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铸牢“00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中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24241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铸牢“00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中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铸牢“00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中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铸牢“00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中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23年第3 期No.3,2023铸牢“0 0 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中心付蕾1;王伟1.2(1.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四川成都6 1 0 2 2 5;2.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 0 0 0 8 1)摘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响应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的必然要求。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需精准把握“0 0 后”大学生学情新特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守好思想政治教育“云阵地”,全面构建线下教学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实践共同体,不断深化各族师生的情感认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阵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铸牢“0 0 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关键词“0 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识形态工作中图分类号 G7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 0 0 1-5 1 4 0(2 0 2 3)0 3-0 0 3 9-0 9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高校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

3、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1 4 3 的重要工作,各高校能否做实、做好、做优、做细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高校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力抓手,是落实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 0 2 3 年工作要点的有效手段。“团结奋斗”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词之一,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筑牢大学生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培厚大学生家国情怀、增强“五个认同”

4、、铸牢“0 0 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各高校应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以德为先培根铸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塑造”,绘就“大思政课”育人同心圆。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价值意蕴(一)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共同体的定义在一百多年间不断地被社会学家提出,至今提出了多达一百四十余种的“共同体”定收稿日期 2 0 2 3-0 3-0 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研究”(项目编号:2 2 BMZ098)作者简介付蕾,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铸牢中华

5、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王伟,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政治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39义2 ,最早可追溯到滕尼斯,“共同体”是建立在自然情感一致基础上的基于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的有机团结的生活共同体。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共同体的概念不断地被瓦解、补充和修改,但是人们对“共同体”一词的关注却有增无减,将它嵌人新的语境中。由于概念的流变和共同体内涵的不断丰富,学者们也都结合不同的语境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总体而言其内涵离不开共同的目标认同、共同的价值认同、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情感认同这四个基本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在学术研究中不断被丰富。对于其本质,学者统一认为是有机体

6、,或认为是具有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3 ,或认为是具有协调性的社会有机体4 。对于其构成对象,最早认为只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主体,即思政教育工作者3 ,随着研究深入,其构成对象不断地扩大,转变为由主体、客体与环境组成,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环境5 。对于研究的侧重点,从最初只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主体间的协作关系转向更加关注主体与客体各自的特点与交互关系,主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主体的多元性和客体的主动性4 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时代背景。总结共同体要素,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在思想政治

7、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教育主体、客体及环境所组成的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其构成对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和受教育环境。教育主体和客体有着共同目标认同、共同文化认同、共同价值认同、共同情感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共同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结合并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构建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主体多元性、客体主动性、教育环境交融性的特点,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实现

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体具有多元性。“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有负责人。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6 “0 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体不应该仅局限于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包括所有能够影响“0 0 后”大学生目标、价值、文化、情感认同的家庭、企业及媒体等。其中,教育工作者是主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主导者中的头雁,起着核心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客体具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与另一主体间共存共生的交互关系,教育者作为教育行为的发起者是起主导作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特殊主

9、体”也称具有主体性的“特殊客体”4。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以后,受教育者发挥其主体性,通过互动交流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效果。“0 0 后”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客体,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体,起到扩大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促进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教育环境具有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融性。“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7,随着科学技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的广泛普及,导致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网络舆论场,互联网也已经成为社会奥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交锋的

10、最前沿、主阵地、主战场8 J80。新时代对“0 0后”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影响的环境不仅包括家庭场域、学校场域、社会场域,并且由于“0 0 后”大学生结合网络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必定包括网络场域。(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2 1。要深刻认识到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精神标识,团结凝聚力量,奋斗成就伟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9 ,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事关党的千秋伟业与中华民族

11、共同体建设,事关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由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引领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上有着极端重一40一要性,所以必须把“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1 7 贯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在新征程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应特别注意深化“0 0 后”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思想基础,铸牢“0 0 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必由之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2 0 2 3 年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实效的若干

12、措施明确提出:“力争用5 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一套有效的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一方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有利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将线上正面舆论引导与线下民族团结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课内课外屏障,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融人学生日常管理;有利于链接校内校外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扎实落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0 0 后”大学生心中变得具象化1 0。另一方面,在新征程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相适应,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形成强大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力量。第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13、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主动应对“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部署1 1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高校是主阵地,课堂是主渠道,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充分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将家国情怀融人师生日常教学与社会实践,融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阵地与渠道,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作。第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还是响应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选择。2 0 2 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

14、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这一文件精神指明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走向多主体参与、多形式呈现、多场域育人的工作目标,2 0 2 3 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工作要点则指明要强化精准思政1 2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指向。第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举措。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北斗”、是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一是能够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学校党委对意识形

15、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得以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三是可以推动传播方式的创新,有益于做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奥论导向、价值取向8 7 4二、精准把握“0 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与新优势“依据青年工作生活方式新变化新特点”1 3 是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0 0后”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各种新事物、新观点、新思潮、新科技等新生事物充斥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洞悉学情、有的放矢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顺

16、应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有效措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0 0 后”大学生新学情,做到心中有数、科学施教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精尖发展”的应有之义。(一)“0 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00后”大学生深受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新特点:第一,许多“0 0 后”大学生在学习认知层面表现出学习方式多样化与知识体系碎片化的特点。手机移动网络的普及、学习APP的上线、直播课的推广使学生可选择的学习方式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多元,接触的知识面更广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移动网络的普及在方便学一41一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的碎片化,

17、可能导致少部分大学生形成不完整的、片面的历史观和狭隘的民族观,不利于夯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基础。其一,许多“0 0 后”大学生难以耗时较长且专注地学习某个新知识,虽然获得的知识涉及面相对较广,但是对于知识点浅尝止,知识掌握程度大多浮于表面,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非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不益于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1 4 ;其二,知识获得的便利性和兴趣点转移较快的特征既消耗了大多数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热情,又未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新的知识点,反而稀释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接触新知识时的求知欲,增加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的难度;

18、其三,大数据化的推送方式和“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容易使部分学生认知固化,以点带面地看待相关事务,如近年文化“圈地”现象,自说自话、厚古薄今地片面看待中华民族的主体性,有碍于部分大学生深刻理解各族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和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程。因此,“0 0 后”大学生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认知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的迭代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在兴趣追求层面,大多数“0 0 后”大学生表现为娱乐生活大众化,少部分“0 0 后”大学生表现为价值追求个性化的特点。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社交软件、手机游戏等大众化的兴趣爱好、各种短视频的多平台推广,手机娱乐占据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的绝大多数时

19、间。但是,海量的信息并未达到使其开阔眼界的效果,反而造成“五色令人目盲”的困境。或是使部分大学生对价值追求产生迷茫,或是压缩了其独立思考的时间使部分大学生变得人云亦云。加之互联网生态的游戏规则,资本逐利难以坚守价值底线,导致无限地追求流量并推送给相关受众,如抹黑、毁、娱乐化历史正面人物获取流量。长期浸润其中容易引发部分学生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认知缺陷和个性化的价值追求,更有甚者,在这些娱乐化的场景中,部分“0 0 后”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各种思潮的潜在输送,功利主义、狭隘民族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如何把握互联网、人工智能新动态,将社会主义核心

20、价值观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嵌人“0 0 后”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场域中去,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三,少部分“0 0 后”大学生在理想现实层面表现为人生理想功利化与生活哲学享乐化的特点。“00后”大学生移动互联的娱乐生活主阵地被嵌入多种价值观,影响着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发展。一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网络中非主流的社会思潮严重消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现象泥沙俱下,客观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削弱大学生的奋斗意志,会导致少部分“0 0后”大学生更加青睐于践行享乐化的生活哲学;二是“躺平主义”“佛系随缘”等享乐化的生活哲学难以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21、不仅使少部分“0 0 后”大学生生活态度日趋消极,而且使其缺乏公共价值与济世情怀;三是在充斥着享乐化生活哲学语言的网络世界中,少部分“0 0 后”大学生即使树立远大理想也难免知行分离、知强行弱。贪图享乐又不失谈谐幽默的网络流行文化容易迅速获得大学生的青睐,会无形地侵蚀着该群体的奋斗意志。一方面,着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 4 5,扭转部分学生贪图享乐的生活追求,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1

22、 6 5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函需严格落实的工作。(二)“0 0 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优势“00后”大学生成长于国家走向富强的时期,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与以往不同的优势:第一,“0 0 后”大学生成长于国家走向富强的时期,是中华民族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见证者。从国家层面上看,“0 0 后”大学生成长于“两个大局”背景下,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直接享受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带来的生活改善,能够从现实中汲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发自内心地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0 0 后”大学生得益于主流舆论持续巩固扩大的社

23、会氛围,经历了建党1 0 0 周年、新中国成立7 0 周年、改革开放4 0 周年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拥有相对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能够从党史、新42一一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感悟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怀信心;“0 0后”大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看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够更加深刻地感知在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更加关注全球时事热点话题且涉猎广泛。从家庭层面上看,受独生子女“四二一”家庭结构微环境的影响,大多数“0 0 后”大学生集万千宠爱于一生,无论是物质资源或是精神世界都相对丰富,自信且拥有较强的安全感和表达能力,拥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24、的物质基础。第二,“0 0 后”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德育体系教育,是整体规划大中小德育体系教育的受益者。该规划是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身,2 0 0 5 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出台,实施整体构建德育体系。“0 0 后”在此教育背景下成长,纵使如今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他们中的大多数仍能保持基本的政治判断能力,拥有基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爱国主义刻入基因,续红色血脉,在西方思潮暗流涌动的今天,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保持警惕,能够做到毫不动摇地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三,“0 0 后”大学生热衰“国潮”崛起,喜欢汉服、国产漫画等中国特色物质文化产品,是推

25、进文化自信到自强的践行者。2 0 0 0 年前后“国潮”崛起,青年一代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制造的认同不断加深;2003年“汉服热”兴起,至今仍然很受青年群体的青睐;加之近年来国产漫画的异军突起,在青年中广受赞誉。在“0 0 后”的成长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制造可谓伴随生活的各个方面,充斥在学校教育和日常娱乐中。从2 0 1 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人中小学教育,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1 4 2,“0 0 后”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续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动力,是用实际行动扩大中华民族优秀传

26、统文化影响力的推动者。三、全方位构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一)构建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空间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铸牢“0 0 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突破口,既回应了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又针对性地对“0 0 后”大学生“手机不离身”的生活方式科学施策。“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1 4+是使互联网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变量转化为工作增量的关键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有机整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深度互嵌网络技术、新媒体,并发挥三者协同效应的新模式,绝非机械的“互联网+媒体+思政教育”模式,

27、也不是原有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延伸,其更加强调各主体及客体系统性功能的发挥。第一,运用教育主体多元性,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1 5,应多方合力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一方面,掌握好动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新主体的技术,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必修课。思想政治工作者需熟练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利用好新技术和新事物把握时事热点,获取海量信息调动可利用的资源,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体,优化教学模式加快实现思政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多方挖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新主体。知识基础决定师生关系,但在数字时代,青年大学生获取新热点知识

28、的时间更快,思政工作者可以从专人转向人人,新时代思政工作者需掌握重塑师生关系的技巧,将学生干部、企业校招人员、学校驻地社区工作人员拓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主体,共同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网络空间。第二,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共建共守高校网络舆论场。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8 1 7 3。高校网络舆论场是培育高校网民公共理性和铸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掌握高校网络舆论场主导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阶的重要举措。对于“0 0 后”大学生强烈的表达意愿和部分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刚性说教已显得不够与时俱进。引导“0 0 后”大学生共筑诚信、清朗的高校

29、网络舆论场,在高校网络奥论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3一教育,在尊重学生利益诉求多样化和表达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之上,把握高校网络舆论场的学生行为所具有的实时性、互动性、草根性及群体性的特点1 6 ,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使其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大学生网民,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间、强度、效果,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全校共识8 1 7 5。贴近“0 0 后”大学生生活习惯,拓宽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渠道,持续探索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1 7 ,高校官方新媒体有的放矢地推送“短视频+

30、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的相关内容,通过“小切口”讲故事,以“青言青语”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播过程涵盖所有大学生。严防校园网络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持续获得高校网络舆论场主导权。第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交融性,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1 8 1 8 0。一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与“0 0 后”大学生的网络娱乐生活深度交融。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领悟高校公众号权威性、时效性、受众多的特点,杜绝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重活动轻引领

31、的问题。时刻注意思想性与宣传性并重、灌输性与互动性交叠,联动网络载体和实践活动载体使学生感知趣味性,线上线下互动使学生感知有用性,完善平台自身功能使学生感知易用性。三是增强高校公众号的文化育人功能,“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1 3 4,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嵌人短视频、微博等新媒体中,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四是用好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以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日为契机,组织不同地区大学生开展“云”交流、“云”参观,推动大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交流氛围中加深了解、增进认同。抓住“0 0 后”大

32、学生接纳信息的习惯性途径,起到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重要主渠道作用。(二)全面构建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来看,掌握学情新特点,在现实场域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标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等要素全面构建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同频共振的教学共同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功能,促使0 0 后”大学生知识结构系统化。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应破除学科壁垒,践行思政课程“大水漫灌”与课程思政“滴水精灌”的内在逻辑,消融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疏离,实现立体化育人的教学共同体,促

33、进育人目标系统化。思政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比如,像戚继光抗倭、冯子材抗法、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些历史,都要深人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8 5 3。一是在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党的创新理论、多元一体国情教育、中国精神融人各个学段的思政课中,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而且要经常讲、反复讲8 1 5 3;二是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建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群,加

34、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学习教育,完善宪法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三是在整体把握、全面系统,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的基础之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思政课,教师带头朝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努力,夯实全民族全社会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1 9 ;四是整合高校相关资源,制作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微团课、微党课微视频,定期推出“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性主题团课、党课;五是重视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并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基本依据。专业课扎实落实课程思政

35、建设,引导学生思考其引发的人文效应,渗透专业伦理的价值依托,立足于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1 3 6。艺术类专业可一44一将民族文化资源更好地融人歌舞、绘画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更好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课重在传递人文素养与价值共识,为学生成长涂好“中国底色”,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课程内容深度联结。第二,营造和谐的文化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激励“0 0 后”大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弘扬革命文

36、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1 4 5,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全方位呈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是广泛挖掘当地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育人的精神指引。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发挥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资源的理想信念导向功能、生活方式引领功能、思想品德教化功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大思政课”建设理念融进

37、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并且将理想信念常态化教育机制与党的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有机融合,使团结统一、守望相助的情感脉络根植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二是通过校园建筑、标识、雕塑具体化地表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完整、系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表达体系1 8 9 6-1 0 0,利用校园文化墙展现中华民族交融汇聚的劳动文化与成果。三是秉承“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的思想,学校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

38、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1 8 1 0 1,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实施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创建活动,在体育课中介绍民族体育文化所蕴含的现代健康知识,让现代理念和健康生活成为习惯与自觉。第三,实现多维共建的实践共同体,夯实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在实践中深化各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0 0 后”大学生价值追求共识化。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鲜活事迹中点亮政治方向,在国情教育的学习理解中凝炼价值共识,在民族团结理论的探本溯源中挖掘方法论,形成团结奋斗的价值共同体。严格贯彻执行学校党委领导,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压实大学思政课学时学分,开展多场域、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推动“0 0 后

39、”大学生娱乐生活积极转向。“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 0 一方面,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提高学校党委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夯实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设立工作,从人培方案、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技能大赛、科研合作入手,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根据2 0 2 3 年4 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实效的若干措施的要求,推动民族地区青少年赴内地交流活动实施指南在高校落地实施,指导学校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开展思想引导和交流实践活动。增添假期援藏援疆交流实践活动,支持民族地区代

40、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探索“活动+”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多场域、多形式、规范化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 1 。一是开展场景丰富化,可以在校史馆、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等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时鼓励高校自行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使大学生共知、共情、共思、共研。要求思政教师将“工匠精神”嵌人日常教学,带领学生参观身边的大型工程、宏伟建筑、精美匠品,挖掘其精神力量,使学生认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二是开展形式多样化,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西部志愿服务计划”等

41、社会实践活动和“百万师生重走复兴之路”“中华民族一家亲”等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三是实践教育规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意总结、积累、整理各类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既能够在课堂上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又能够将课堂总结运用于实践。四是将民族团结教育嵌入生活实践,积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一 4 5 一字,在共同生活中增进共同性。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获得族际友谊提供空间,进一步推进各族学生主动交往交流交融。第四,不断深化各族师生积极的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认同决定高校师生的行为倾向,正确的认知是高校学生情感认同的基

42、础。一是强化各类教育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教育。“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2 2 ,巩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主体的共同思想基础,总体提升各类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开展多元一体国情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讲座使各个专业的教师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共同”的历史根基,从而深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与共”的情感脉络,培厚各类教师心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五个认同”,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改善情感传递表面化的现状。二是充分落实教育客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教育。由于此内容在传统思想政治课零星分布,各地区各层次高校都应按照自身师资条件,以不同

43、形式增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文化史等通识教育系列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将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系统的认知,以缓解在学生个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认知浅表化的现状和当前学校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民族高校为中心,“民族高校一民族地区高校一普通高校层层外推的差序现状2 3 。中国民族史中国文化史等史类通识课程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为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提供了丰富的客观例证,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厚重的情感积淀。三是积极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作用,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课程”2 4 ,通过课内外实践与交往交流活动,将民族团结理论融人大

44、学生的生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能够主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动维护民族团结,扩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面性和持久性,切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四、结语2019年3 月1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网络空间是“云阵地”,如何在守好“主阵地”的同时精准抓好“云阵地”,全面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大阵地”,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培养堪当中华民族

45、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使命,时刻把握“0 0后”大学生的亚文化,做到贴近生活、心中有数、全面思考,科学应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0 0 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2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 0 1 0(6):1 9-2 5.3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与前景一一以场域为基本视角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 0 1 2(1 7):4 0-4 5.

46、4 董雅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 0 1 7(1 1):5 2-5 7.5朱益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模式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1 6(3):1 8-2 0.6孙迪.革命红旗要擎紧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百年宣传J.党建,2 0 2 2(7:4 7-5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0:3 1 8.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文献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1.9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 0 2 2-1 0-1 8

47、(1)。1 0 周竞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的理论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2 2(4):1-7.1 1 张伦阳,王伟.“两个大局”视角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2 1(7):9-1 6.一46一1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 0 2 3 年工作要点R/OL.2 0 2 3-0 2-2 5 .h t t p:/w w w.mo e.g o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 0 2 2:2 7 6.1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48、人民出版社,2 0 2 1:1 4.1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增强社会各界办好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年成长成才的责任N.人民日报,2 0 1 8-0 9-1 4(2)。1 6 刘良训.高校网络舆论场域中的学生动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1 7(1 6):4 3-4 5.1 7 白艳丽.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45-51.18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1 9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二十大

49、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4 0 4.20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 0 2 0(1 7):1 3.21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共同出席“玛雅:美的语言”文化展开幕式N.人民日报,2 0 1 4-1 1-1 4(1)。22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 0 2 1-0 4-2 0(1.23成杰,任新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人高校思政课的差序现状与未来转向J.学术探索,2 0 2 2(9):1 3 6-1 4 2.24迪拉热艾则孜.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

50、步教育的经验J.黑龙江民族丛刊,2 0 2 1(5):1 5 7-1 6 1.共同担负起青少The Practical Ways of Strengthening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mong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2000Centered arou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EducationFu Leil,Wang Weil.2(1.School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