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设计】《爱莲说》.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157423 上传时间:2025-0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爱莲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爱莲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爱莲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爱莲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爱莲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爱莲说教学设计中江县双龙中学 向葭【导入】出示教学目标学习名篇爱莲说,主要完成三件事:赏“莲花”之美话“君子”之德议“作者”之志(“开课入题”,让学生明白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板块:赏莲花之美(这一板块中,教师以“读”为主要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欣赏莲的形象之美。)【一读,正字音,明句读】学生自由地自读课文。听名家的朗诵。校正字音,疏通字词。读音:蕃(fn)、濯(zhu)、涟(lin)、亵(xi)、噫(y)、鲜(xin)有闻、释义:蕃多、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植立、亵轻慢、鲜少(设计意图:从文言的角度学习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读,定重音,知形象】过渡:作者说

2、水中的陆地上的花,可爱的很多,但是,他为什么“独爱莲”呢?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屏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选择一组句子自由朗读,并标记朗读重音。师生交流,确定每句的朗读重音:“出淤泥而不染”,重读“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重读“不妖”“香远益清”,重读“益清”“亭亭净植”,重读“净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重读“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重读“不可亵玩”在交流过程中明确这样处理重音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中重读“不染”,可以突出莲的洁净“濯清涟而不妖”中重读“不妖”,可以突出莲的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重读“不蔓不枝”,突中了

3、莲的正直“香远益清”中重读“益清”,可以突出莲的清香“亭亭净植”中重读“净植”,可以突出莲的美好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重读“不可亵玩”,突出了莲的雅致端庄(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句式特点,把握莲的形象。)【三读,表演读,传情感】学生自行设计重音的读法,可以使用重读,可以使用延长音,然后选择一组句子表演读。小结作者爱莲原来是爱它的洁净、单纯、雅致和美好风度。(设计意图:在朗读中加深对莲的形象的理解在朗读中背诵。)第二个教学板块:助读,明君子之德。(这一教学板块中,教师以“助读卡片”为抓手,突破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这个教学难点。)【过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通常是把“

4、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因为它们的花朵色淡香清,且多生于幽僻之处,因此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但是,自从周敦颐的爱莲说问世,人们心目中的花中君子便变成了莲。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屏显: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1.探究一:菊为什么被称为“隐逸者”?(1)助读卡片一晋代的陶渊明因不满官场,辞官归隐田园,诗人种菊,食菊,赏菊,颂菊。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陶渊明,不慕名利,不羡繁华,归隐田园,独守清高操守。陶渊明超凡脱俗的人格和菊的品性是相似,陶渊明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菊因陶渊明

5、而成为隐士的象征。小结:因为菊的品性和陶渊明的人格相似,所以,人们把菊比喻为“隐逸者”。(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菊”与“隐逸者”间的关系,为衬托手法的学习做铺垫,同时积累一点文化常识。)2.探究二:牡丹为什么被称为“富贵者”?(2)助读卡片二师生一起欣赏“富贵牡丹图”,老师讲解“牡丹花姹紫嫣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因此人们往往把牡丹花和富贵联系在一起。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这样写:“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帮助学生理解“牡丹”

6、与“富贵者”间的关系,为理解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风的批判做准备,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一点文化常识。)(3)探究三:莲为什么被称为“君子”?师生交流对“君子”的了解。君子“君子”一词,很早就大量见于先秦儒家典籍中: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自强不息论语中“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乐观、坚定、勇敢“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重义“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君子独立小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仁、义、智、勇诸种德行兼备的人。结合莲的形象,仿写一则助读卡片,解释莲被称为“君子”的原因。莲 ,恰似君子,因此周敦颐把莲比喻为“君子”。(设计意图:通过仿写助读卡片,

7、让学生明确作者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实则是托物言志赞美君子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美德。)第三个教学板块:析读,议作者之志(这一教学板块,主要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衬托手法的运用,理解作者的人生志向和态度。)1.读一读,议一议:在你看来,周敦颐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师生交流明确:作者欣赏菊,但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以求不染尘埃,慨叹世人追捧牡丹,鄙弃这种追名逐利之风,作者自己愿意像莲一样,在污浊的尘世中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设计意图:体会作者通过不同句式含蓄表明自己人生态度的写法。)2.改一改,议

8、一议:最后一段,如果把最后一段中的“菊”“牡丹”和“莲”改写成与开头段一一对应,读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开头段: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结尾段(原文):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结尾段(调整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师生交流,明确:开头段中,晋李唐予(宋)这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从晋到唐再到宋,“予独爱莲”放置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更能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之情。而结尾段“菊之爱”、“莲之爱”和“牡丹之爱”这样的顺序,将“晋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放在一起,可以与“

9、世人甚爱牡丹”形成对比,有“独”与“众”对比之意,含蓄地表明作者超凡脱俗、清高自守的品格。(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开头段和最后段中“菊”、“牡丹”和“莲”的顺序变化,体会衬托手法的作用。)3.比一比,议一议:就下面小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两个“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师生交流,明确:作者和陶渊明一样,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他又和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是退隐避世,从而不染尘埃,而周敦颐是身处污浊环境,而能保持自己的清洁操守。这种人生态度,和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正直勇敢的理想人格一致,所以,这种人生追求受到人们的一致赞同,莲,因此有了“花中君子”的美誉,并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人生态度。)最后背诵全文,收束全课。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