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4 2武术研究2023 年 9 月第 8 卷第 9 期“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的“共育”与“分治”沈海生 薛 原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为探索契合“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家校社”体育共育模式,对“家校社”体育共育各环节和要素进行诊断并提出“分治”模型。研究认为:“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高质量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扩大,须优化共育环境,推动家校合作,鼓励校社联动,营造文化氛围。关键词:“家校社”体育共育;“双减”政策;家校合作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9014203基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编号
2、:22LKY142。作者简介:1 沈海生(199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2 薛原(1978),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1 我国“家校社”体育共育的现存问题11 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共育缺少具体指导“家校社”三者应齐力作为供给方,以青少年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作为核心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多年以来,三者间利益取向的差异使得合力供给过程出现分割化、低融合化特征,各环境的管理色彩不同且缺少具体政策和制度指引,青少年在三个环境中的角色过渡困难。大部分政策旨在强调三方联动,但对于联动的方案、具体流程、所设计板块内容不够具体。12 学校体育的主导地位弱化近年
3、来,学校体育的职能被弱化,使得协同缺乏着力点。常年在体测达标、体育中考的压力下发展学校体育,有体育之形,无体育之实。管理体制层面,“行政发包制”难以对所有地区的青少年奏效,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共育难做到有法可依。课程教学方面,体育课教学内容长期以体育技能为主,缺乏健康知识普及,学生对各运动项目浅尝辄止。体育教师除体育课外,还要参与指导运动队,组织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没有充足精力设计创新性体育教案。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不平衡性,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体育场馆面积达标的小学约占 75%,初中为 8536%,高中为8928%。113 家校合力难以见效青少
4、年家庭体育领域中,家长体育观念与行为不相称,许多家长支持学生参与体育,却流于“言传”,失于“身教”。在学校体育为主的环境下,家庭体育出现“学校化”倾向,较多家长常以“责任在校”为由回避家庭体育开展。“家校”体育合作存在责任意识、利益取向、沟通媒介等方面的缺失。主体责任意识方面,传统观念认为教育学生是校方义务,出现互相裹挟的现象。孙洪涛等人2调查国内家长和教师对家校体育合作的态度,大部分家长认为发展孩子体质健康是校方职责。沟通媒介方面缺乏长期双向互动,更多是校方向家长灌输学校体育信息,缺乏对家长和学生诉求的聆听与采纳。追根究底是家校间信任和平等关系有所欠缺,沟通组织未建起长效运行机制。家庭体育作
5、业则面临内容设置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开放性思维介入等问题。14 社区体育供给力度欠缺目前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面临场地资源、人力资源、体育组织等方面的缺失。第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发展不平衡,开放率不足,建设资金渠道单一。截至 2017 年,国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66m2,较“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所提的 23m2相距悬殊。3这些都造成“校社”联动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场地的需求,尤其社区体育发展缓慢的地区,更亟需二者1 4 3体育场馆的共享;第二,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培养起步较晚,面临培训课程内容笼统、许多社区指导员年龄偏大等问题。传统观念产生偏差化职责认知,资源往往向中老年群体倾斜。大部分社会
6、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学生对职业的定位模糊,面临实习基地匮乏、缺乏实操的难题;第三,非竞争性原则下,社会体育组织缺乏主动性,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服务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尚待提高,绩效评价标准模糊。2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共育21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共育逻辑关系“双减”政策落地,中小学体育迎来新“机”,青少年体育需求持续扩大,“家校社”体育共育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主导,家庭作支持和突破口,社区既是延展,又是必要”的模式。(见图 1)图 1“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共育逻辑关系图22 各要素在“共育”中的定位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具有专业性、计划性、组织性的体育教
7、育。体育教师是主要指导者,是家校体育合作中的主要人力资源。“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职责不仅限于校内体育课和课后服务,须在双向沟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差异和体育需求,有的放矢开创课后体育服务。家庭体育则是青少年参与体育的基础性和终身性途径,当下需要提高家庭体育输出能力。“双减”政策政策背景下,并非单纯将家庭体育时间分配给学校课后体育服务,家庭体育仍是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突破口。家长是支持者,家长的观念和体育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育参与。社区体育是“延展”,是更开放的体育环境,青少年可作为参与者、志愿者、组织管理者等角色。“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迈入社区体育环境,提高社会适应力,是实现
8、全面健康的必要条件。社区体育亦是“必要”,场馆设施资源方面,社区体育场馆可供家庭体育和学校课后体育活动的开展,而在一些社区体育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其开展又离不开学校体育场所的共用。人力资源方面,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组织者和指导者。“双减”政策落地,课后体育服务成为“校社”联动的媒介,体育教师可参与社区体育工作,社区体育指导员也可参与学校课后体育服务以减轻教师负担。3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分治厘清三大体育环境内的各要素,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青少年需求作导向,提出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共育的“分治”。(见图 2)图 2“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社”体育共育的“分
9、治”31 优化共育环境: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实施与监管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是协同共育的环境,理想的共育环境让各角色与环境间形成的安全稳定的关系,从而为共育形成持久的保障。第一,完善校内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政策,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相应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明确家庭和社会在学校体育主导下的工作,明确家长、社会角色参与体育服务的选取标准、参与方式和评价方式。第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实施管理,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全面监管制度和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严格监督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的体育服务者,针对体育活动管理者和参与者制定公正且客观的评价方式,以防相关体育管理者“闭门造车”的行为,助推供给青少年体育兴趣需求
10、。第三,完善课后体育服务的实施方案,各地区和学校根据实际资源情况制定课后体育实施细则,对被服务对象的运动水平划分、服务的时间、场地安排、责任分工、绩效考核等方面加以明确,避免服务内容不完善。第四,健全地方性体育政策,以区域发展水平为前提,区域特色为引导,建立更易落实的体育相关政策。32 推动家校合作:提高合作意识,完善沟通组织家校合作需要从合作意识的提高、沟通组织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学校近期的体育活动方案和学生学习信息等内容发送给家长。通过“家长体育讲座”和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家长体育指导能力;第二,发挥现有的家校组织的作用,建立家校体育专项组织。结合现代化技术进行家
11、校沟通,通过体育作业、线上体育健康讲座、亲子体育节等媒介促进家校体育合作;第三,完善体育作业制度,在顶层设计、内容设置、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进行优化。制定标准细则对体育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根据身体素质敏感期,详细指明各水平的体育作业内容;内容设置不仅限于体能练习,应强调发展学生开放性思维,1 4 4例如,创编武术套路、健康知识大搜索等。健全监督与评价制度,采用课堂检查、线上提交、学生互评、投票等方式以鼓励家长参与,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宣传;第四,推进双向交流,建立家校信任和平等对话关系。校方积极组织家长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提高家长体育指导能力,同时允许家长介入学校体育工作,鼓励家长提出意见并及时反馈,明
12、确各方职责,共构互动桥梁。33 鼓励校社联动:整合优势资源,加强合作与引入机制扬长补短,共存弥补是各要素共生共进的重点,实现社会和家庭体育资源“引进来”,学校体育资源“走出去”。第一,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应扩大学校或社会体育场所的开放程度,出台有关社会和学校体育场馆利用的政策,提高场所开放度,允许学生在放学后、周末或假日以居民身份利用学校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可向其他社区居民开放,促进学校“社会化”。在社区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不充足的地区,通过学校体育场所的开放以实现平衡。优化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提高科学化管理能力,针对场馆管理者进行培训,避免出现“高峰拥堵”现象,保持空间利用的弹性和灵活性;第
13、二,提高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指导员能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完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健康知识素养,不只停留于“练好技能”层面,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并落实严格监督。建设体育教师与社区体育指导员交流中心,鼓励人力资源流动;第三,推进课后服务轮岗制,组织体育类师范院校学生或教研中心等机构的体育指导员参与课后服务或进行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与校内体育教师形成协同供给的服务机制;第四,制定鼓励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的相关政策,要求体育教师定期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可作为评选荣誉奖项的基础。同时,为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适当补贴,并纳入考核评测项目,制定相关
14、政策,要求社区体育指导员定期参与学校课后体育服务。34 营造文化氛围:扩大宣传教育,促进体育生活化,激发供给活力在全社会营造开放自由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体育服务者的服务意识,促进体育的生活化和家庭化。第一,加强良好社会舆论引导,普及健康知识,鼓励家长通过开展家庭体育聚会,或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社区积极向家长群体普及相关知识,通过信息平台推广鼓励家长参与,推动“分数本位”向“素质本位”观念转变;第二,完善国家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区体育场所并扩大开放,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没有明令禁入的社区体育场所应向居民开放;第三,制定家庭体育活动指南,指导家
15、庭体育开展,借鉴德国家庭体育指南帮助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挑选适合的家庭体育活动。4第四,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加强监督,选择多种购买方式,完善效果评估体系,以青少年的需求为导向,购买体育服务,加大社会体育组织和社团培养力度,降低民办体育组织的法律合法性门槛,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参考文献:1 马德浩 从割裂走向融合:论我国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协同治理 J 中国体育科技,2020(3):46-542 孙洪涛,颜亮,张强峰 家校合作: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实然与应然 J 体育学刊,2018(6):91-953 谢景怡,张利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管理与配置的现状分析 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8
16、):159-1604 袁润,王红英,陈长洲 德国家庭体育的缘起、特征与启示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56-62“Co-education”and Split Treatment of Home-School-Society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Shen Haisheng Xue Yuan(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
17、re the mode of joint education of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 sports for young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agnosis of various joints and elements of joint education of family,school and community sports and puts forward a divide and conquer model The rese
18、arch believe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the expansion of teenagers high-quality and diversified sports needs must optimize the co educational environment,promote home school cooperation,encourage school community interaction,and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Keywords:Home-school-society sports co-education;Double Reduction Policy;Home-school co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