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共课时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学期总第 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涵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初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正确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认识定量研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4.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
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较深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已经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发生变化的,但是没有把它与物质的质量守恒联系起来。因此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变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推测是本节课的教学的关键点。
教学重点
从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重量守恒定律,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和涵义
教法设计
复习引入→微观分析→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创设情景→分析指导
学法设计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交流讨论→分工合作→实验探究→逻辑推理→总结归纳
教学用具
演示天平、锥形瓶、胶塞、玻璃棒、烧杯、试管、镊子、滤纸小刀、酒精灯、火柴、升降台、白磷、CuSO4溶液、NaOH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气球等
教学流程
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一、知识回顾:
【问题】
1.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实质是什么?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是否改变?
思考回答
明确: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
检查学生对学过知
的掌握情况,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科学实验探究
(一)提出问题,做出推断
【问题】
1、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为什么?
思考
由微观原子的表现推测宏观物质的质量,把微观与宏观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微观与宏观相联系。把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通过宏观现象体现出来。便于突破难点。
(二)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
1.设计实验方案时,有哪些问题必须思考呢?
2.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1)提供的化学反应有:
①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②白磷在空气中燃烧
(2)设计方案时要注意思考:
①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时,如何操作比较简单?
②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什么装置中进行?
③白磷的着火点是40℃,比较低,你用什么方法点燃?
(3)引导学生分析方案的可行性,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分组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
1.确定一个容易发生的化学反应为研究对象
2.怎样确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要求测得的是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3.选择仪器、药品及具体的操作过程
了解两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了解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反应现象
小组选择化学反应,交流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相互补充,完善方案,明确步骤。
引导学生明确从哪些方面考虑实验方案的设计,为学生下一步能够设计正确的实验方案奠定基础
由于学生目前掌握的化学反应有限,并且在在现有条件下不适于研究。因此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化学反应,有利于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引起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顺利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大胆参与,各抒己见,提高学生设计、评价方案的能力,为实验的可行性打好基础。
(三)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友情提示:
1.白磷不宜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
2.白磷保存在水中,使用前应用滤纸把水分吸掉
3.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的安全性,给学生出示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反思评价
【问题】你在实验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对实验你有什么改进?
各小组之间对实验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找出误差的原因并寻找更好的改进方法。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应用拓展:
小明同学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选择了“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作为研究对象,操作如下:把适量稀盐酸倒入烧杯中,取适量石灰石,称量他们的总质量。将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反应停止后再次称量,发现质量减少了。小明认为这个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他的看法对吗?试谈谈你的观点。你能帮他改进实验吗?
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使问题讨论由浅入深,解决问题,提升能力。
挑起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激烈冲突,使学生的认识产生矛盾激化,从而营造出讨论问题的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由发展。
【问题】课本P107——活动探究
【阅读】课本P108《多识一点》—定性与定量
交流讨论、尝试回答
阅读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研究化学的方法
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学习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使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四、知识小结:
总结本节学习的知识内容
交 流
通过归纳总结,有使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练习】P108-挑战自我
交流共享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问】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感悟?
交 流
体验知识、技能、情感、方法等方面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的表示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中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宏观: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教学反思
本课时首先通过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即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从微观入手到宏观假设这样一个思路,使学生有了一个初步思想。再引导学生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去研究化学反应中“量”是否变化,这样由不同化学观念(变化观、微粒观)两条线入手,找出问题,然后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结论,又通过反思交流上升到了微观与宏观的统一即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内容较多,时间相对紧张,如果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的推论性计算或通过计算来验证结论等根本就完不成。建议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