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公坪中学新课程导学案 故 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2、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2.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3.小说知识(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2)、小说种类 :长篇、中篇、短篇、
3、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7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4、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一、【自主学习】查资料,掌握下列知识。1、给下划线字注音。 hu ch xng jing hun png 阴晦 猹 五行 装弶 獾猪 篷隙 bin ku b ch lngl 竹匾 胯下 髀骨 愕然 嗤笑 伶俐 h s xn b gng m 吓 瑟索 潮汛 秕 谷 打拱 隔膜 jn nin di wng zsu chn 寒噤 廿年 深黛 惘然 恣睢 潺 潺2、解释下列词语:隐晦:阴沉昏暗。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展转:这里形容生活不安定
5、,到处奔波。恣睢:放纵,凶暴。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4、 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我”回故乡最大的感受. “变”5、最大的感受表现在哪些方面? 故乡的变化;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变化;我心情的变化。二、【合作探究】步骤与要求: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准备展示1、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神奇的图画眼前的故乡: 萧索的荒村 2、图一:闰土的变化 人物项目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穿戴脸色手身材眼睛语言能言善说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动作活泼刚健,干脆利落迟钝麻木对“我”的态度热情友好毕恭毕敬,有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充满希望悲哀痛苦,祈求神灵性格特点天
6、真活泼,无忧无虑小英雄淳朴善良,精神麻木有等级观念的木偶人变化原因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帝国主义压迫、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3、图二:杨二嫂的变化 人物项目以前的杨二嫂现在的杨二嫂外貌年轻美丽像个圆规语言尖酸刻薄动作终日坐着顺手牵羊对我的态度虚伪吹嘘,尖酸嘲讽对生活的态度本分生活搬弄是非性格特点自私自利,尖酸刻薄,唯利是图,贪婪变化原因: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对比作用: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
7、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4、我心情的变化:(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 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5、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希望的有无,正像路的有无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是勇敢的人们开拓出来的。敢于奋战而前行的人多了,世界上也就有了路。也就是说,要实现自己的希望,要创建希望中的新生活,就要脚踏实地,奋然前进。三、交流展示 展示点评,解答疑惑四、拓展延伸请你设想一
8、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五、反馈检测1、故乡选自呐喊,体裁是小说 ,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历史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 。2.小说主要采用_对比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贫苦农民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市侩小市民_典型;“我”是一个_知识分子_的形象。4.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闰土被封建思想所毒害 5.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
9、人物什么样的性格。(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人物性格:顺手牵羊,自私自利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人物性格:善良朴实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人物性格:麻木呆板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
10、情?欢喜:又见到儿时的好友,想起少年时的快乐日子凄凉:察觉到二人之间的距离,与时间带给他生活的无奈和痛苦。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D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D )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B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
11、可说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他们之间由于等级而造成的隔膜与鸿沟_ _,这是用的 比喻_修辞。7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_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_ _二).老屋离我愈远了。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
12、如闰土的辛苦麻木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 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_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
13、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_ _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_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不再趋炎附势,不再贫穷落后,平等,民主自由幸福的新生活 4、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围绕要点“充满希望”回答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郭公坪中学新课程导学案 故 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9课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14、。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2.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
15、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3.小说知识(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2)、小说种类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
16、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7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一、【自
17、主学习】查资料,掌握下列知识。1、给下划线字注音。阴晦 胯下 祭祀 五行缺土鹁鸪 獾猪 惘然 潺潺 恣睢 颧骨 髀 愕然嗤笑 瑟索 吓 寒噤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隐晦:萧索:惘然:展转:恣睢: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4、请你用一个字来概括“我”回故乡最大的感受. 5、最大的感受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合作探究】步骤与要求: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准备展示1、故乡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眼前的故乡: 2、图一:闰土的变化 人物项目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穿戴脸色手身材眼睛语言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动作活泼刚健,干脆利落对“我”的态度热情友好对生活的态度充满希望性格特点变化原因表层原因: 深层原因
18、3、图二:杨二嫂的变化 人物项目以前的杨二嫂现在的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终日坐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搬弄是非性格特点变化原因:。对比作用: 4、我心情的变化:(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分析“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回故乡-见故乡- 忆闰土- 见杨二嫂- 见闰土-离故乡-6、 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三、交流展示 展示点评,解答疑惑四、拓展延伸请你设想一下二十年后,水生和宏儿见面的情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五、反馈检测1、故乡选自呐喊,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文章以 为线索,故事的背景是 。2.小说主要采用_
19、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3.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闰土是一个_ _形象;杨二嫂是一个_ _典型;“我”是一个_ _的形象。4.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闰土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你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5.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1)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人物性格: (2)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人物性格: (3)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20、人物性格: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1二十余年之后,闰土见到了童年的好朋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欢喜:又见到儿时的好友,想起少年时的快乐日子凄凉:察觉到二人之间的距离,与时间带给他生活的无奈和痛苦。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3他“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闰土(
21、)A生性沉默寡言 B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C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4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神态。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A天生口吃,说不出话 B处境悲哀,有口难言C心里害怕,不敢说话 D生活平淡,无话可说5下面对“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非常难”指的是孩子多,总是吃不够B“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表明战乱频繁,兵匪骚扰,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C“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表明苛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D“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表明生活困苦,又找不到别的出路6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
22、”是指_ _ _ _,这是用的 _修辞。7李华的叔叔下岗在家,虽几次求职,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请你代李华从故乡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给他。_ _二).老屋离我愈远了。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1、这是课文故乡中“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 2、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3、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4、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