分析J.山西农经,2022(3):82-84.(编辑:赵宏锦)/?经验交流/165 MY K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