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熔化与凝固 学情分析学生好奇心强,对生活中现象的原理有了解的兴趣,学生已经学过温度的概念,并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对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有直接的感性认识,但并不了解其中的真正原理,不了解熔化和凝固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
2、量变化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学难点】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2.实验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一、复习引课 (1)温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3)物质存在哪三种状态?那么这三态可以相互变化吗?那你知道冰变为水物理学中叫什么吗?二、新课讲授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活动一(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
3、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结论: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现象叫凝固 学生完成结论的填空,师板书课题:2.3 熔化和凝固举例巩固(1)师介绍长江源头是谷拉丹冬雪山的冰雪熔化形成的等事例(2)学生列举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2、探究海波、石蜡熔化的特点 投影:活动二 提出问题海波和石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猜想与假设(1) 海波熔化 一定的温度,石
4、蜡熔化 一定的温度?有/没有 (2) 海波熔化时温度 ,石蜡熔化时温度 (升高/降低/不变)设计实验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请同学们结合教材39页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1)、如图12-18(b)把石蜡碾碎后放入烧杯中,在石蜡中插入温度计,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石蜡状态的变化,直到石蜡全部熔化后5min为止。 (2)、如图12-17(a)把海波放入烧杯中,在海波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
5、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海波熔化后5min为止。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表格中。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分析与论证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12-17和图12-18中分别画出海波、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海波和石蜡是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如何变化?处于什么状态?完成填空: (1)石蜡加热后,发现 ;在石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 。(有、没有)熔化;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
6、;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 (3)海波和石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放热)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活动三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哪种晶体熔点最高?熔点是多少?(2)哪种最低?最低是多少?(3)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交流与合作(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3、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活动四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海波和石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熔化状态的晶体凝固的条件。活动五:4、熔化凝固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图12-23至图12-2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7、小结与反思 教学反思教师指导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各知识点进行小结,反思学习过程,交流学习体会,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合作解决。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