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道扬镳(古)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是皇族的成员,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也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就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华和地位,总是看不起朝中其其他的达官贵人。当时有个名叫李彪的人,学富五车,思维敏捷,口才极好,很得孝文帝器重,被委以御史中尉之职。
有一次,元志乘车在街上巡视,百姓见到那前呼后拥的阵势,都纷纷回避。正巧,前面又声势浩大地走来一队人马,为首的正是大官僚李彪。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就当众责问元志说:“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按照朝廷的礼仪,官职小的人应该给比自己官阶高的人让路,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呢?”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他说:“我是洛阳令,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而已,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就在大街上争吵起来了,吵来吵去,也没有个结果,他们就决定到孝文帝那里去评理。
见到孝文帝后,李彪说:“万岁,微臣官封御史中尉,安朝廷律令,出入皆豪车华盖,专人持剑鸣鼓,开道护行,而元志仅是个洛阳令,官职比我低得多,怎么能与我抗衡争路呢?”
元志听后,立即反驳说:“我这洛阳令的官职是比你小,可洛阳市圣上的京城,我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凡是户籍在洛阳的,不管是谁,都在我的管辖之内,御史中尉也不例外。我怎么能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非要给他御史中尉让路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李彪言之有理,而元志说的也不错,洛阳确实是我的京城,元志理应享受优待。我认为你们往后可分道扬镳,各行其路。”
听了皇上的话,李彪与元志回家后以尺量路,京道路分成两半,之后,各走个的路,互不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