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有是如何产生和如何传播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重、难点:1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2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给你一张纸,你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学生各显神通:撕、摇、弹、吹、摩擦)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验证?2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吗?3 什么是介质?4 什么物体可以充当传声的介质?(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教师巡视。(三)知识梳
2、理1声音的产生 教师简介:物理学中研究、解决问题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 就是探究。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 上述办法都能使纸发出声音,其有何共同特点?(都在振动。) 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3)实验检验: 声带的振动发声 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头,齐读文中一句话,体会喉头振动。 可以感受到:说话时,声带振动,不说话时,振动停止。 蟋蟀翅膀摩擦发声 用两张纸代替蟋蟀的翅膀,体会蟋蟀翅膀的发声。 可以发现:摩擦翅膀发声时,纸在振动,停止摩擦,振动停止。 古筝线振动发声 用一根橡皮筋模拟古筝线,体会琴弦振动发声。 可以
3、发现,拨动琴弦发声时,琴弦在振动,按住琴弦,发声停止。 刻度尺的振动发声 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子的边缘。 用手拨动另一端,能听到声音,使钢尺停止振动,不能听到声音。 音叉的振动发声 用棒槌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是否在振动。可以发现,音叉看起来 没动,将音叉靠近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 锣鼓的振动发声 敲击锣鼓,观察锣鼓是否振动振动。可以发现,锣鼓似乎不动, 在锣鼓上放些细小的泡沫小球时,小球被弹起,说明鼓面在振动。(4)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 我们平时交流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工具,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在月球上,宇航员
4、面对面也不能直接交流,而需要用无线电波。 地球上有空气,月球上没有,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吗? (2)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合理进行。 (3)实验检验:真空罩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现象:能听到响亮的声音。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 现象:声音逐渐减弱。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 现象:声音逐渐增强。 (4)分析归纳 我们发现,当空气逐渐减少是,声音逐渐减弱,当空气逐渐增多 时,声音逐渐增强。由于技术问题,我们不能把真空罩中的空气 全部抽出,所以最后能听到比较微弱的声音。 推理:若能把真空罩中的空气全部抽出,那么将完全听不到声音。 (5)得出结论: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5、知识延伸: 1把小铃铛栓在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 2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然后摇动烧瓶,听小铃铛 此时的声音。 这说明:声音能在 空气中传播。 3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许水,给烧瓶加热, 使烧瓶中的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 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 这样做的目的是: 把烧瓶里的空气排出来 。 4冷却一会,待烧瓶中有部分水蒸气凝结时,此时烧瓶内空气 稀薄 (填“稀薄”或者“稠密”),摇动烧瓶,此时听到小铃铛的响声比 之前大大 减弱 (填“减弱”或“增强”) 5再过一会,待烧瓶中有很多水蒸气凝结时,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 时的响声。 6比较几次小铃铛响声强弱,可明显地感到烧瓶中水蒸气凝结
6、越多 (填“越多”或“越少”)时,响声 越弱 。(填“越强”或“越弱”)推论:如果试验条件许可,当烧瓶中完全没有空气时,我们将 能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综合上述试验和推论可得,声音传播的条件是: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4 能充当介质的物质 气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交流,地球山不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水里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所以水能传播声音; “隔墙有耳”,隔着墙壁也能听到声音,所以墙壁能够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 将两个音叉靠近放置,乒乓球和左边 和
7、音叉轻轻接触,敲击右边的音叉。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用一本书将两个音叉之间的空气隔开, 重复上述做法。 现象:乒乓球被弹开。 (4)分析归纳 刚开始没有隔开两个音叉之间的空气,敲击右边的音叉,与左边音 叉接触的乒乓球却被弹开,说明声音能从右边音叉传播给左边音 叉;当用书本把两个音叉间的空气隔开时,敲击右边的音叉,乒乓 球没有没弹开,说明声音不能从右边音叉传播给左边音叉。 (5)得出结论: 空气能够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 知识拓展: 甲房间装的是单层玻璃,乙房间装双层 玻璃,并且中间抽成真空。小红开始在 甲房间中 能 (填“能”或“不能”) 听到外面树上小鸟的叫声。当她到达乙房间时,
8、不能 (填“能”或 “不能”)听到外面树上小鸟的叫声。因为乙房间装双层玻璃,并且中 间抽成真空,而声音的传播 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 真空 不能 (填“能”或“不能”)传声。 液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水里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所以水能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 打开手机铃声,听听声音的大小。 现象:能听到声音。把开着铃声的手机密封,放入水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耳朵不靠近水槽和耳朵紧贴水槽,听听声音的大小。 现象:耳朵不靠近水槽时,听到的声音比较低沉。 耳朵紧贴水槽时,能听到声音,且声音比较大。 (4)分析归纳
9、手机在空气中时,声音传播的途径是空气,空气能传播声音,我们 是知道了的;当把响着铃声的手机密封好放入水中时,如果液体不 能传播声音我们将听不到铃声,但是我们听到了,说明液体能传播 声音。另外,当我们把耳朵紧贴水槽去听声音时,发现声音更大。 说明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5)得出结论: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且液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固体能够传声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2)猜想与假设: “隔墙有耳”,隔着墙壁也能听到声音,所以墙壁能够传播声音。 (3)实验检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 现象:能听到很微弱的声音。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现象:能听到声音。且比在空气中的大声。 (4)分析归纳 通过桌面,我们能听到声音,说明固体能搞传播声音,而听到的声音比空气中的大声,说明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5)得出结论: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固体的传声效果比空气的好。 (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 (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三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 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五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