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夯实基础 掌握方法 -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回顾。1.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不同分为: , 按说明语言不同分为: , 2.说明文的顺序 , , 3.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 , , , , , , , , ,4.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 (2) 二、当堂训练(一)百色澄碧河水库位于百色城东北七公里处,水质清澄,故又名澄碧湖。水库于1958年9月动工,1961年10月基本建成大坝、溢洪道等主体工程。大坝后来又进行了三次除险加固工程。水库坝高70.4米,坝底宽465米,坝顶长425米、宽6米,总库容量11.54亿立方米,库区水面面积39平方公里。拦河大坝是目前广西最大土坝,也是中
2、国三大土坝之一。水电站于1964年11月破土动工, 1966年3月15日发电厂第一台机组发电,1970年4月四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更新增容改造后电厂总装机容量达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2亿千瓦/小时,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另外,水库还具有防洪供水、改善航运和调节气候等作用。库区风景优美迷人。湖面碧波浩渺,岛屿连绵;湖岸青山环抱,林丰果硕。澄碧湖景区被誉为“百色的后花园,桂西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旅游度假胜地。15本文采用哪些说明方法?采用这些说明方法对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什么作用?(4分)答: 。 (二)艾在端午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
3、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gi)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6.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三)核泄漏虽说核能外泄不一定全然包括核子灾害,但是已经是已知核能应用上的最大环保隐忧。例如: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在切尔诺贝利附近,随处可见红艳艳的野生苹果,普利佩雅特的中心也一样,树下的落果给这里铺上了一条深红的地毯。核辐射,就像白雪公主那个可
4、恶的后妈,给这里所有的苹果都下了毒。如果谁把这里的苹果咬上一口,就会比白雪公主睡得更久,可能3万年也醒不过来。311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6个机组中已有4个发生爆炸和泄漏辐射事件。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核事故评价体系(IAEA的评级标准按严重程度为1-7级),3月27日,官方消息说这次核泄漏事故从开始时评“4”级上升到“5”级到目前有可能调至“6级”水平,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7级。有美国专家指出,日本此次核泄漏如继续恶化的最坏结果,可能导致“数以万计人患癌而死”,包括核电站周围广泛地区在未来数十年内不适宜人类居住。2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5、 3文章第三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中的“有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四)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上世纪60
6、年代时是用来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
7、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8.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批阅第题。)(4分)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句中“之一”删去后,会影响表达的意思吗?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答: 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删去“或许”似乎并不影响句子的表达,文章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请结合文句简要说明。答: (五)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8、汪品先 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
9、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shang,含量)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15.指出第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16.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16. 第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细读第段,说出加点的“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