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 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学习内容分析提示:可从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划分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学科核心素养分析提示:说明本
2、课堂可以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 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而这节课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学情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知道是很多促进燃烧和帮助灭火的方法,只是不能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本节课将学生已知的燃烧和灭火
3、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多的期待与想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活动设计信息技术运用说明一、引入课题二、新授内容反馈与小结(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魔术:滴水点灯 【过渡】:水也能使酒精灯燃烧,那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这节课我们就学习。【PPT】课题燃烧与灭火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 【查阅资料】可燃物着火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一般不改变 【分组实验】【获得结论】 【过渡】3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吗?【讲解】我的衣服是可燃物吗,有空气吗燃烧了吗? 【过渡】实验室中有两种常见的可燃物-白磷和红磷(展示)【教师讲解】(步骤3引导再做) 1、在烧杯中放一定量热水,并放一小块白磷于水中;2、在两只试管中分别放等体积的红磷和白磷;3、将一个漏斗倒扣在水中白磷上4、 观察现象【教师引导】 1、
5、试管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水中白磷不燃烧?【提问】为什么手帕没有燃烧? 【点拨】温度(解疑点水点灯,燃烧原因,灭了的原因) 【过渡】现有燃烧的蜡烛,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它熄灭呢? 【总结PPT】一、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二、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三、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过渡】除了熄灭蜡烛,生活中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 【观看】电影紫日 1、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2、用到了什么样的灭火原理? 【讲解】在森林着火时常用这个方法-设置隔离带。还有一个小细节,他们用布捂着嘴巴,为什么? 课件、视频播放分层作业题1.下列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一定会放热B燃烧一定会发光C燃烧
6、一定会有火焰D燃烧一定是氧化反应 2.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人员在救灾工作中做出了很大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对油井灭火的是() A.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B.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B. 阻止石油喷射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3 当高层楼房的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原地不动,等待救援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用湿床单封闭房门,不让烟火进房跳楼逃生迅速转移到阳台,听从现场指挥,用绳索下坠到安全地区 A. B.C.D. 4打火机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右图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下面可以做到符合燃烧条件能打火的组合是()A
7、 B.CD 4 请说出下列灭火的方法或灭火的原理 实验室里不慎将点燃的酒精灯打翻而起火;灭火的方法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灭火的原理 消防员在灭火时常使用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喷出类似十二级风的高速气流,将火吹灭。灭火的原理: 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 ,水的作用是 。个人反思1、实验改进 除了我预设的问题,学生也有一些额外的小的“意外”“白磷为什么保存在水中?”、“水能降低温度”“那把白磷放在热水中,会燃烧吗?”“会”结果白磷并没有燃烧,实验现象与思维产生了冲突,学生立即能分析出“隔绝氧气”。并且由这个问题就巧妙地完成了预设的实验探究白磷、红磷的燃烧情况,进而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