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个小板凳教学设计崇宁中心小学 郭宁教学内容:第三个小板凳教材分析:课文讲的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上学时的一个手工课上自己动手做小板凳的故事,有利于教育学生努力自己动手做事。教学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不断努力”的涵义,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进步。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爱因斯坦遇到困难不气馁的精神。教学准备:字、词卡片 爱因斯坦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课时目标:1、会认13个生字,会写8
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 导入1、谈话导入:小朋友我们平时都会做好多手工作业,今天我们看看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小时候做手工作业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对待作业的?2、板书课题: 第三个小板凳(学生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空课题)3、认读课题:(1)指名读“第三个小板凳”,认识“板凳” 二字。(2)齐读课题。(3)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所想了解的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做三个小板凳?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交流识字方法)2、借助拼音,自读生字。3、范读课文,听读识字。4、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词语卡片:木制品 不像样 糟糕 惊奇 笨蛋 强大
3、一些一大堆 更不像样 改变 态度 板凳 从此 泥人(a)指名读、正音。 qing 强大 强调:多音字 强 jing 勉强(b)开火车读、齐读。(2)出示字卡: 泥 却 像 吗 您 此 些(a)指名读、正音。强调: 像 泥 您 此(b)小老师领读、小组的。(3)交流识字方法。 加一加:吗 您 像 换一换:泥-妮 此-些三、 再读课文,了解文意。1、标出自然段序号。2、指名分段读课文并评价。3、解决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做三个小板凳?(认真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4、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爱迪生小时候手工课上制作小板凳,老师对他交上来的板凳很生气,可后来才知道这已经是他做的第三个小板
4、凳,于是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四、指导写字1、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度态此些您吗像品2、指名读、认读。3、读贴。(1)看一看。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说一说。a 他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像 吗 此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 (品 写紧凑) b 写好每一个字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师归纳。4、在课后生字表描红。要求:每一笔写到位,不涂改。5、规范练字。(每个字练习本写3个)a 要求:第一个看清笔顺写正确,第二个看清位置写漂亮。b 写字习惯培养:待每个学生做到“三个一”后再让学生写。6、生生评价、教师评价。五、作业设计1、指读本课生字、认会13个,并口头组词。2、抄写8个生字,并组词。3
5、、整理多音字“强”。六、板书设计 第三个小板凳度态此些您吗像品读贴:像 吗 此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品 写紧凑您 品 些 上下结构 上部占田字格多些度 半包围结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因斯坦认真、努力、不怕失败、不怕别人嘲笑的品质。理解“糟糕、强、改变”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想象爱因斯坦遇到困难不气馁的情景。一、复习导入1、抽读字词卡片。木制品 不像样 糟糕 惊奇 笨蛋 强大 一些一大堆 更不像样 改变 态度 板凳 从此 泥人泥 却 像 吗 您 此2、切入板题。上节课中我们知道第三个小板凳讲的是爱因斯坦做了小板凳的故事
6、,今天我们接着爱看看他做了几个板凳?他是怎么做的?老师和同学们会是怎样的态度?带着问题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小板凳。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课文。(2)想一想:爱因斯坦小时候是怎样的小孩?老师同学对他的态度怎样?用(-)画出来,再读读。(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2)读一读:用()画出老师说的话。理解老师为什么生气了?a 老师的问话有没有回答?(没有)这就是反问句。b 体会句式: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陈述句) 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反问句)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反问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了。(陈述
7、句)c 反复读句子,体会反问句语气更强烈,读出老师生气时的语气。(3)“孩子们都笑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嘲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笑”的含义。(4)有感情地读课文。3、学习第三段。(1)指明读,齐读。(2)用()画出爱因斯坦所说的话。a 他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它”指的是什么?(第三个小板凳)“这”指的是什么?(第一个和第二个小板凳)你是怎样理解强一些?(引导学生体会“很不像样”“更不像样”)。b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你认为爱因斯坦的话应该怎样读?3、听了爱因斯坦的解释,同学们的表现怎样?(惊奇)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同学交流。4、老师的表现呢?用()画出来。a 引导理解“从此”
8、是什么意思?既然是“改变”那以前老师对他怎样?好来呢?b 老师为什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他做了怎样的事情?c 指导朗读。三、总结全文,明白道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爱因斯坦的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总结:爱因斯坦小时候做事认真,遇到困难不气馁、不断努力,这种精神一直伴随着他,使他成为一名伟大科学家。我们也更要学习他不怕失败认真做事的态度。四、拓展训练,学以致用。启发想象:爱因斯坦在做第三个小板凳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启发学生换位思考)五、作业设计 1、读一读其他伟人的故事。 2、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六、板书设计 第三个小板凳前两个: 第三个:更不像样 很不像样 不怕失败,
9、坚持不懈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分析:第一,从老师生气时说的两个反问句、同学们的哄笑、爱因斯坦拿出三只小板凳到后老师和同学态度的改变,引导学生比较后认识爱因斯坦从小爱动脑筋,肯花力气,不怕失败,做事认真的可贵品质。这是绝好的情感态度的教育资源。第二,教师说的两个反问句,让学生改成陈述句后,反复诵读体验,体会反问句的作用。明白反问句如何变成陈述句。第三,同学们做的作业有布娃娃,有泥鸭子,还有木制品。爱因斯坦交了一只小板凳,粗看没有特别,细想却有较大差别那些看上去很好的手工作品是孩子们自己做的吗?这为学生提供了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比较探究的可贵资源,学生在亲自探究的过程中可获得正确而丰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技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