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柳林小学 杨鹏教学内容 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练习七的13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定义,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教
2、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加法的那几个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师: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生:a+b=b+a a+b+c=a+b+c=a+b+c师:我们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生:使得计算更加简便。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会使计算更加的简便。二、进入新课,探索新知1、教学乘法交换律出示情景图、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
3、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概括规律: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
4、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2、教学乘法结合律: 、发现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
5、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得出结果,明确(255)2=25(5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154)10 15(410) (1258)5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
6、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师:这是什么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师:你能用字母表示表示乘法结合律?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师: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师生归纳: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独立完成“做一做” 2、共同完成练习七的1-3题四、回顾整理、总结收获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五、作业板书设计254=425 25x5x2=25x5x2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axb=bxa axbxc=axb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