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个小板凳教学目标1.随文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品”“些”“此”,掌握品字结构。理解词语“糟糕”、“制品”。2.体会反问句的作用。3.通过理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师对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难点:1.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2.初步学会抓关键词句体会老师对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教学过程1. 、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第五单元学习了一篇课文苹果落地,认识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是谁吗?(生:牛顿)师:是呀,牛顿因为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物感到好奇,又经过认真地研究,最后才发现了地球有吸引力这个秘密。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样伟大的科学家,他就
2、是?(生:爱因斯坦。)(老师用课件出示爱因斯坦的头像,让学生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师:第三个小板凳讲的就是爱因斯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齐读课题两遍。认识生字“凳”(拼音、结构、部首)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迫切地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预设:a.我想知道第三个小板凳是什么样的?b.我想知道第三个小板凳和前两个小板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c.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要做三个小板凳?老师对问题预比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较快地抓住主文章的主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完以后同学和老师一起
3、给予评价。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快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方法。)板书:不喜欢过渡:那么这个老师不喜欢的小爱因斯坦和第三个小板凳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1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自读提示)1.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2.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自读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 什么时候,谁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师) 来提取课文的重要信息。)1.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师评:a.说得不够完整谁来补充b.老师知道你把这个故事读懂了,不过要想想该怎么把语言组织
4、好再说。c.其实有时候课文的题目也提醒了我们故事的内容。d.看来你预习得很到位,已经自己读懂了这个故事。)1. 师生合作一起说一说故事内容。课文讲了:小时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交给老师,老师对他交上来的作业(很生气),可后来才知道是他做的(第三个)小板凳,而且做得比第一个、第二个号,从此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师评:像这样,我们抓住主要的信息把很长的一篇课文,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出来,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过渡:现在故事我们清楚了,那字词也都会了吗?1. ()学习生字词2. 请两个小老师带读师:哪个同学自告奋勇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一读师评:这个小老师读得怎么样?她不但把字音读准了,而且
5、声音也很响亮。师评:你也是个不错的小老师,掌声送给她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如果去掉拼音,这些词语还认识吗?1. 开火车读词语师:看大家表现这么好,我们来玩“抢板凳”的游戏吧 3.游戏认字(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生字词)过渡:生字词的确难不倒大家,课文也都读懂了吗?老师出两个问题来考考大家。三、深入阅读,理解感悟师:边读边思考:1.爱因斯坦交给老师哪个小板凳?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小板凳吗?2.后来又拿出哪两个小板凳?课文中又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两个小板凳的?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爱因斯坦交给老师哪个小板凳?课文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个小板凳? 生:第三个小板凳;不像样(糟糕)
6、师评:你的眼睛真尖,一下子就找到了。 师:后来又拿出哪两个小板凳?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这两个小板凳吗? 生:第一个和第二个小板凳;更不像样师评:你从课文中哪句话找到的,能把它读出来吗?看来大家刚才都读得很认真。师:仔细观察图,看看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第三个板凳是怎么不像样的?生:畅所欲言。(师评: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师:四个脚是歪的,凳面不平整,这种做得这么粗糙,这么不像样的小板凳我们就可以说它很“糟糕”。师:你能用糟糕说一句话吗?生:用“糟糕”练习说句子(师评:a你说的这句话真好,一点都不糟糕。b真糟糕,有的同学没有开动脑袋瓜。)师:再观察图,比较第三个和第一、二个凳子生:畅所欲言师
7、:所以这两个凳子“更糟糕”过渡:可是,老师一开始可没有看到这两个更糟糕的小板凳,只看到爱因斯坦交上来的第三个小板凳,她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从第二段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师:老师看到爱因斯坦斯坦的小板凳,态度是怎么样的?生:老师很生气,“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板书:生气师:是呀,老师很生气,你看看其他小朋友都交些什么手工作业?生:泥鸭子、布娃娃,木制品师:知道什么是木制品吗?生:用木头制作的东西师: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制品吗?生:泥制品、布制品、纸制品(师评:真聪明,一点就通)师:“品”字怎么写呢?同学们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生:三个部分都一样(有三
8、个口)师:你们还认识哪些字也是这样子的生:晶 森 众 师:我们把这类型的字的结构都叫做“品字结构”。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上口居中,下两口要写得紧凑,跟老师一起书空。过渡:是呀,别人的作业都是可爱的泥鸭子,漂亮的布娃娃,精致的木制品,只有爱因斯坦的小板凳那么糟糕,所以老师生气地说生:(全班齐读)“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师: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老师说的这两句话,想一想要怎么把老师的生气读出来。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你能读出生气的语气吗?指名学生读(师评:你读出一点生气的味道了;你读得可真是像模像样的;你平时生气时是怎样说话的,按照这种感觉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9、;老师这时候可是很生气,你读出来了吗)师:老师也想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们听出来了吗,老师在读哪些词语的时候特别重?师示范读生: 糟糕 更糟糕师:语调?生:语调高师:谁想再试一试,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学生读(师评:这一遍读得更好了)男女生赛读 师评:看来男生女生读得不相上下,老师都分不出高低了。过渡 :可是课文里的老师可是从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一眼就分出好坏了,他觉得爱因斯坦的第三个小板凳做得怎么样?生:糟糕师:是啊,老师明明觉得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很糟糕,又故意这样问大家,她这是明知故问。像这种不是真的在问别人,而是明知故问的句子,我们把它叫作“反问句”。师: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见过哪些是反问句的吗?生
10、:小狮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里面有两句师:现在我们来对比这两句话,体会一下哪句话语气更强烈一点,更能让你读出老师的生气。同桌合作,一人读一句,A“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B你们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师生配合读(学生读反问句,老师读陈述句)师:读完之后,你们认为哪句话的语气更强烈一些,更让你觉得老师的气愤?生:第一句师:是啊,这两句话同样是在批评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很糟糕,可是用了反问句就把老师生气的语气表现得更明显。所以反问句能使语气表达得更加强烈。师:全班一起读老师说的第二句话,再次体会反问句强烈的语气。师评:就是这样子读。过渡:(讲板书)我们看,老师一开始就不喜欢爱因斯坦,所以对他交
11、上来这个糟糕的小板凳就更生气了。所以当着全班的孩子批评了爱因斯坦,这时候孩子们是什么反应呢?生:孩子们都笑了起来,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师:你觉得孩子们的这种笑是什么样的笑?生:嘲笑、笑话、讪笑、讥笑、取笑师:除了用嘲笑还可以用哪个词来说。我们说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师:被老师这样批评,同学这样嘲笑,爱因斯坦低下头,显得?生:很伤心师:此时,低下头的爱因斯坦斯坦会想些什么呢?(师评:a看来你跟爱因斯坦一样,不想被老师当众批评。B你好像走进了小爱因斯塔的心里去了。)师:可是当老师再次质问爱因斯坦甚至夸张地说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还是低着头吗?生:爱因斯坦站了起来,小声地说:“有的。”师:接下去他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生:爱因斯坦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全班读:(爱因斯坦回答的这一段话?)师:听了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老师最后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板书:态度转变总结:同学们,老师为什么为什么会改变对爱因斯坦的态度?爱因斯坦在做第三个小板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我们留到下节课再一起探讨。板书设计第三个小板凳不喜欢 生气 态度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