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5487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4新西部 2023年第10期教育教学丨Education&Teaching2021年7月,我国历史上顶级“减负令”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的颁布,标志着一项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目标的综合治理举措正式启动。“双减”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回归教育的初心,培养各方面均衡发展的社会人才。对于“双减”政策,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除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必须确保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站在家庭的角度来看,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对家庭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0月颁布

2、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上升到国家层面,更加突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重视“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如何协同育人,提出切实可行的家校共育策略,不仅是贯彻“双减”政策的有效手段,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基础。当前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在目前小学家校共育的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一)家校双方存在认知差异,合作意识淡薄由于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和教育理念等因素,家校双方所具备的教育认知会有所不同,当家庭和学校在面对教育问题时会出现观点或

3、思想不统一,从而难以实现有效共育。从家庭角度来看,存在三个方面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一是家长传统“唯分数论”“超前学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错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与学校的教育方向截然不同,致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思想的相悖。二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各异,导致共育效果不佳。大多数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教育经验,不清楚如何恰当地引导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三是一些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未能了解孩子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从学校方面来看,共育意识淡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自身能力不足。教师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无法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指导,导致教师对于家校共育缺乏

4、“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究 黄丽蓉张勇“双减”政策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开拓了途径,也对家校合作育人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家校共育存在着家校双方共育意识淡薄、沟通不足、权责边界不清、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需增强家长的教育能力,引导教育回归本质;发挥学校引领作用,构建高效沟通机制;正确认识家校功能,厘清双方权责边界;丰富家校合作内容,拓展双方共育形式。在践行“双减”政策的同时,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家校共同育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学校、家庭及社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42023年第10期 新西部Education&T

5、eaching丨教育教学意识和信心,也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有效性。二是学校不重视家长的参与度。受到传统家校合作观念的影响,家庭、家长处于配角地位,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动者、责任者角色严重被弱化。3家校的合作形式大多数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较少关注家长的想法,他们往往忽视家长的参与和建议,认为家长只是需要被告知孩子学习情况和遵守学校规定的被动方,缺乏与家长深入交流和合作的意识,没有把家长当作平等的合作伙伴,忽视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家校双方沟通不足,彼此缺乏信任家校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无法及时交流和解决问题,双方缺少信任度,导致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不良影响。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因时间、工作等

6、各种原因没有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因此家长不太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要,当家长对教师的决策和评价感到困惑时,无法及时提出问题、疑虑或反馈,一系列潜在问题被忽视,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从教师的层面看,首先是教师缺乏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意愿,不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家长的学识、素养存在质疑,不信任家长的能力。4老师不愿与家长沟通,家长的需求和观点被忽视,影响了家校之间的信任关系。其次是由于学校信息传递不及时和不充分,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学校为家长提供沟通的机会较少,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和配合,降低了家长信任

7、度和参与度。(三)家校功能定位模糊,双方责权边界不清在实际家校共育中,家校双方对自身教育的功能定位存在认知偏差,对自身的权责范围认识不明确,导致家校合作依然低效。5有些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功能只是“抚养”,即只需要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求,缺少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6一些家长将教育责任过度地交给学校,期望学校独自负责孩子的所有教育。大多数家长联系教师仅仅是为了询问孩子的考试分数,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环境、道德教育、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实际上,每个家庭应该承担培养孩子品德、价值观和生活技能等各方面的责任。大部分学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以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为目标。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

8、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将家长视为单纯的配合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对象只是学生,而不是与家长沟通、合作。7有些教师将课后作业的批改任务交由家长代劳,如拍照打卡、微信学习打卡等,加重了家长的负担。由此可见,一些教师在角色定位和责任认知方面存在问题。(四)家校合作内容单一,双方协作形式简单从家校合作内容来看,尽管有少部分的家长与教师保持着积极的联系,但沟通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方面,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等方面关注甚少,这种合作内容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孩子的多样化需求,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家校合作形式来看,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增加了家校双方的信息联系,但并不意味着增强了共育效果。家校合作的形式大多数

9、采用电话、微信群等方式进行家校沟通,教师定期发布学习任务,家长通过拍照打卡配合老师。8比如家长会、节目演出、家校开放日等类似的活动,通常都是由学校单向组织,目的是向家长汇报教学成果或为了展示学校的风采,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体现。家委会作为家校之间建立联系的中介,旨在服务于家校协同共育,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在实践中,一方面,家委会成为了学校的附庸,在学校举办活动时帮助学校做一些准备器材之类的杂事;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相关政策和机构的监督,也可能因为学校权力过于集中、家委会成员的意见分歧等问题导致了家委会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咨询机构,不具备实质上的共育意义。这些现象导致家校合作脱离了

10、育人轨道,最终流于形式。“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一)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引导教育回归本质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2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需要理性回归家庭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明确教育的目标,保持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正面作用。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与孩子互动、如何促进孩子的成长,学校可以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课程,例如亲子沟通、家庭作业辅导、孩子的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和关注点,能为家长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实用的技能。家长的时间

11、往往比较有限,他们可能无法抽出时间去参加实体课程。因此,家长们可以利用线上平台,高效利用线上的学习资源以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向更多的家长宣传培训课程24新西部 2023年第10期教育教学丨Education&Teaching的信息,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二)发挥学校引领作用,构建高效沟通机制从学校自身来看,为了确保家校合作规范化地运作,学校必须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建立家校实体化沟通平台,并构建系统的家校合作机制。首先,基于学校当前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法规,明确家校合作的愿景和共同目标,精心制定适应学校特色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从而构建一个

12、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蓝图。其次,加快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并增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家访、与家长举行面谈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在原生家庭环境中的成长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倾听家长的建议,了解他们的疑虑,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建立起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有益沟通和积极反馈的机制。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重新塑造家校共育的观念,更加重视家校合作在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家庭教育相关培训、研读家庭教育相关政策、阅读心理学等经典书籍等多种渠道形成正确的家校共育意识。同时,教师要善于把握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技巧,学

13、会把握时机,传递积极信息,创造温馨和谐的沟通氛围。为了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应彻底淡化功利性观念,积极宣传并引导家长理解“双减”政策的实施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不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估学生的唯一依据,相反,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定期沟通、共享信息、建立互动平台等方式,来达到更好地协作和相互配合目的,以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进而确保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成长。(三)正确认识家校功能,厘清双方责权边界家校共育是一个相互协作的过程,正确认识家校功能,明确家校双方责权边界是实现家校共育的前提和基础。根据

14、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家长应当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如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孩子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等。同时,家长要意识到,“双减”的目的是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并非减去家长的责任。9“双减”并不是单纯地做好“减法”,也需要家长做好“加法”,家庭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导师,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并与孩子一同探索、学习和成长。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负责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学术基础。学校要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除了知识,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问

15、题解决能力等,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展他们独特的才能和潜力,以便在多个领域实现全面的个人成长。同时,学校要积极与家长合作,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和指导,共享教育资源,互相分享教育经验,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促进家校的紧密合作,真正地落实家校共育理念。(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拓展家校共育形式当前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依然单一,内容也多围绕考试、成绩、升学等话题,大多是通过家长会、家校开放日的形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和家长迫切需要拓展家校合作的领域和形式,以实现更好的教育成效,并使教育协同关系变得更为和谐和互补。这意味着需要寻找更多的合

16、作机会和方式,以满足教育的多元需求。第一,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家长讲座、开放课堂等,让家长有机会交流经验、分享问题、提出建议,学校向家长开放,提高家长对教育及人才培养的认识,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以了解家长对学科内容的看法和期望,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向,共同设计开发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再者,家长也可以参与教学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控,帮助学校改进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最后,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形式,让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增强家校合作的效果。第二,建立多元化的家

17、校互动平台。网络媒体是提供家长教育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平台。首先,学校可以开发一款家校协同共育的移动应用程序,或者充分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设立专门的家校合作栏目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及时更新学校的教育动态,积极传达家校共育的理念、方针以及具体实施举措等信息。同时,它也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在线互动的机会,以便两者之间进行更加便捷的交流和合作。其次,学校可以建立在线家长论坛,提供在线家庭教育课程和教育资源,鼓励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和心得。最后,构建“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家长-教师共同体”。例如,设计场景化沟通方式、“现场观摩”培训课程、创设“家242023年第10期 新西部Education&

18、Teaching丨教育教学长教师工作坊”的家长会模式,聚焦家庭教育的现实问题,帮助家长获得积极、有效的策略,促进家校有效的合作。10第三,社会协同建立家校共育联盟。社会协同是家校共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应当积极探索社区的丰富资源,充分利用社区的多元力量,将社区力量融入家校共育的生态系统中,以构建更为坚实、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成长支持和机会。具体地说,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建立家校社区等方式,共同推动家校共育的发展。例如,学校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如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物资资源等,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建共

19、享教育资源。例如,企业提供实践基地,文化机构提供文化艺术资源,公益组织提供志愿者支持,学校提供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一个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https:/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10-13)2022-06-07,http:/ P,Wiliam 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载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practice,1998,5(1):7-74页。3骆文淑、杨志明:“双减”背景下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思考,载中国考试,2022(01):63-68页。4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载教育科学研究,2013,216(03):47-51页。5李婷婷、王秀红: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2017)述评,载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3):103-116页。6经合组织:2015年教育政策展望:改革,巴黎:经合组织出版社,2015:124页。作者简介杨兰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比较教育、高等教育(上接第24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