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夜来了 我不怕幼儿怕黑心理的主题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在孩子们眼里,黑夜是一个暗淡而神秘的世界,它与恐惧、期待、依恋等多种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孩子们经常会说:“黑夜很黑,我怕!”“为什么要有黑夜呢?”“晚上我不要一个人睡觉!”我们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小班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从懵懂到初步认识,他们受到的外界干扰也在增多,再加上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想象黑暗中有鬼,有大灰狼等让他害怕的东西,所以在黑暗中他容易把恐惧扩大化,这是这个年龄孩子的认知特点。【产生对黑夜恐惧的原因】造成幼惧怕黑夜的因素很多,长期积累就会形成对黑夜恐惧的消极情绪。如:A、泛灵心理。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小班孩子普
2、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这是一种心理倾向,即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而且年龄越小,越信以为真。比如:孩子会对布娃娃说“再见”、“不哭”等话。因此,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象出一些怪物,或者又大又凶的老虎藏在黑暗的地方。即使你开灯让她看了没有东西,他仍然认为有可怕的东西藏在黑暗的角落里。B、独处的孤单。在孩子的世界里,往往是伴随着黑暗、阴影和独处等因素,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比较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当他说有“鬼”时,可能是害怕黑暗里看不清楚的事物,可能是模糊不明的阴影,也可能是自己不愿一个人独处、害怕孤独。C、想象与现实混淆。孩子的恐惧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丰富的想
3、象力和无法分辨现实与梦幻的困惑。所有的故事对他们来讲都是真的,每天看到或听到的事都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尤其对危险更为敏感。譬如: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吓唬他:“再不听话老虎要来把你吃了”或是“狼外婆要来抓小孩了”,往往很有效果。但这样做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会造成孩子害怕黑暗,依恋大人的保护。D、看了太多恐惧的画面。电视、电脑媒体中的恐怖内容也是造成孩子怕黑的原因之一。如睡觉前,看了恐怖片,那些恐怖血腥的场景会在眼前挥之不去,“吓”得孩子睡不着。为了让孩子能够认清黑夜、消除对黑夜的恐惧及感受黑夜的独特美,“黑夜来了 我不怕”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就随之产生了。【案例描述】我与孩子们共同寻找
4、有关黑夜的资料,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我们有了天文望远镜、蜡烛、电筒、黑布、手制星星等等,并把教室布置成黑夜的样子。案例一:了解黑夜为什么那么黑教师:黑夜为什么那么黑?幼儿1:因为我要睡觉了。幼儿2:我想是大灰狼要来了。幼儿3:太阳下山了,星星要出来了。此时引导幼儿观看黑夜中的星星,引起幼儿探究黑夜的兴趣。用电筒当星星在教室上空。教师:黑夜里你怕什么?幼儿4:怪兽会出来吃人。幼儿5:别人把我抓走了,妈妈不知道。教师:黑夜真的很可怕吗?幼儿6:我很怕。 幼儿7:我一点都不怕的,妈妈不在的时候我也不怕。教师(出示蛋糕和蜡烛):今天是颖颖的生日,我们要为她过一个快乐的生日,老师要把灯关掉,你们怕不怕?
5、怕的小朋友到老师身边来,老师保护你。(点好蜡烛,一起唱歌吃蛋糕!)反思:环境的特殊化能够促进幼儿全身心地融入到活动中,感受黑夜与白天的区别,同时激发幼儿探究黑夜的兴趣。平时,幼儿到了黑夜就会产生相对孤独可怕的感受,因此我在活动前告诉幼儿,老师会和你们一起度过黑夜,一起寻找黑夜里的美,这就使幼儿从心理上逐渐消除对黑夜的恐惧。“黑夜真的有那么可怕吗?”教师设置悬念,让幼儿去思考黑夜到底有什么可怕的,然后通过听故事黑夜来了真好玩,描绘出黑夜来临时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孩子明白:黑夜原来还有这么多又有趣、又温馨的事情,黑夜一点都不可怕;看有关白天与黑夜的碟片,让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了解黑夜是一种自然规律。我还
6、设计了过生日活动,从中使幼儿体验到在黑夜也可以做快乐的事情。案例二:我们不怕黑夜教师:你是怎样度过黑夜的?幼儿8:我是爸爸妈妈陪我一起睡觉的。幼儿9:我看见有影子。教师:影子是怎么来的?幼儿9:不知道。幼儿10:是鬼!教师:世界上有鬼吗?幼儿10:有。幼儿11:妈妈说没有的。师:世界上是没有鬼的。当你站在太阳底下的时候,看一下地面,会发现什么?(影子)师:现在看看教室里有没有自己的影子?(没有了) 师:为什么会没有了?幼儿12:因为没有太阳了。幼儿13:因为刚才是在外面。教师(出示台灯和小熊):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怎么小熊在教室里也有影子呢?幼儿14:是台灯照的。教师:影子只有在光线下才会有的
7、。(玩“踩影子”游戏,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反思:此活动在前一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认识了黑夜,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如对 “影子是鬼吗”这个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解释,而是让幼儿通过简易思维找到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他们对黑夜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影子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是鬼,从而消除幼儿认为影子是鬼的恐惧心理。案例三:灯火晚会夜晚,请全体幼儿在成人的陪伴下去公园散步,倾听夜晚的各种声音,观察在夜晚出来的人,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我看见老爷爷老奶奶在唱戏。”“ 我看见许多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玩。”;“我看见许多人在锻炼身体。”最后,师生一起玩
8、 “踩汽球”游戏,和家长一起唱歌、跳舞,克服恐惧心理。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还把培养幼儿在黑暗中的活动能力富于有趣的游戏之中,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又使他们的身体动作得到相应的发展。如(1)听音找人。幼儿两人一组,相隔一定距离迎面站立,一幼儿说:“我在这里,我是。”另一幼儿就循音蒙眼向他走去。若摸到对方就算赢者,若没有摸到,又走出了对方的视线,就是输者,交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2)长臂人来了。全体幼儿手拉手圈成一个大圆圈站立,中间一幼儿套着一副长手臂为长臂人,蒙眼站立。游戏开始,全体幼儿围着圆圈不断移动着跑或跳,长臂人则挥着长臂四处抓人,长臂人碰到哪位幼儿,那位幼儿就是输者,
9、停止游戏一次。反思: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因缺少同龄玩伴而感到孤独,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情绪社会化的发展。我充分运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和幼儿一起体验“黑夜时人们的生活也很美好”的感受,这样能促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情感上的问题,并做到共同参与教育。此外,通过倾听夜晚的各种声音和“踩汽球”游戏中发出的响声,减轻和消除了幼儿对声音的恐惧心理。【实践探索的分析】幼儿期是情绪、智力发展最为迅速也最为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情绪极不稳定,他们看事物只看表面现象,一旦对某事物产生恐惧心理,便会形成过度的焦虑。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创设有利环境,帮助幼儿认识到他们认为可怕的其实并不可怕,从
10、而使幼儿摆脱恐惧。1环境内容具有针对性对幼儿来说,环境是会说话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布置些暗含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环境。如活动一是在晚上进行的,经过谈话了解黑夜后,教师告诉大家要为一幼儿过生日,需要关灯点蜡烛,通过创设过生日这一情景,使幼儿体验到在黑夜里点蜡烛过生日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在心理上适应和接受黑夜的生活,知道黑夜不可怕。2教师与幼儿要有互动性作为教师,应该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通过观察、倾听、参与,掌握幼儿活动的脉搏,把握幼儿活动的方向,提供幼儿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积极体验活动,使他们的兴趣、需要得到满足,情感得以激发,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如
11、教师在活动中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面对有的幼儿把影子当成鬼,教师巧妙地运用实验和对比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所以,教师是幼儿能够获得帮助、指导、合作的资源,幼儿及其表现是教师理解、指导、教育幼儿的资源,两者缺一不可,具有互动性。3策略方法富有灵活性情感教育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情感特点,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幼儿积极体验的机会,才能使幼儿克服消极情绪。(1)重复性和层进性方法对于同一情感主题,以不同形式予以重复,让孩子在不同的活动中,准确体会这种情感。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了解、表达、体验等不同方法消除了对黑夜的恐惧。(2)渗透性方法一方面,情感
12、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要渗透到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中去,让孩子得以用不同的方式获得情感体验。如在体育活动中玩“踩汽球”游戏,通过游戏,培养了幼儿对影子的认识,进一步克服恐惧的心理。(3)家园协同方法家庭是幼儿成长最主要的环境,幼儿最初的情绪也是在家庭里获得的。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家庭的作用和家长的能力,情绪培养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才能获得成功,但是有的家长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常常使用欺骗、吓唬幼儿的言语,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积累成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由积极情绪走向消极情绪,这有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活动中的材料,就是家长积极配合的结果。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不能保护孩子的一生,我们也不应试图这样做,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有时连我们自己都难以应付,又如何能保证我们的孩子不受伤害?我们的责任是培养孩子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本领,使他们有勇气、有信心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挫折,走上自己的生活之路。所以,我们应该关心幼儿的情绪,了解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及时发现幼儿的情感需求,并为幼儿创设有利条件,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只有这样,幼儿的身心才能健康成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