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螳螂捕蝉学导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687390 上传时间:2024-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学导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螳螂捕蝉学导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螳螂捕蝉学导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螳螂捕蝉学导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螳螂捕蝉学导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白银区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学导案(导单)单元主题: 第六单元 战争课题:螳螂捕蝉主备人:罗立凤复备人:六年级语文教师 审核:杨湘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学情分析: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

2、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2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3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难点: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预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重构激趣导入1.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多读。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查阅有关资料)2.学生介绍有关资料。1.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3.板书课题。依单自学(一)预习检查:1.自学检测:小组内相互读词语,不会的互帮互学,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查找的故事背景及作者介绍。 3.抽读课文,看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二)依单自学:1.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 )的故事,告诫吴王( ) 并使吴王打消了( ) 的念头。2.画出有关蝉、螳螂、黄雀、少年的重点词。写出自学体会和批注。3.提出自己存在

4、的疑惑,小组梳理。1.课件出示(一):谏(jin) 孺子(r) 曲附(q) 颈(jng)2. 师相机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3.强调下列词意: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特别是“悲”,古今意义差别很大。4.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小组交流1.互助解决存在的疑惑。2.小组互助探究:探究点一:想一想:你觉得文中的“蝉”螳螂“黄雀”“持弹丸者”犯了什么错误?文中的哪一句话点明了这一点?探究点二:为什么大臣的劝说和少年的劝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探究点

5、三:比较附文与课文有何不同?说说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有何联系?探究点四:少年通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1.多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古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他们认为“熟读百遍,其意自现”。2.各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预设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强化时间意识。展示提升1.各小组汇报展示,其他组员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随即补充。2.汇报一:生找出书上的句子,:“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汇报二: 少孺子和众大臣的目的都是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

6、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汇报三:出示春秋列国图,引导学生观察,明白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汇报四: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得到的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师相机点拨:1.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

7、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3.同样是劝,方法不同,受到的效果也不一样。大臣的方法可能是直接讲道理,少年的方法是巧妙劝说,让吴王自己悟出道理,由此可见这个少年真是聪明智慧。4.学生读书,读重点句,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意,提升情感。反馈拓展1.出示警句,谈谈自己的理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2.讲讲生活中只顾眼前,不顾身后的例子。总结: 可见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

8、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达测评价 1.给加黑字注音: 螳螂 捕蝉 谏 曲附 其傍 2.解释加点词语(1)吴王欲伐荆_(2)怀丸操弹。_(3)不顾其后之患也。_ 3.翻译句子(1)如是者三旦。_(2)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_(3)此三者务欲得其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_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 _ “螳螂捕蝉”让我想到 _ 少年智劝吴王我学到 _ 5.小组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螳螂捕蝉 少年智劝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吴王明理 吴王攻楚 诸侯国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危险课后链接:八个字的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